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鲁院学员进行《人民文学》作品品读会
2025年五一节前夕,鲁迅文学院第47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的二十五位作家朋友来到《人民文学》杂志社,围绕汤成难《江水苍苍》(2025年第1期)、骆平《这世间所有的飞禽走兽》(2025年第3期)、金晖《先生》(2025年第3期)三个作品展开深入细致的剖析解读。《江水苍苍》从容开阔,以古今时空中的三条线索书写着时间,以及大河奔涌之后留下的永恒;《这世间所有的飞禽走兽》犀利圆融,生动呈示着一位高校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多面人生;《先生》节制耐性,写出了一个乡镇初中教师的无奈与高洁。整场品读会充满了真知灼见,受益颇多,现将部分作家的短评收录于此,与大家交流。
——陈涛,《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
活动现场
中篇小说《江水苍苍》:构思精妙,广阔苍凉
安文生(黑龙江):汤成难的小说《江水苍苍》别具匠心,以一枚古币为引,巧妙串联起跨越时空的悲欢离合,恰似《春江花月夜》那江月不改而人事已非的永恒喟叹。小说以三场投江的意象将古今紧密相连:杜十娘投江,是对压迫的愤然反抗;嫂子投江,是命运悲剧的沉重写照,二者都映照出旧时爱情在封建势力裹挟下的凄惨结局。古币沉入江底,宛如现代爱情在时光长河中悄然消逝的隐喻。小说里写了不同的消亡:爱的消逝,生命的凋零,让人慨叹古今命运的相似与轮回。江水无声东流,广阔而苍凉。江月曾经照古人,唯有悲凉和遗憾是古今共通的,是在小说和诗文的意境里永存的。
吴楚(江苏):中篇小说《江水苍苍》,“江水”在故事里隐喻时间与空间,而“苍苍”则象征时空的流逝与不规则变化运动。小说中“我”和女友,老杨背后的伯驹、毓秀,以及故事源头——杜十娘和李甲,三段发生在不同时空的爱情故事,以不同元素(铜钱、贞烈)连扣成环,折射出三个时代的爱情观,从中窥见时代的进步变迁。小说结构精妙,文字如江水般厚重流动,又从始至终保持清淡明晰的悬疑感,半写实的风格让读者难以界定虚构与真实的边缘,极值得写作者学习。
苏钰琁(云南):读《江水苍苍》,我被文中那条奔流不息的江水深深吸引。岁月汤汤,碑已残断,杨欢找寻断碑,何尝不是对爱情废墟的一场考古。汤成难将不同时代人物的爱别离,都覆于同一条江水之下:杜十娘的爱决然,鱼店兄弟的爱悲壮,杨欢与小越的爱却无力;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鱼店兄弟争相赴死,杨欢却只抛下一枚古钱币。我们正经历着爱的降维。结尾虽找到了断碑,但古渡早已不存,人们还能再到达爱的彼岸吗?这是作者留给读者的思考。
许静(江苏):《江水苍苍》是小说家对时间与人的命运和情感关系的叙述哲思。时间如江水不停流逝,一代代人在岸边悲欢离合跌宕起伏。故事中三个时代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变迁互为对照映衬,在不同的时代和时间坐标里呈现了不同的温度和质感。在可见和不可见的微妙的时间折变里,人的生存状态和命运选择也发生着细微的异变。文中杜十娘的投江有着贞烈的反抗精神,解放前传统女性的投江在贞烈的反抗里则夹杂着一种悲哀的自我束缚的迂和愚。当代女子的反抗已然复杂得多,当她与那条江形成不断靠近与离开的关系时,千百年来曾经坚定的投入变得不再可能,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若即若离也让时间的份量在当下场域里逐渐暧昧起来。现代人,无论男女,都需要面对一种新的反抗,或者说已变为抵抗,对时间的抵抗,对时间带来的不确定的抵抗。江水苍苍、时间茫茫,人越来越自由,也越来越迷茫,江水永远在流淌,人却不知该去往何方,时间孰轻孰重,也需要重新面对和思考。
杨冰(天津):《江水苍苍》这篇优秀的小说描写了三个爱情故事,形成了三个平行时空,由一个古钱币串了起来,在三个时空中自由穿梭。三个故事互相映照。负心汉李甲对杜十娘背叛,而叔骐对毓秀以死相报,是作者基于对杜十娘命运强烈的同情,幻想出来的柏拉图式的道德救赎。而现实世界的爱情却令人唏嘘,杨欢和小越陷入了现代人爱情的漩涡,缺失了杜十娘以及叔骐和毓秀那样对于真爱的伟大决然态度,一直盘旋在时间的黑洞中,始终无果。
肖不洒(广西):汤成难的中篇小说《江水苍苍》构思精巧,用一枚古币将杜十娘传说、老杨的家族隐秘、“我”与女友的情感生活三重叙事交织关联在一起,让读者在古今、中外不同时间和空间穿梭,深度探讨了爱情、时间、人生等宏大命题。江水苍苍,人生短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江是永恒的舞台,小说里的古今三组人物何尝不是同一组人物,只是在不同时代里的映照,是生命轮回里不同的故事。
