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不同时代的声音汇聚,形成对话与共振
来源:文汇报 | 王顺天  2025年07月20日21:16

文脉,是一座城市在时间长河中刻下的印记,是文化基因的延续与传承。张鹏、孙婷主编的文集《兰州啊兰州》,以其宏阔的历史视野,从名人名家的视角梳理了百年文学中的兰州,将散落在大河两岸的记忆深情打捞,构建了一条清晰的文脉长廊。从张恨水、叶圣陶的民国叙事,到茅盾、叶圣陶的现代书写,再到叶舟、徐兆寿的当代吟咏,不同时代的声音在书中汇聚,形成一种奇妙的对话与共振。故而,此书并非一本汇总式的城市文摘,而是一幅血肉丰满的精神图谱。

正如张鹏所言:“只有文化才能让一座城市伟大。”《兰州啊兰州》正是这样一座以文学为基石构建的文化纪念碑,它让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被忽略的声音、被湮没的故事重新焕发生机。关于金城关、白塔山、中山铁桥的记忆碎片,经由文学的重组与照亮,不再是孤立的地标,而成为城市精神演变的见证者。书中,雷达先生对兰州历史文脉的钩沉,叶舟对黄河之畔诗意栖居的追寻,徐兆寿对西部人文传统的深情回望,无不是在为这座城市的灵魂塑形。文学在此刻,超越了单纯的美学价值,成为解读城市文化的密码,成为抵抗时间侵蚀的堡垒。翻阅此书可以清晰地看到,这部文集为兰州勾勒出的形象,是刚柔并济的。它既有着“山河”赋予的雄浑气魄——黄河穿城的壮阔,群山环抱的坚毅;也流淌着“行吟”中浸润的深沉情感——对历史的感怀,对现实的关切,对未来的期许。这种刚柔相济、古今交融、开放包容的特质,正是兰州历经沧桑而生机不竭的文化脉搏。

文学的温度是《兰州啊兰州》赋予兰州城的呼吸与血肉,使其从地理概念升华为情感家园。这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以百年文学记忆为线索,串联起一座城市深邃的历史纵深与文化谱系。书中那些从民国风雨中走来的文字,不再是孤立的篇章,它们被编者慧眼拾掇、精心排列,形成了一条清晰可辨的文学脉络。它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兰州如何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人文韧性,在叶圣陶《坐着羊皮筏子去雁滩》的壮怀与雷达《皋兰夜语》的忧思之间,在古典“金城”的雄浑意象与现代都市的多元面孔之间,实现了精神的传承与嬗变。抛开历史的风貌,书中最动人的篇章,无疑是那些氤氲着人间烟火气的“至味”书写。正是这些带着烟火气、沾着泥土香的文字,让兰州的形象从概念化的“西北重镇”落回到具体可感、有滋有味的生活现场,让城市的“温度”变得可触可感。此刻,兰州便不再是地图上遥远的一个点,而是带着体温和呼吸的存在。这些具象的“地方符号”,经由文学的淬炼与情感的灌注,成为传递城市温度的“情感装置”,使抽象的“兰州性”变得可触、可感、可回味。

《兰州啊兰州》的深刻之处,还在于它通过多元主体视角的交织,揭示了兰州作为“移民之城”的复杂精神图谱与包容品格。书中既收录了如茅盾、叶圣陶等民国时期短暂羁旅者的“他者”观察,他们以新鲜而敏锐的目光捕捉到兰州在抗战烽火中作为大后方的坚韧与混杂;也包含了像雷达、叶舟这样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文人的“我者”倾诉,他们的笔端饱含着对母亲河的赤子深情与对城市变迁的深沉忧思。尤为珍贵的是,文集还收录了众多因求学、工作而扎根兰州的新兰州人的作品,他们以独特的身份,既深情拥抱这片土地,又保有适度的反思距离。多重视角的并置,使兰州的形象避免了单一叙事的扁平化,呈现出一种“复调”的丰富性,让我们看到,兰州的城市精神正是在这种持续的“到来”与“离去”、融入与疏离的动态平衡中得以塑造。

在这个网络极度发达、科技更迭不断、信息集中爆发的时代,互联网到底有没有记忆还需时间的考验,但毫无疑问的是,文学是有记忆的,特别是关于一座城市的文学,它就像这座城市穿城而过的黄河水一样,在无形的时空中日夜奔流,最终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汇聚成一条清晰的城市文脉。在这部文集构建的情感地理学图谱上,兰州的山河形胜、历史烟云、市井烟火与精神追寻,共同熔铸成一个血肉丰满的文化生命体。为此,我愿称赞本书的编者为收集雨水的人——用文学的雨水灌溉着这座城市干涸的灵魂。他们打捞散落于时间长河中的文字珠玉,将其汇聚成滋养城市灵魂的文化甘霖。而这种打捞与编纂,本身就是一种对抗遗忘的文化行动。文集所构建的“百年文学中的兰州”,不仅为本地居民提供了追溯精神根脉的“灯塔”,使他们能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辨认出自身独特的文化坐标;对于外来者,它更是一本开启城市深层体验的“文化旅游指南”,引领他们穿越牛肉面馆的烟火,触摸白塔山的砖石,最终抵达一个“超乎想象”的兰州,一个超越地理景观、直抵精神内核的兰州。

(作者系山东大学文学博士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