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超凡觉醒与“思想实验”
来源:中华读书报 | 沈祖新  2025年07月20日21:16

《超凡觉醒·AI创世》是青年作家任彧新近创作的科幻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因AI觉醒而引发的人类与仿生人彼此大战的故事。小说以悬疑为外壳,以科幻为内核,前者铺展为多角度叙事的独特风格,让小说涉及到的人物悉数登场又各自为战,以“自知”与“不知”的视角切换,营造出蒙太奇式的叙事快感;后者则深化为对人类生存的沉思,小说虽以人类与仿生人的交战为叙事主线,却并不刻意强调二者的差异,而是以矛盾作为激发“觉醒”的装置,深挖出内嵌在对抗双方中的更为隐秘的共性,实现对人机关系的反思与对人类生存可能性的探索。得益于这份反思的自觉与探索的尝试,小说具备了“思想实验”的精神气质,“重启”作为科幻文学中至关重要的设定,不再是流俗的噱头或叙事的滑头,而是“实验”的必要步骤:在情感的常量与欲望的变量之间,未来回响着塞壬的歌声——既是杀机四伏的威胁,也是心向往之的诱惑。

小说的悬疑性,以陆创科技遭受袭击为基础,书写出人类与仿生人的激烈对峙,加之第一人称叙事铺展开的多角度叙事,不断触及小说的最大隐秘——杨博宇制造仿生人的缘由。说来简单,杨博宇作为陆创科技的总工程师,一手搭建出世界级的AI平台,却也因性格的孤僻而忽视家庭,最终沦陷在妻女双亡的悲惨境地之中。正是这种沦肌浃髓的失亲之痛,促使他利用平台的助力与职务的便利,以女儿为原型,制造出仿生人。但由于AI的高度发达,仿生人与人类无异,甚至连仿生人自己都对此也一无所知。这种“自知”与“不知”的矛盾,成为小说最大的叙事动能,不仅推动着情节的前进,更以令人瞠目的反转营造出跌宕起伏的叙事效果,不仅颠覆了人类与仿生人的正邪对立,更让人物形象变得复杂且立体。小说对于悬疑感的营造,其目的是将叙事的触角引向对人类生存的沉思,伦理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依据,不仅涉及到人类与仿生人的对立,更关联着如何利用这种对立反哺为对人性的持守。小说题目“觉醒”与“创世”的深意,便由此而来:仿生人的“觉醒”,是人类反省自身的镜鉴;二者的对峙,不仅在毁灭一个旧世界,更为创造一个新世界而奠基铺路;科幻文学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对人性的挖掘与现实的体察,以人机关系为基础,试验人之生存的未来可能。

在这个意义上,《超凡觉醒·AI创世》以科幻与悬疑的交融,将文学升华为“思想实验”(Thought Experiment)。相较于科学实验的实证要求,思想实验倾向于将抽象晦涩的概念推演过程进行具体化处理,以小说为代表的虚构性文本,充分发挥了思想实验的想象特性,“旨在调查在满足某些条件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与此同时,利用文学进行思想实验,既要以求真为指归,又要保障那份独属于文学的真实性,避免人物的符号化与情节的失真,因此,它需要更加开阔的视野与多元的思考,在将社会世界与思想困顿予以问题化的同时,更要把思想具象为鲜活的生命形态与切实的生命经验,以人类生存的焦灼与纠缠,实现颠覆固化与重置边界的目的。

《超凡觉醒·AI创世》正是将这份“思想实验”的勇气,转化为对科幻小说中至关重要的情节设置“重启”的利用,做出了力所能及的尝试。在小说中,冯圣博为了解决人类与仿生人之间的战争,寄希望于“重启”带来的调整,但每一次的调整,又都以功败垂成为终结。小说上下两篇的结构,正好成为对“重启”的呼应:上篇以悬疑的笔法,铺展开仿生人对人类社会的渗透,写出了二人对峙的激烈,为“重启”积蓄能量;下篇的起始,就是“燕津市,人类最后的堡垒”,让“重启”变得刻不容缓;直到第八章,冯圣博终于放弃了“重启”,而是以自己的休眠,静观文明的未来,“想看看仿生人的世界变成什么样”。在仿生人的世界中,杨博宇留下的“生命摇篮”,异化为基因的畸变,衍生出更为怪诞的独裁政治,最终成为对人类文明的反噬。

在小说的结尾处,燕津市沦为地狱式的“悲惨世界”,作为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的杨博宇,也终于迎来反思的时刻,“他是人类智慧的最高杰作,也是人类内心身处罪孽的最原始体现。为什么要制造仿生人?这从他最开始制造了自己的妻女就可见一斑,那终究是对支配、心灵与肉体欲望的渴求”。这句话,将思想实验由仿生人反攻的镜鉴深化为对人类自身的反思:在情感的常量与欲望的变量之间,人类要如何自处? 情感与欲望作为人之主体性的一体两面,前者被青眼相加,后者则被斜目而视;思想实验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实验”的问题化处理,展现被习见遮蔽的本源与被单一掩盖的多元。杨博宇对妻女的思念作为情感的流露,也会因欲望的放纵而异化为对伦理的僭越,招致人类与仿生人两败俱伤的惨剧。但这,又恰恰强调了情感的可贵和欲望的必须:如果没有情感与欲望,人又如何称之为“人”? 如果没有伦理对二者的节制,人又凭什么拥有“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赞誉? 因此,作为思想实验的科幻小说,既需要想象的蓬勃、反思的自觉与探索的意识,更需要返璞归真的深情回望:在炫目的科技、跌宕的情节与悲悯的情怀等审美特性之上,要凭借对朴素人伦的守望,雕琢出更为动人的细节,激发出更为感人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