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墙上的马》:以幻想童话解构现实问题 ——评第三届陈伯吹新儿童文学创作大赛获奖作品《墙上的马》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朱昕蔚  2025年05月14日10:23

陈伯吹新儿童文学创作大赛已经办到第三届。自设立之初,大赛就聚力于发掘新兴的作者及其创新之作。然而,“新”的概念看似简单直白,却难以用一两句话就定义明白,更难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具体设定——儿童文学领域本就承载着多重评判维度,文学价值与教育意义、儿童的兴趣爱好与家长的培养意愿、主流观念与个人趣味的碰撞,都是需要多重考虑的因素。评选标准的制定,历经了无数次的深入讨论与细致考量,最终,还是回到了作品本身。

令人欣喜的是,自大赛创办以来,“新”的气息就已开始展露。首届大赛桂冠奖作品《你是水晶、冬天、葡萄和鸟》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者高源作为九零后创作者,将想象与灵感融入寻常之物,借文字的力量自如、巧妙地展现世间万物的灵动之美。作品出版后即收获了广泛的赞誉与认可,多次入选多地推荐书单,收获专业肯定。第二届大赛则呈现出了一种更为宽广的风貌:以《暗夜有星》为代表的科幻作品脱颖而出,作者郑琪琪作为一位新人写作者,能够如此细腻且大胆地描绘未来,思考人类未来命运,实属难能可贵;描绘宁波旧时光的《南塘老街》则带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宁静之美,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展现出一种遥远而永恒的静态力量,呈现了一种全新的现实主义小说的风貌。除上述提及作品外,还有多部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获奖作品陆续出版,以极广阔、多面的维度展现出当下新一批儿童文学创作者的多重风貌和全新思考。

时至2024年,陈伯吹新儿童文学创作大赛迎来了第三届,也是其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如果说第一届大赛奠定了根基,第二届大赛树立了品牌,那么步入第三届,大赛更加注重探索其核心价值与未来方向——在继承陈伯吹先生“为小孩子写大文学”精神的基础上,全心全意投入到为儿童读者创作与评选优秀作品的评审工作中,矢志推出真正触动孩子心灵、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学作品。本届大赛获奖作品《墙上的马》,堪称其中的代表之作。

《墙上的马》是一部少见的、将童话与现实相结合的作品,“兼具对儿童现实生活的反思与深入人心的哲思,写出了童年的广度与深度,是真正具有儿童视角的作品”。具体而言,这部作品从几个方面展现了一种不同于一般原创儿童文学的特质——

以真切现实展现童年的灰色

《墙上的马》既不像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尽显阳光、快乐,也不像一些现实题材的作品偏重对苦难的表现与挖掘。在某种程度上,或者从某些方面来看,它的呈现形式更“日常”、更“普通”。作者在文中塑造了一个普通的孩子,有着普通的烦恼和普通的生活,他会恐惧上台演讲,会害怕他人的目光,更会担心学业和考试,还会焦虑未知的未来……

“墙上有一匹马。哥哥你看见了吗?”

“对,墙上还有一条河,河里还有一辆会吐泡泡的汽车呢!”我不耐烦地回答。弟弟总是这样。如果胡思乱想也是学校考试科目的话,他绝对能够稳居第一。

弟弟停下来,不再说话了。眼睛直直地盯着头顶有些泛黄的墙壁。

我知道自己刚才的语气太过没有礼貌,可能是想到明天要数学和语文考试的缘故吧,心里烦烦躁躁的。

“那个,是一匹马吧……”我尽量让声音听起来非常诚恳,“是在吊灯旁边吗?”我试探着问道。

弟弟摇了摇头,眼睛还是使劲向上望着。

“我的马刚才跑开了。现在墙上只剩下一片草原了。风很大,把草儿们吹得东倒西歪的。”弟弟说。

……

我们踏上公交车的时候,天空飘起了细雨。

“听说世界有一天会被海洋覆盖。”弟弟专注地望着车窗上一道道雨水流过的痕迹,似乎在自言自语地说,“那么我们应该学习如何在水里呼吸还有翻跟头吧?”

