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 | 周博文:让幻想照进现实
《流浪的小魔鞋》是我自创作儿童文学以来,写得最慢、最用心、最用情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用了3年的时间打磨,不夸张地说,我看了它不下50遍,修改了不止14稿,就在快要印刷的前1个月,编辑团队和我还在争分夺秒地修改、完善文字内容。
书中的主角是一双可以帮助人们实现心愿的小魔鞋,它想要告别飘渺、虚幻的童话情节,便从作家的童话手稿里出走,来到了现实世界,它要寻找需要帮助的、弱小的、边缘的群体,帮助他们实现梦想或渡过难关,由此生成出八个浪漫又感伤的故事。最后,小魔鞋带领更多童话中的人物来到了人间,扑向了生活,他们的故事不再局限于书页之中,而是在真实的人间继续上演。
《流浪的小魔鞋》写于我比较困顿、失意的那几年,在那个时候,我也有心观察、注意、接触到了弱小、边缘的人群的生活,包括他们孩子的生活,这些人群的泪水与失意、挣扎与妥协,以及他们的欢笑与欣悦、知足与幸福,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坚忍与韧性,反观自己,便觉得一时的困顿与落魄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流浪的小魔鞋》有几个故事展现的是人生的不完美、不圆满,但是主人公最后选择坦然、真诚地面对生命中的失意与苦痛,并且用从容、乐观的心去接受或改变自己,每当这个时候,神奇的魔法就能降临在他们身上,他们和他们有所关联的人、事、物等也因此受到影响与改变。
或者我们也可以让孩子们知道,一味追求圆满、舒适的生活很多时候就是种奢望,通过文学,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理解与接受这个世界的缺损、裂痕和不尽如人意之处,而正向的、积极的态度与行动可以改变逆境与艰难中的自己,尽最大努力让自己得偿所愿。
儿童文学是尽情地去表现轻盈、浪漫、纯洁、天真,带着滤镜与想象描绘审美意义上的童年生活,还是适当地让儿童接触一些复杂、多样的人性与人生?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流浪的小魔鞋》中出现的故事触及了分离、疾病、失独、生死等较为严肃、沉重的话题,也有指向重聚、感恩、平等、酬愿等方面的故事。我希望尽可能在小的篇幅中让儿童读者看到更多样的,甚至是他们不经常接触到的人和其他儿童的生活,从而拓展一些他们的经验与认识,让他们的心灵与情感变得丰盈而坚毅,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挫折、不安与焦灼的时候更加从容、坦诚。
当今,媒介影响下的儿童与童年生活与以往有了很大不同。现在的孩子们,他们对于世界上发生的资讯、信息的接受与处理能力比较强,一些孩子的阅读能力与接受水平可能不会弱于成年人,他们对于儿童文学的阅读需求在题材、内容与呈现上都趋于多元、多样,我们在给他们传递爱与美的同时,或者也可以思考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形式去表现这种亘古不变的母题。我想,孩子们需要儿童文学开阔他们的视野,加深他们对自我和他人的感知,也需要儿童文学给他们带来更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见解与认识。
我以为儿童文学可以书写得透彻、演绎得深刻。作品中,与其说是小魔鞋帮助了受困的、渴望得到救援的人们,不如说是一个个普通而又平凡的他们,用信念与信心、笃诚与坚守、积极与沉着战胜了失落与沮丧时的自己,最终破茧新生,走出困境。当他们决定用一颗积极、光明的心迎接路上的风雨、挫折、艰险的时候,满载着魔法的小魔鞋就会出现,而每每这个时候,也是他们离自己的梦想、心愿最近的时候。他们做到了,我想,我们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大人也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