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脉动大湾》创作谈:真水无香 人间有味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赵川  2025年06月30日12:05

无门无派,自在书写。自《脉动大湾》获得第十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后,电话骤然一热。致意者既有多年不见的旧雨,也有与文学绝缘的新知。

或许有人会认为,报告文学么属歌功颂德的应景之作。非也!在我看来,真水无香,烟火故事,寻常中见奇崛,根本无须曲意谀美;人间自有风味万种,隐匿于现实“折皱”里的细节,将其“抻开”即可,何需刻意夸饰。一言蔽之,笔者只不过将这些“隐而不显”的存在,用文字呈现出来罢了。

一、缘起

感念于四十年前,即1980年代,文学信仰对一位落拓青年的温暖与救赎。四十年后,行将告别漫长职业生涯时,归位文学队尾,也属顺理成章。《脉动大湾》此前已登上多个选本及榜单,有人询问:这本书写大湾区调水工程,此类题材并不鲜见,看点在哪呢?我复:若就工程写工程,何须作家劳神苦思?乃全神贯注于“人”也——一群普通人,却又注定卓尔不凡。

长篇报告文学《脉动大湾》的诞生,缘起多年前的一句“赌言”。其时,与时任粤海东深供水公司董事长徐叶琴交谈时,为其剧透“东江水源告急”,并描绘珠三角地区(那会尚无大湾区之说)将远程“借水”西江,进而实现“西水东调、两江交汇”的宏愿奇思,以及异想天开般的“全程穿江越海深层地下走”设想而震惊不已。

东江引水工程早已名闻遐迩,西江地下引水则闻所未闻。“珠三角此梦若成真,我必奉献一‘鸿篇巨制’。”我与其半打趣半打赌。

三年后,“珠三角配水工程”正式开工,我即开启“紧盯”模式。

转眼又三年过去,工程已近收官,实在坐不住了。为心无旁骛,2023年6月,我干脆辞却岗位工作,全天候投身于采写。此后,长时间沉浸在各工区,风雨无阻奔走在这条一百余公里战线上。《脉动大湾》是我迄今唯一的全脱产之作。

“结硬寨、打呆仗”,埋头做田野调查,亲历工程重要瞬间,同一线劳动者呼吸、摸爬、滚打在一起,直至全线通水那一刻到来。七万雄兵五年征战,千古流淌的大湾区两大水系,历史性“拥抱”于伶仃洋畔,水龙深潜地下六十米,奔涌百余公里,惠泽佛、穗、莞、深数千万人,还将达及香港。蓦然回首,多个“世界之最”已被拿下,诸多难关险隘已被攻克。

在浙江湖州南浔的第十届徐迟报告文学奖颁奖盛典上,评委会给《脉动大湾》的颁奖词为——

穿山凿海,潜龙奔涌。作为一部记录国家超级工程——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全景纪实,其风格宏阔质朴,完整呈现关乎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的“超级工程”,将其近七年的艰辛建设之路清晰展现。田野调查深入细致,文本扎实厚重,当代建设者形象真切感人,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磅礴伟力。

对于我这样数十年与“报告”及“文学”相依为命的人来说,是被看见及厚爱,既惭愧又温暖。

二、际遇

当初我将这一选题报给时任《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他耐心倾听,并悉心指点,此君平易友善,令人起敬。他说,“你先别太多预设,沉下心来,用心去写其中的真情故事即可。”

早在2023年底,初稿正待形成,我将创作大纲拿给花城出版张懿社长看,张社长很快将其定为重点选题,旋即拉了一个专题组。2024年春节前,初稿出来,经多轮讨论、修改,从题旨到内容,从人物刻画及文字表达均一一斟酌、润色、把关。

专业人士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有专家逐字审看,提出详细意见,让我这位大半辈子与文字为伍的写作者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悟之感。后续又做了补充采访,或增或减,从形式到内容均进行大幅“提级升格”。历时四个月、五轮修改后,才有了读者面前的这本28万言《脉动大湾》。

三、构想

个人当初设想是,“写一本有小说质感的纪事文学”,决意“无故事不篇章”。这本非虚构作品,希望它看起来像小说,读起来是烟火人间事。结构上采取装配式组合,除序章与尾声外,内文四辑共21章,各章可独立成篇,随取随读。即:单篇故事是完整的,组合起来便是“全本”。包括各章节及辑名,如四辑辑名分别为“物事”“天机”“场域”“面孔”,有人提出,这不太像传统报告文学样式,倒像是散文集,我觉得“文无定法”“水无常形”,还是坚持下来了。构想如此,效果如何,还请读者及方家品鉴。

表达上,务去陈言。专写“人间事”,写普通人的血汗经历与精神求索;诚然,珠三角配水工程的担纲团队“来历”非凡,其“时代楷模”基因强大。这帮人虽不完美,但无疑是一群“不甘平庸者”,是“最挑剔的甲方”和“最耐憋屈的乙方”。书写这群人,我坚定抛弃“新闻腔”、“塑料花”及“假面”;集中笔力“描群像”,打开本书,满目皆是“真性情”,以及平凡人的喜怒烦忧——这一出发点始终不变。

他们“古板、执拗”,却又勇于“颠覆前人”。珠三角配水工程锻造了独树一帜的工程文化,将一个超级工程冠以“生态+智慧”定位,由此带来科技创新、工法迭代,倒逼行业升级换代。工程形态上,果决颠覆半个世纪以来国内水利工程“傻大粗”形象,修造伦理上,坚决破除“合格即达标”“完工即成功”等传统低配思维。珠三角人打造的数字孪生体系,形成的“精美机电”概念等等,堪称惊世骇俗。这些看似反惯例、逆常规做法,实则新质生产力的“逆向昭示”。

四、遂愿

坚持“眼光朝下”,悉心寻找普通人的烟火故事。规模浩大的地下工程,建设周期与三年疫情不期而遇,漫长战线,长时间征战,背后牵系的是天南海北的数万家庭,经年建设,在优质、高效并举的高强度挥汗营建过程中,必然“折叠”着不为人知的冷暖变迁,只要耐得下心,沉下来、贴上去,必有惊喜发现。

奏响一部交响曲,原本就是众声和鸣,因此着笔于群像,而非“个人英雄”。书中提及姓名的约有上百人,实际采访的有数百人。架构、布局文本时,视同摄录一张集体照。我特意将普通人置于前排,没有尊卑之分,也无甲方乙方之别。于是,就有了东航MU5735航班波音飞机失事带来的悲怆“共情”,有了除夕前夜送妻儿归家即返的“逆行者”,有了冲破“女性不宜”禁忌、四年守望的“女设代”,有了“从未奢望坐高铁的农民工夫妇”,有了逼宫央企总部大佬的“杀招”……

抗击打、不服输,“出手即是不凡、要做就做第一”,想必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这也是本书希望传递的价值观之一。《脉动大湾》单行本问世后,众多读者发出肯定、褒扬之声,特别是参建的诸多人士,向笔者发出由衷谢意和敬意,特别是女性读者反馈说“看了掉眼泪”。

自言这一生的志趣与追求、悲伤与荣耀,均归功于“报告”及“文学。“报告”是指媒介职业,“文学”则是源自少年梦想。就个人而言,在传媒生涯尾声,以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收束,实乃心愿既遂。

明天又当提笔再起。

(文章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