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10000本书,333座城,她把“诗和远方”过成了日常
初见王颖,她身着一套淡雅的宋制汉服,仿佛是从古画中走出的仕女。若非事先了解,你很难将她与“视力障碍”这个词联系起来。她的言谈从容不迫,条理清晰,引经据典,交流任何关于文学、历史、旅行的问题,她总能“打开一扇窗”,窗外是万千气象。
虽然是视障人士,但王颖“看”过的世界,比不少人都要广阔。她读过的书近万册,用脚步丈量过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和333个地级行政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王颖以心为眼,以诗为杖,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向光的道路。
采访现场(右:王颖)
诗词照亮生命 脚步丈量山河
“我给自己取了一个字,叫‘诗颖’。”在聊到她的视频号名字“王诗颖”时,她笑着解释,“古代文人不是都有名有字嘛,我叫王颖,字诗颖”。
一个“诗”字,是她人生的基石与注脚。
王颖与诗词的缘分,始于尚不记事的婴孩时期。小时候爱哭爱闹,而母亲安抚的绝招,就是拿起书本,为她轻声诵读古诗。咿呀学语的王颖一听到那些平仄押韵的句子,便会安静下来,专注倾听。“我想,这绝对是天生的热爱。”王颖说。那些听着听着就会背的诗句,像一颗颗种子,在她记忆的土壤里扎下了根。
“从小就背诵,我现在的记忆力也很好,这是一个正向循环。”超凡的记忆力让她在日后面对海量的知识时游刃有余: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毛泽东诗词,她无不喜爱,如数家珍。这份热爱也让她渴望在更大的舞台上分享与交流,她参加过《最爱是中华》《中华好诗词》等节目,心中理想的殿堂,是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
诗词不仅是爱好,更是她对抗逆境的铠甲与兵刃。在盲校时,她曾遭受校园霸凌,是诗词给她提供了一个汲取力量的庇护所。由于盲校没有高中,她决定退学后自学,前路迷茫时,也是诗词给了她方向和勇气。“当我读到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意识到即使在最困顿的境遇里,春天依然会来,草木依然会生长,这就是一种阳光和自信。”她沉静地说,“读到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那种乐观与豁达,让我觉得任何困难都不算什么了”。
凭借自己的努力上大学后,诗词也进一步融入了王颖的生活和写作。她的散文里,处处可见到古典诗词的影子:“开春的一个下午与家人一起逛花鸟鱼虫市场,单是花就上千种,百花飘香、百花齐放都是保守的。挑来选去终于看中了盆兰花,心中欢喜非常,回家抱了一路。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寻得幽兰报知己,一枝聊赠梦潇湘。”“兴致来了,便搬来竹桌、竹凳,与亲朋好友烧烤,享受起美味。吃着亲友放到我手里的各种烧烤,满心满口的香气和暖意,不仅是肉香,还有把烧烤串联起来的竹签的香气,这香与肉的香合二为一,竹香虽淡,却不失雅致。食有肉,居有竹,乃人生一大乐事。”
因获得朗诵比赛金奖,王颖赴俄罗斯参加中国友好文化交流年演出。当她说出“海内存知己”的诗句,一位俄罗斯友人用中文对出“天涯若比邻”——那一刻,她为中华文化的魅力与广泛传播感到无比骄傲,也更坚定了自己作为传承者的责任。
这份深植于血脉的文化认同,也体现在她的衣着上。2004年就开始穿汉服,“从大处说,是为民族服饰的复兴贡献力量;从个人角度,它满足了我对诗意、浪漫、飘逸潇洒的一切想象”,抚着自己身上的宋制襦裙,王颖眼角眉梢都带着笑意。
“身体和心灵,要么身体在路上,要么心灵在路上。”这是王颖信奉的格言。“人不能被自己的局限困住,一定要走出去,才能增长见识。”当记者感叹她走遍全国所有省级地级行政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时,王颖只是淡然一笑,仿佛在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日常。但这份“日常”的背后,是超乎常人的毅力与对世界无尽的好奇。
2013年,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一场从长沙徒步至韶山的红色之旅活动正在招募参与者。王颖心中挑战自我的渴望被点燃,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主办方在得知她是视障人士后,曾有过犹豫,但王颖的坚持打动了他们。“我希望不要给我开小灶”,她这样要求。
那段数十公里的徒步路程,对任何人都是考验。王颖却将其变成了一场流动的诗词大会。她和同行的伙伴分享故事,讲解诗词,尤其是毛泽东诗词。“他们听得高兴,我也被分散了注意力,感觉没那么累了。”从此,韶山在她心中不仅是伟人故里,更是用脚步和诗词丈量过的、充满回忆的“诗词之路”。
她的足迹,遍布山南水北,她爱曲阜和邹城,因为那里是她心中儒家文化的“圣地”;她爱西藏,在布达拉宫和羊卓雍错的壮美前,她感受到的是一种对自我心灵的“俯瞰”;她爱新疆的美食与风景,也爱台湾数不尽的甜品。
旅途中充满了故事。在杭州,为了吃上一块心心念念的“定胜糕”,她和妈妈在西湖的雪景里暴走了两万多步,脚都磨破了,但吃到嘴里的那一刻,满心都是“定胜”的喜悦;在沈阳,穿着汉服的她们被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淋得浑身湿透,但一顿热气腾腾的美食就足以冲淡所有狼狈。
这些旅途,构建了王颖独一无二的个人地图。书本上的知识,在她亲身的行走、触摸、品尝和感受中,变得立体而鲜活。
追梦人:热爱成为铠甲,亲情化作翅膀
