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静怡:看台风,是看一个猝不及防的时代
蔡崇达《看台风的人》延续了一贯平地惊雷的风格。文中想起父亲的时刻如同“草丛中突然蹿出一条蛇那样猝不及防”,也如台风来得猝不及防。看台风,就是去看这样一个猝不及防的时代。台风呼啸而过,裹挟人的生命,不给人眨眼的机会。让人丧命其中的台风,到底是怎样一种存在?
故事的发生地点是闽南沿海东石镇。东石镇的特点是常有台风。面对台风,人们的反应不同。小孩都待在家里躲避,而有的成年人却选择跑到海边去看。小时候,“我”总是好奇:看台风的人究竟是群什么人?台风究竟有什么好看的?这也是作者给读者提出的思考题。接下来,作者将用两个故事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人们对被台风卷走的人的评价是“蠢”,仿佛他们是“生活无能的阵亡者”,而自己因为“还可以和生活搏斗就如此傲慢”。终于,“我”也长到了四十多岁,成了“一定要去看台风的人”。看台风前,“我”非常有仪式感地买了雨衣、雨靴和二手相机,设计好了如何与妻子和孩子告别,想起了父亲……然而去看台风的路并不顺利,路都“断成一截一截的”,“像是被废弃的列车车厢”。空间的难返暗示着时间的难返。记忆也断成一截一截的,曾经的同学一个个在记忆里闪回,我就这么想到了王书传与许安康。
王书传是一个功能性人物,为了展现“我”生活的不如意,也为了交代“我”去看台风的原因,同时引出下一个人物许安康。到王书传这里,读者大概知道了,原来台风是人生遇到困境时想要逃避的出口。这样一来,“我”郑重其事的仪式感也都说得通了。但这种逃避有一定危险性,人可能丧命于此,所以几乎算是一种另类的“自杀”——有一定概率但又未必会真的丧命的生命仪式。
许安康的人物形象则更丰满一些,他象征着“我”人生最后的希望,“我”期待他能告诉我如何活下去,毕竟他是“我们中第一个见过死亡的人”。许安康的父亲是供电所唯一一个大学生,却在上班第一天因抢修高压线被电死了,成了镇上的笑话。后来,许安康说:“小学生直接读大学,是笑话,但这是我父亲的错吗?”原来许安康的父亲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但是在高考之前他的学历只有小学二年级,也就是说,对于火线、零线等物理知识他压根不懂,上大学也学不会,也才会有后来被电死的惨剧。命运的悲剧在于你无论怎么努力,都逃不开成为一个笑话,就像许安康的父亲,“他就是要来当这个笑话的”。
当“我”回到东石镇,目光所及之处是许父命丧于此的电线杆,“我”知道“那个可怜的笑话还在”,甚至“现在,还在我身上了”。“我”见到了许安康的母亲,她却说许安康不在家,“我”只好去了海边。在礁石上,“我”看到了许安康。原来“我们”都变成了看台风的人。“我”对着许安康哭喊:“你不应该来看台风的。”在台风卷起的巨浪里,许安康认出了“我”,说:“我们回去吧。”
时代的一阵台风,呼啸而过后就是一片狼藉。看台风,就是看一个猝不及防的时代,而人终究是很难跟上时代的。作家的温柔是给这时代安排一个会在礁石下面唤你名字的人,而你在巨浪里也将紧握他的手,走出台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