滕野(辽宁):一枚铜钱串起的三段故事,设计精巧,虚构与现实互为镜像,形成一条衔尾蛇,令我想起几何学上的莫比乌斯环。但这圆环同时也是破缺的,杜十娘、老杨和“我”,每个故事里都满盈着缺憾,最后汇聚一处,如江水合流。最触动我的也正是这种缺憾,关于爱,关于死,关于活着,关于人最想逃避却又最不能逃避的问题。末了,古币坠江,波涛依旧,时间和生活也继续向前,掩卷之后,怅然若失。
蔡晓安(重庆):《人民文学》2025年第1期佳作甚多,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汤成难的中篇小说《江水苍苍》,其最令人称道的是它独具匠心的精妙结构。小说以“我”接写一个关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舞台剧本为线索,将杜十娘与李甲、老杨(伯驹)与毓秀、“我”与小越三个看似没有任何关联的爱情故事缀为一体。三个故事分别发生于完全不同的时空背景:明万历年间、1949年和当下。无论时空如何转换,爱的本质都是“求而不得”,在苍苍江水中无情流逝,令人唏嘘。“我”寻找古币,找到古币并最终将其沉入江底,是小说的另一条隐线。古币在从江面沉入江底的过程中,将三个完全不同的时空串联起来,其独特的构思和象征意义得以完美呈现。
郑洁(河南):《江水苍苍》是以结构取胜的中篇小说,作者构思奇巧,三线并述,以交错的时空、生动的文笔、跌宕起伏的情节,深情书写了古代、近代、现代人的命运转折:杜十娘追求自由意志坚强,宁死不屈壮烈赴死,是反封建的典范,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老杨一家人的身世、命运,展示了人吃人的时代,小人物无法把握命运的悲哀。“我”与小越合合分分、最终败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
作者对男女恋爱心理的描写曲折幽渺、纯洁美好,充满哲思、诗情。对古代、近代、现代人感情规律的书写,既应了佛家的“色即是空”,也应了道家的“分分合合”。“我”将古钱投入江中一节,暗喻了现代、近代、古代悲剧之间的相似与错位。
中篇小说《这世间所有的飞禽走兽》:自有来处,必有去处
许静(江苏):《这世间所有的飞禽走兽》以一种借代、隐喻、象征的手法,让自然界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来呈现世间林林总总的人生状态和生命样本,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别致的文学表现形式。可贵的是作家在文本叙述中并没有生拉硬凑的痕迹,每一种生命特征的共性指向都相当准确、独特又自然,有一种水到渠成的艺术感染力。从故事本身来讲,读来令人唏嘘,发人深省。所谓性格即命运,真小人伪君子,每个人身上的明面暗面,一路走来都隐隐透露出自己埋下的命运的暗线,小说中主线支线的众生百相,正如这世界所有的飞禽走兽一般,自有来处,必有去处。唯有相交时的碰擦和抚慰,才留下让人言说的生命的滋味。
苏钰琁(云南):正如水鸟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去栖息地,人性的纯粹也在功利社会中逐渐消弭。人类故事由动物串联,意味着人与这世间所有的飞禽走兽也并无不同。饥饿的周启森在名利场中觅食,永不知足背后是永无止境的精神匮乏,他最终也因贪食导致“消化不良”,落入困境。在利益的持续驱赶之下,哪怕物质已然丰裕,周启森仍旧无法止步,看似追逐成瘾,实则是焦虑的变形表达。如何在欲望洪流中守住精神代谢平衡,不让自己成为离群之鸟,是每个现代人都要面临的拷问。
艾灯(安徽):小说的高明之处,是对三个男性角色的对应性的塑造,周启森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随着阅读的推进,读者悄悄然不那么讨厌他甚至有些同情他了。陶哲声是个做事滴水不漏的谦谦君子,但读者对他总有一种疏离甚至厌恶感。核心叙述者老宋,全文对他的生活和心理描述不多,但小说开头留了一个悬念:这样的老宋为什么要帮那样的周启森?直到结尾,三个男人的对应关系才明晰。一个是“真小人”,被人厌恶但活出了自己的人生烈度;一个是“真君子”,隐忍了自己但获得了世俗上的成功;而老宋呢?他既做不成小人,又做不到君子,他被卡在了中间,于是他的人生只剩下:寂寞。这种对应关系也悄然解释了他为什么要帮周启森。
蔡英明(海南):骆平的《这世间所有的飞禽走兽》通过交叉映射的叙事策略,构建一个具有讽刺功能的生物寓言体系。小说采用生物科学的命名方式,以“青头潜鸭”“蚊子腿”“法斗”“黑眉锦蛇”“蜜袋鼯”“尘螨”等动物纲目名称作为章节标题,这种结构编码既体现文本的形式创新,又暗含深刻的人性隐喻。这种独特的叙事架构形成了双重镜像系统:一方面,动物世界的生存法则成为人类社会的隐喻性观照;另一方面,人类行为又在动物角色的映衬下暴露出其荒诞本质。作者将客观准确的生物术语与平庸琐碎的世俗生活并置,在生物科学体系的冷峻秩序与人类日常经验的混沌无序之间,形成充满张力的叙事裂隙,使文本呈现出某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审美特质。值得注意的是,小说最终以“众生”作结,这一设计凸显了作者的整体性生态观照。小说中“飞禽走兽”的形象承载着特定的人性符码,在生物学表象之下暗藏着对当代社会众生相的犀利解剖。
