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新文学版本研究的“指南针”
来源:中华读书报 | 李嘉然  2025年07月20日21:17

由武汉大学文学院金宏宇教授、中南大学中文系易斌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经典新诗集汇校本丛书”新近出版,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异文汇校、集成及文本演变史研究”的结项成果之一,这套丛书对17册中国现代经典新诗集进行了详尽的版本比对和校勘工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从整体上看,这套丛书既有工具书价值,从版本学角度为新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同时兼具学术价值,在文学史料层面为深入研究提供了方向指引。

本丛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出版史上第一套大规模汇校本丛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领域,汇校法经常被用于校勘文学文本,要求校勘者搜集众本并辑录异文,最终以某个版本为底本,将其他异文以注释或平行对照的形式呈现出来,形成汇校本。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界已陆续出版多种文学作品汇校本,如桑逢康《〈女神〉汇校本》、胥智芬《〈围城〉汇校本》、龚明德《〈死水微澜〉汇校本》等,但多聚焦于特定作家作品,从文本体量、覆盖范围看均显得单薄和分散。针对这一现象,有学者认为“如果能系统地出一套现代文学名著汇校本丛书,将更能凸显汇校本这种校勘成果的多种价值”,循着这条道路,“中国现代经典新诗集汇校本丛书”首先做出尝试,力图从新诗领域开始,将中国现当代文学文本汇校发展为有规模、成体系的“显学”。整套丛书以新诗集为汇校对象,收录包括《尝试集》《志摩的诗》《十四行集》《给战斗者》《王贵与李香香》等在内的现代不同流派诗集,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汇校性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

本丛书遵循汇校规范,同时又极富创见。一方面,丛书遵循校勘惯例,每册书前均设有“汇校说明”用以梳理版本源流、记录众本概况,并在讲明版本情况后确定汇校底本和汇校凡例。另一方面,丛书也做出了一些新的尝试。例如在“汇校说明”后附各单篇诗歌的初刊记录表,若不同版本诗集所收诗歌篇目存在较大差异,也会单独制表予以说明。这项工作虽然基础但尤为必要,因为研究者可以由此观察当时诗作的发表情况、新诗集“删诗”和长诗删节现象,并与当时文坛概况、白话诗发展趋向和诗人审美意趣等话题产生连接。这是进行深度学术研究的“垫脚石”。此外,丛书虽为汇校,但并不盲目堆砌众本。以《星空》为例,该汇校本在“汇校说明”中合并了几个差池不大的版本,这避免了大量重复性工作,也使汇校成果不至过于繁琐。就文本中的明显误植处,丛书也会在脚注中予以说明。《烙印》汇校本就以注释形式指出底本中的排印错误,但并不擅自更改讹文。这种反对“径改不注”的校勘原则既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文风貌,又显现出汇校者的能动性。

本丛书兼具工具性和学术性,在版本广博性和内容丰富性上有突出表现。汇校活动不同于简单的版本对读,而需要广搜众本、精确所指。在版本广度上,本丛书对各新诗集进行了极为详尽的版本考察,不仅涵盖各诗集初刊本、初版本、文集本,对于一些难以获得的珍本、孤本,也以“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史料搜集精神予以收录。依《烙印》“汇校说明”,虽然其中一个版本为残本,但汇校者仍将其收录在内,这一方面为研究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版本资料,另一方面也为后继者提供了继续研究的方向,使丛书具有极强的工具价值和学术价值。除了拥有广博的版本数量,丛书还重视汇校对象的多样性。首先,丛书不仅汇校作品正文,还注意收集各版本诗集中的副文本。“副文本”概念由热奈特提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领域被用来指代“环绕或穿插于正文本或期刊中的辅助文本”,包括序跋、题词(引语)、注释、图像等,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文学史料。具体来说,汇校本正文前均附各版本书影,以图像形式直观展示版本物态,《蕙的风》《草儿》等汇校本按时间先后顺序收录各版本诗集序,《夜歌》《给战斗者》汇校本收录各版本后记,这些都凸显了整部丛书的史料意识。其次,本书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将非实质性异文也列入汇校范围内。研究者大可沿着这些材料探索当时的文化政策、文坛争论与诗人心境。丛书强调非实质性异文在中国新诗版本学中的重要性,展现出史料研究应当具有的朴实品格与独特视角。这也为现当代文学文本校勘工作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汇校思路。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经典新诗集汇校本丛书”秉持“踏勘新诗历史,演绎版本风云,领略异文奥妙”的汇校旨趣,在选本精度、版本广度、内容深度等层面均有杰出表现,是一套兼具资料性和学术性、严谨性和创新性的厚重之作。对中国新文学版本研究而言,丛书是一座“资料库”,为研究者解读新诗文本提供依据和凭证;对文学、历史学、出版学等学科而言,丛书又可被视作一枚“指南针”,不仅指引文学学科向史学化、实证化转向,更能为其他学科提供新问题、新角度;对广大读者而言,这套丛书也并不枯燥,可以依此了解文学作品的版本变迁史事,不断更新阅读体验,提高文学鉴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