“我们要根据水流的速度和我们前进的速度才能确定我们何时到达学校。”我脑子里正想着数学课本上的行程问题,随口回答说。

……

《墙上的马》塑造了一个多愁善感的“我”,讲述了一个循规蹈矩、被学业重担压得喘不过气的普通孩子的故事。作者在不同章节里展现了“我”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细枝末节的“大事件”,比如,在《我很孤独》一章中,“孤独”这种易被忽略的情感得到了特别的关注,而《泪与欢笑》则将孩子面临大场面时的紧张、恐惧、慌乱展现得淋漓尽致。

升入六年级以后,我时常感觉到孤独。

我觉得爸爸妈妈不够理解我,老师和同学们也难以走进我的内心。弟弟也时常不在我身边出现了。不过,这不能怪弟弟,我有时候我连我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都说不清楚。我觉得是“孤独”把我打败了。

(节选自《我很孤独》一章)

是的,我只需要看一眼,哪怕给我一个字地提示我都一定能行云流水地背下去。

谢天谢地,终于看到了那几个让我差点在舞台上喘不上气来的词语。

我深吸一口气,把演讲稿快速地塞入口袋。

然后,可怕的事情又发生了。我再次忘记了刚刚还看到的词语……

台下的笑声更加灿烂嘹亮了。

我快要昏过去了!

我的机器脑袋里一定是塞满了铁锈。

我没有办法了,我真的没有办法了。

我再次掏出演讲稿,然后一个字也不落地读完了整篇稿子。

台下乱成了一锅粥!

笑声像可怕的病毒一样在快速传染,整个礼堂还有我都被嬉笑声淹没了……

我终于彻底弄懂了那句话: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我忘记自己是怎么走出礼堂的。那个时候的我灵魂一定出窍了。

(节选自《泪与欢笑》一章)

或许,在成年人看来,这些童年中的“灰色时刻”微不足道,甚至不值一提。然而,对于儿童,尤其是那些内心敏感、细腻的孩子来说,这些正是他们成长过程中难以逾越的障碍。与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不同,这些问题根植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们真实而微妙。但正是这些细微之处,勾勒出了一个普通孩子真实的童年。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故事,就是千千万万普通孩子的日常生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墙上的马》可以被看做是一部真正从儿童视角出发、以儿童为本位的作品。

以幻想童话解构现实问题

与被困在现实中的“我”并行的,是一个不关注现实、沉浸于自我想象的“弟弟”。每当“我”遇到某些问题或心理难关时,“弟弟”总会用他的幻想故事宽慰“我”、劝解“我”,带着“我”在不同的幻想故事中遨游。然而,随着“我”逐渐长大,“弟弟”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少,直至再也不见。故事结尾答案揭晓,原来,“弟弟”是“我”假想的伙伴。

在儿童文学领域,假想伙伴并不是一个罕见的题材,丹·桑塔特的《小白找朋友》、米歇尔·奎瓦斯的《我是你的隐形朋友》、雷蒙·布力格的《白熊》、艾比·汉隆的《我交到了新朋友》等等,都以各种不同的叙事模式、不同的写作手法讲述了成长中的儿童所幻想出来的亲密伙伴或家人,也展现了在儿童文学中,儿童如何通过虚拟的社交和互动表达自己当下的情绪、忧虑和恐惧。但像《墙上的马》这样将假想伙伴、幻想童话、现实生活三者结合在一起的作品,难得一见。比起成人视角,得以提前阅读部分内容的小读者的记录,更为真切和动人:“在读到这个故事之前,我也曾经以为自己是孤独的……我读完这个故事,我竟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它让我停下脚步,反思自己的内心,原来孤独并不可怕,只要学会找到自己内心的巨人,学会与它共处,它就会变成一种力量……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忍不住在字里行间里流连。作者把我们心里的孤独比作一个巨人,让我们在一次一次的寻找和失败中成长,生动形象地描述让我身临其境。这个世界好像离我们很近,又好像离我们很远。但故事中的主人公却是我自己,我可以感受到他的感受,我想跟随他一起去寻找那个巨人……”

