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盐镇少年》:于盐镇星河间,启儿童成长密钥
来源: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段爱华  2025年06月24日16:55

一缕茶烟袅袅,携着书的墨香,自晨曦初绽漫至暮霭沉沉。那书,名曰《盐镇少年》。其字,颗颗似星子闪耀,熠熠生辉。此光,源自文字叩击童心的刹那灵光,是爱意满溢而出的温暖辉芒,更是作者从心灵原乡采撷而得的纯粹光芒。这般文字,怎不撩拨人心?于是,我的整个周末,皆被《盐镇少年》悄然俘获。

《盐镇少年》的作者汪春蓉,身兼作家与教研员双重身份。于教育之途,一往无前。

春蓉言及创作此小说耗时三载。然细品其内容,岁月沉淀远不止此。“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她投身教育一线十余载,担任教研员十余年,三十多个春秋,心与时间皆付于教育教学。一万多个日夜,专注于儿童成长研究与实践。三十年磨一剑,《盐镇少年》终成非凡之作。因作者有着教学一线的深耕细作,更有教研员对儿童成长的敏锐洞察,阅读此书,仿若置身画中,丰富多元的知识、红色古朴与灵动的风景名胜、个性鲜明的孩子们、背后的家庭以及串联的故事,皆如画笔,春蓉以此精心勾勒成长图景。细品《盐镇少年》,亦如欣赏春蓉以教育之规则、理念与理想,雕琢有关儿童成长的绝美艺术品。

春蓉以成长为主题,巧妙融合“童年体验”“乡土资源”“文学教育”,筑就一部极具内在张力与划时代意义的成长小说,揭秘儿童成长密码,赋能儿童成长之路。

家庭:应为成长之摇篮

书中勾勒数位典型人物。大勇的反面形象与小树、子阳、伍飞的正面品性,形成鲜明对比。

大勇的自私粗暴,源于其特殊成长环境。起初,他是留守儿童,长期伴于奶奶膝下。且看第4章对大勇奶奶的刻画——一双浑浊三角眼瞪起,煞是骇人。她力大无穷,脾气暴躁,且贪恋钱财。纵使大勇父母每月按时寄来足够生活费,可大勇开口讨钱买物时,总遭奶奶训斥:“哪来这么多钱?没钱!”致使大勇只能购置廉价文具。奶奶嗜酒如命,每餐必饮。醉后常发脾气,未喝够时更是暴跳如雷。曾有一次,家中白酒告罄,大勇奶奶仅喝了些家酿酒,仍觉不足,憋了一肚子气,便“啪啪啪”将家中纱窗门打得粉碎。

再看第8章对大勇奶奶的描写——余老师礼貌询问:“奶奶,大勇回家来了吗?”“我家大勇上学去了呀,不在家。”“大勇在学校踢了人,后来跑出教室。不知道去哪里了。”奶奶一听大勇不见了,当即起身,瞪大那浑浊双眼,厉声道:“啊,我孙子不见了,万一找不到,你是要负责的……”

奶奶的“言传身教”,自然将大勇引向她的模样。所幸后来,爸爸回归,以好性情与用心陪伴,大勇的表现渐有改善。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父亲和母亲是如同教师一样的教育者,他们不亚于教师,是富有智慧的人类创造者,因为儿子的智慧在他还未降生到人间的时候,就从父母的根上伸展出来。”大勇的故事,便是这一观点的生动写照。

同伴:应为成长之明灯

跑步比赛,子阳因失误而沮丧,小树及时鼓励,助其重拾自信;伍飞贪玩嗜睡,与小树、子阳结伴跑步后,渐渐远离陋习;伍飞生性乐观,一张嘴如抹了蜜,风趣幽默,常带欢乐,失语的子阳受其感染,愈发豁达开朗。

班上转来特殊同学王淮,幼时重病,打针无数,致双腿肌肉萎缩,患上小儿麻痹症,失去行走能力,只能以手代步。子阳因自身的遭遇,深知残疾少年的苦楚,每日早早起床,背王淮上楼。子阳这般以行践爱,定能温暖王淮之心,让其感受世间美好。此正如高尔基所说:“给予永远要比向别人索取快乐得多。”子阳的付出,宛如黑暗中的烛光,照亮王淮成长的道路。

围绕“阅读课外书籍,有利于学习吗?”这一话题展开的辩论赛中,同学们各抒己见,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深入争辩,最终达成共识:阅读课外书籍,益于学习。这对原本厌读书的大勇,起到极大促进作用。“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的这句名言,在大勇身上得以映照,书籍的魅力正悄然开启他的成长新程。