如果说诗词和旅行为王颖的人生铺陈了浪漫的底色,那么她为追逐梦想所付出的努力,则展现了性格中坚韧不拔的本色。
王颖写作之路的种子早在正式的课堂教育之前便已悄然埋下。在还未上学的年纪,她便会对着寻常看过的文章发表几句感慨,这是她文学的最初启蒙。待到上学后,还未等到三四年级开设作文课,她便已开始“乱写一气”,用稚嫩的笔触自发地探索文字世界。一次对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的续写,成为了点燃她创作热情的第一颗火花。她笔下的农夫在徒劳的等待后幡然醒悟,不再寄望于侥幸,而是主动开垦荒地,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最终建立起自己的养兔场,将命运牢牢握在自己手中。这个在现在看来略显幼稚的故事,却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如同一束光,瞬间激励出了她持续写作的巨大动力。这份动力又在作文课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滋养,为她未来的文学之路注入了更强的信心。于是,从12岁起,王颖便有意识地开始诗歌、散文等更为专业的文学创作,并勇敢投稿,正式开启了她从文学爱好者向青年作家的蜕变之路。
还没开始创作时,王颖就知道鲁迅文学院的存在,只是没想到会和它有什么缘分。系统学习汉语言文学,正式以写作为志业之后,她对鲁院产生了向往。她想,一定要去一次,哪怕在门口看一看也好,如果幸运的话,说不定还能“溜进去”看看。几年前到北京时,她特意“路过”鲁院,才知道那里不对外开放参观。今年,她的梦想终于成真。6月24日,王颖以学员的身份参加了第三期鲁院残疾人作家研修班开班典礼,“去‘中国诗词大会’和来鲁院学习是我的两大心愿,如今竟然真的实现了一个!”王颖的脸上都是笑意。
王颖还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名教师,然而,这条路对她而言,布满了荆棘。2018年,屡次因“条件不成熟”被拒绝后,她下定决心要为自己争取一个公平的机会。在言辞恳切地讲述了自己想成为张桂梅那样的老师的愿望,展示了自己写作的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功底这一系列争取后,王颖终于推开了那扇紧闭的大门,走进了考场,笔试、面试、普通话考试,一路过关斩将。几年后,她拿到了那本沉甸甸的教师资格证,成为全国第一个考取该证书的盲人。
“我没法和张桂梅老师比,但她是我一生的偶像。”王颖谦逊地说。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她最终未能真正站上三尺讲台,但仍在网上以一对一的方式为许多孩子提供免费的语文和历史辅导,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教师的梦想。
这股不服输的劲头,贯穿了她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那些曾经读过背过的文字渗透进她的骨血,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迸发出让她一次次站起来、继续前行的力量。
在王颖的叙述中,“妈妈”和“妹妹”是她前行路上两个无法绕过的关键人物。
母亲是她的文学启蒙者,也是她最可靠的“伴读”。王颖自学期间所需要的海量书籍,都是母亲一本本跑遍书店买回来的。母亲还是她最贴心的旅伴,每一次外出,母亲都会细心地提醒她“前面有台阶”“这里有个坡儿”。当王颖决定从盲校退学,选择一条更艰难的自学之路时,母亲内心焦虑得“偷着哭”,但她永远是最相信、最支持女儿的人。为了让王颖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母亲带着王颖辗转北京和天津的高校旁听中文课程,那个时候王颖家境并不富庶,她们只能白天坐火车来到北京,晚上再匆匆回到天津,有时候,一天内甚至要同时旁听两地的课程。
妹妹则是她自考路上最关键的“技术支持”。为了让王颖能够通过读书机学习,妹妹将厚厚的教材一本本拆开,一页页扫描成图片,再通过软件转换成她可以阅读的Word和TXT文档。这是一个枯燥而浩繁的工程,凝聚着无声却深沉的姐妹情谊。
这样一个充满爱与支持的家庭,给予了王颖最坚实的底气,让她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去读书、去旅行、去追逐那些看起来遥不可及的梦想。
采访的最后,我们提议她现场朗诵一首诗。她欣然应允,选择了苏轼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她的声音不高,却极富穿透力。顿挫之间,苏轼在风雨中的那份旷达、从容与超然,仿佛穿越千年时空,与眼前这位女子的生命体验融为一体。
我们还见识了她倒背《琵琶行》的绝技,精准地计算出任意日期是星期几,这些“小技能”背后,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记忆训练和思维磨砺。
如今,王颖正在创作一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植物的散文,并计划将自己的诗歌和游记结集成册。她也希望,在参加鲁院的残疾人作家研修班后,可以向着文学的更高殿堂迈进。
看着眼前这位谈笑自若、神采飞扬的女子,你会忘记她的与众不同。她只是一个纯粹的热爱者,热爱文学,热爱旅行,热爱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她的人生,恰如苏轼词中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她早已将人生的风雨,内化为胸中的山河与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