诸如此类能让小读者心灵共振的段落,在文中比比皆是。无论是成长中的自卑、胆小、脆弱,还是难以具象化的孤独和不安,《墙上的马》都通过现实与幻想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弟弟讲述的幻想故事让所有读者都化身为文中的“我”,感受着失败和恐慌,又逐渐经历平复,得到治愈,随着故事推进不断获得成长的勇气。

贯穿始终的真挚情感是打动读者的关键

如果说弟弟讲述的幻想故事构筑了全文的主线,“我”成长的现实情节铺设了创作的基础,那真挚的情感无疑是《墙上的马》触动评委与读者心弦真正的核心,这也让整部作品散发着一种奇特的感染力。其中究竟,或许可从作者蓝钥匙在颁奖现场的发言窥得究竟:“我从来没有见过我的爷爷,他没有留下照片,我都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因为爷爷在父亲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我只能想象他的模样。后来我就想,我的爷爷一定去了非常美好的地方。写这个故事(《墙上的马》第二章《深海之茧》)的时候,我是怀着对爷爷一种想象来创作的。我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但我知道他是我最亲近的人,如果有可能与他相遇,他肯定会不顾一切地会帮助我、照顾我。在写作的时候,我把对爷爷的想象和对他的情感全都糅到了文字里面去。”作者对爷爷的这份情感,我们在“弟弟”讲述的第一个故事中感受到:

爷爷总是在满月的时候出发,用独角鲸的角做针,用月光为线,将海上那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漩涡缝合得严严实实。

“爷爷你教我,我也想做修补大海漩涡的人。多酷啊!”小海觉得这件事简直是最不可思议的魔法。

“这些漩涡可是永远吃不饱的坏家伙。它们吞噬过往的船只和飞鸟,甚至连游鱼都不放过。一旦被卷进黑暗的漩涡里,就是九死一生了。”爷爷凝视着不远处的海面,“你知道吗?听说被卷进漩涡里的东西,会出现在大海另一端的天空上,变成白云呢。”

变成白云?小海知道爷爷平时爱坐在海边的礁石上,仰头看着湛蓝天空上飘过的一片片云朵。有时候,大半天都不动一下,像一尊冰冷的雕像。

爷爷是在思念被漩涡带走的奶奶吧?

“大海的另一端是哪里啊?”

“肯定还是大海啊!不过也说不定……”

“等我长大了,我要和爷爷一起去看看。”

“爷爷哪里也不能去咯,我和大海分不开了。”

小海听爷爷这样说,心里难过。想安慰爷爷,又慌里慌张地找不到恰当的词。最后,只得用两条细细的胳膊环过爷爷的脖子,紧紧地搂着爷爷。海浪哗哗响,小海很长很长时间都没有松开。

(节选自《深海之茧》一章)

作者将对爷爷的想象和思念以幻想童话的形式抒发出来,真情流露赋予了文字动人的力量。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情节都源自作者的真实经历和在与两个女儿的交流过程中获得的灵感。可以说,《墙上的马》是带着对家人的思念与爱,带着对童话创作的热爱和执着,带着对儿童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创作出来的。它的获奖,体现着“陈伯吹新儿童文学创作大赛”评委们对“新”的不懈追求、对儿童视角的深刻理解与对文学价值的坚定维护。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佳作涌现,为当代儿童文学创作推陈出“新”。

(注:文中节选内容为参评原稿,非最终定稿)

作者系上海译文出版社童书中心编辑、陈伯吹新儿童文学创作大赛组委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