可口的“佛心”——评《江佛入海》
重庆约莫是中国最适合悬疑故事的都会,传承而过的江水,或砂或石的河滩,无尽的坡坡坎坎,辛辣的气息刺激着旅人的神经,飞跃在两岸间的桥梁犹如惊鸿,明与暗在这里交汇,在山的起伏、水的蜿蜒中风云际会,生成棒棒们嘴中的吆喝,在潮湿的阴翳里生机与腐朽为伍,故事在人类与自然造物的抗争中绵延开来。
周宏翔在长篇小说《当燃》中描写一群意涵丰沛、极具活力的山城女子群像,当代青年人的理想、忧愁,与生活的碰撞尽收眼底,这位长期从事商业写作的小说家,用饱蘸故土乡愁的笔触,为此刻的“她们”立此存照。
长期以来,商业写作似乎和纯文学泾渭分明,但好的故事从来不会因为人为添置的类型而被忽视放弃。诚然,技法娴熟、口吐莲花的讲故事人已经愈发稀缺,既要讲出青年人喜欢的故事,又要和如日中天的短视频们抢观众,确实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但是,读者们或许可以从小说《江佛入海》中体味到周宏翔对于写故事的一种精进,那种获得家乡历史之后的兴奋,以及兴奋之后按捺不住的叙事热诚,也算得上是一场对于青年小说家的见证。
在故事里嵌套故事,是小说写作中一种常见的技法,对于当代青年作家来说,每个人都试图在自己的“独有经验”“地域传奇”上雕出花来,但是写得多了,赛道的拥挤自不必说,读者也会产生相当程度的困乏,甚至对地方写作脱敏。这是一个值得业界深思的问题,当越来越多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尝试书写家乡,那又为何天南地北的故事总有雷同之处,无论是草原还是戈壁,河岸还是海边,好像有一种新的专属类型正在浮出地表,那就是青年家乡写作。
《江佛入海》显然也可以被安置在这一问题意识当中去拆解。重庆方言的熟练调用,对于八九十年代当地历史事实的详细考据。小说行文中或许能察觉出一种急促感,这一座历史悠久的定慧寺它的复杂性,让作者心驰神往,站在现在的我们似乎可以通过寺庙这条时空隧道,连接过去与未来,犹如小说浮现在不同人面的关于佛教的蜃景。周宏翔的故事有“锅气”,许多繁复的生活细节在他的笔下,巧妙地点缀在重点人物的身上,在丰富人设的前提下,给读者留下余味和暗示。这篇小说最值得观者留心,是作家对于悬疑类型的安插,事实将会证明,也必然会见证纯文学与类型文学的障壁轰然倒塌,科幻、悬疑、武侠……皆可以成为万千好故事的助力,这些人为设置的束缚、研究领域的偏狭阻挡不住新故事的生长,阻挡不住新作家的涌现。
一尊佛像,既可以是历史传承的标本,也可以是洞察人心欲念的试金石。《江佛入海》的故事内核能量显然远远超乎了一个中篇小说所能承载的范畴,这一问题的表现是作者在故事中所念所思过于庞杂,想要展现的普遍人性与剧烈转折的时代之间蕴藏着诸多裂隙。而故事的张力从这些狭小空间中生发,读罢总觉得意犹未尽,结局中的重回现场,试图完满地解释佛像的流转际遇,略显仓促。
对于故事的精进,对于描述更为全面、复杂传奇的野心,可以看作是《江佛入海》的一种注脚,如何更好的将寻获的经验与自身的感官结合,生发出更为圆融的叙事,更为自信地捕捉到故乡城市的灵光,是周宏翔作为作家需要继续磨砺的可见道路,这道可口的“佛心”是他现在故事讲述的新高度,也是全新的始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