经事:应为成长之试金石

小树起初极为怯懦,诸多事情皆不敢为之。被同学欺负不敢声张;同伴于树上荡秋千,他不敢尝试;不敢攀爬爸爸诊所的木楼梯;亦不敢走小路。

随着经历增多,小树的胆子渐大。游玩汉仙岩时,面对架于两山之间、下方是万丈深渊的石板桥,亦能鼓起勇气前行。第13章中有个故事感人至深:

盐贩子来小树家收盐,小树随妈妈开盐房门,竟发现莫名少了好几袋盐。妈妈向邻里倾诉,未料众人皆称自家的盐亦少了。一日夜半,小树腹痛如绞,上厕所时发现是邻村大牛偷了盐。小树将所见告知妈妈,妈妈告知小树,大牛妈妈病重,家境贫寒,或为无奈之举,让小树莫要声张,权当帮大牛渡过难关。小树听后照做,待大牛母亲康复,各家丢失的盐亦一袋袋悄然“归来”。

此事必会让小树明白:真相常隐于现象背后,表象之恶,或许背后藏着善意,对人对事,切莫急于评判,需了解真相后再下定论。这恰如老子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小树经此事,自是多了一份对人性与生活的领悟。

家乡:应为成长之摇篮

《盐镇少年》细腻描绘家乡诸多风土人情与名胜古迹。余老师带领孩子们畅游汉仙岩,领略神话传奇之魅力,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汉仙岩因汉钟离修炼成仙得名,素有“虔南第一山”与“江南蓬莱”之美誉,乃江西省首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亦是国家AAAA级景区。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足迹,李白曾有诗云:“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虽与汉仙岩无关,却也可感山河之壮美,此地亦有这般诗意韵味。

余老师还带孩子们探访盘古山,感受自然的别样魅力与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盘古山陡峭险峻,山形似一磨盘。峰顶乃观日出、日落、星空、云海绝佳之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之诗,道尽登临绝顶之豪情,盘古山之上,孩子们亦能有此壮阔心境。

孩子们亦在紫云山观景,练体力、毅力。紫云山宛如人间仙境,山水相映,美不胜收,如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独特魅力。徐霞客一生游历四方,见诸多美景,若见紫云山,想必亦会感叹“朝碧海而暮苍梧”之快意。孩子们于紫云山中,强健体魄,磨砺意志,此乃成长不可或缺之历练。

书中亦写石头围屋的缘起、构造、结构特点,这些家乡特色风物,皆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家乡之美,爱乡之情,乃是有力度的成长触发器,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田。

书籍:应为成长之挚友

《盐镇少年》始终秉持文化育人理念,着重强调成长路途上读书之重要性。

作者特意描写余老师房中书柜,藏书颇丰。小树与子阳,顶着烈日,牺牲夏日一个又一个午休,辛苦寻得六斤蓖麻子,换得三元钱,除用一元看电影外,其余皆用于借书。余老师还精心组织孩子们开展“读课外书籍,对学习是否有好处”主题辩论赛。“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此言,在辩论赛中得以深入探讨,让全体学生明了读书乃成长之有效路径。书中亦花费大量篇幅描写书摊往事:摆书摊的大哥哥,用心呵护书籍,书角干净,无折页痕迹,还常耐心修补书本破损脱页之处。小树见之大受触动,常至书摊看书、借书。“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之句,正贴合小树对书籍的热爱,于书籍世界中,汲取成长养分。

教育:应为成长之灯塔

孩子的成长,需自身感悟,书中亦处处渗透引领之意。

小树爸爸医者仁心,于困境中守护病人;小树妈妈、子阳奶奶热情好客、心地纯善,以温暖人情关怀他人;盐矿工人和村民不辞辛劳、任劳任怨,为生活努力拼搏;伍飞爷爷温和慈祥、学识渊博,以智慧启迪后辈;余老师不遗余力地热情教诲、躬身示范,更带领孩子研学旅行,彰显博学;挑盐水日家人的互帮互助,盐矿廖矿长谦逊豁达、急民所急、想民所想……书中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诸多故事,甚至一句简单话语、一个眼神,皆在引领孩子成长。

书中还渗透知识对成长的作用,以及用日记记录成长、表达心声、释放情绪等启示。

《盐镇少年》宛如一颗璀璨星辰,在儿童文学的天空中熠熠生辉。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把钥匙,开启了儿童成长的大门;是一座灯塔,为孩子们在成长的茫茫海洋中指引方向;是一泓清泉,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汲取成长的养分。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成长的星河中,闪耀出属于自己的光芒。相信这部佳作能走进越来越多读者的心里。

(段爱华,“阅读点亮未来”2025年年度点灯人 ,江西省特级教师 ,江西省正高级教师, 江西省优秀教研员,作品发表于《语文建设》等核心期刊,著有《用智慧点亮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