吴燕青(香港):《这世间所有的飞禽走兽》,周启森具有焰火自燃,焰火自灭的绝然,他的好坏都毫不掩饰,在自燃中自灭。作者构思精巧,用不同的动物去隐喻,去构建,语言却又平实可亲。老宋与周启森是对立的,虽然文中的对立设置得很淡,但从老宋寻找被周利用和伤害的人中,其实是在替周所做的事情重新呈现,和反衬周的“兽”面。这样的小说具可读性及反思性。
郑洁(河南):《这世间所有的飞禽走兽》以老宋的命运、思想转折为辅助,书写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周启森拼命攀登、忘恩负义、踩着别人肩膀上行的奋斗过程,及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最终命运。作者注重写作技巧,叙述以铺垫伏笔,情节以出乎意料。写人生成败的同时,也写了德亏必败的因果规律。
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以厚德载物。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中国式悲剧叙事,源于时间、修辞的完整,是中国故事的独有属性,也是对世界文学的重要贡献。
短篇小说《先生》:以普通故事洞见人性幽微
兰晶(新疆):余老师多舛的省城之旅如一枚棱镜,折射出现实困境与精神坚守对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悲情异化。《先生》行文细致幽婉,却有直击心灵痛点的文字力量。师母精酿的青梅酒是酸涩而迷离的隐喻,在时空的迁徙中,师生关系发生的错位,解构人格与尊严等人生哲学命题。小说以略带蒙太奇色彩的叙事手法,以送礼办事的波折为符点,鸣奏出一个好人精神家园崩逝的挽歌。尾声的梦与现实的冷酷将悲伤氛围渲染得奇幻而深沉,老师的忠厚为何成为了不合时宜的迂腐?破瓶而出的梅子像冲出胸臆的诘问,这种戏剧化的冲突与反差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苏钰琁(云南):《先生》于平凡中见微光。小说以质朴细腻的笔触,书写普通人故事,洞见人性幽微。从怀抱青梅酒的余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生动的人,如此克己,却被生活裹挟,摆荡在迷茫与无奈当中。翻阅余老师的曾经,日常琐碎,虽不耀眼,却散发出柔和光芒,每一缕烟火气,都是他成为“先生”的见证。最后打翻的青梅酒,是个人尊严与现实需求博弈后的狼藉。这面一地流淌的镜子将照见什么呢?或许每个人在对镜探寻时,都在其间投射了自己的倒影。
郑洁(河南):《先生》的故事线简明、流畅,讲述一基层教师带着全家的希望、怀着忐忑的心情、一路回想,去省城看望断联多年的学生。希望当官的学生帮忙解决儿子的工作问题。家境贫寒,所带礼物仅一瓶敝帚自珍的青梅酒。
他被支往饭店,等成一场奢梦,梦里也羞于开口,等到饭店打烊,不见当官的学生。他辛酸、无奈、凄凉的回途,不慎打了从未舍得品尝的青梅酒。他从地上捏起青梅擦去尘灰,入口……
举家希望破碎,困境无法逾越。小人物的平凡、无奈、辛酸跃然纸上。此刻,他应往事萦怀,潸然泪下……但作者由此打住。
故事较短,基层教师形象生动鲜活,是无数小人物的缩影。作者用语内敛、用情深婉,书写了一曲平凡人的悲歌,令人扼腕长叹,怅惘悲酸。
许静(江苏):《先生》这篇小说竟然出自一个1989年的年轻作家之手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作家笔下有一颗识尽人生况味的老灵魂,咂摸出这世间一个又一个失意者的境遇和哀叹。青梅酒不是高档酒,珍贵的不过是酿造者的用心,也是普通人唯一可以自我掌控的价值。但这份价值一旦递入社会的洪流,便就不再由普通人可控,免不了要在人心和情义间载浮载沉。一生温和善良又碌碌无为的老师,硬着头皮踏上一条做梦般的求人之旅,求的还是未必记得自己的学生。不安和期盼、等待和失望,两种矛盾纠缠的情绪一直全篇贯穿在温柔细腻到小心翼翼的文字里,随着青梅酒瓶摔碎的那一刻,老师的梦也醒了,世界仍是那个老实无用的人只能用来旁观的世界,这个世界里,老实人甚至做一场梦也还只能是胆怯,只能是逃避。
更多
祝勇、李雷:他们共同完成了一个历史使命
“故宫文物南迁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全体国民为了保护文物团结一心,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更多

林贤治:鲁迅与《沉默史》
鲁迅写《无声的中国》,换个说法,其实就是沉默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