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短篇小说十堂课”到“小说技法十二讲” 李浩:小说技艺的“匠法”与“心术”
李浩的文学创作从诗歌出发,进而成长为“70后”小说家中的翘楚,近年来发表大量文学理论和批评作品。在大学创意写作专业任教,身处学术体系之余,他又始终活跃在文学现场,参与多个当下文学热点话题的深入讨论。这种“叠加”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匠人坊:中国短篇小说十堂课》与《匠人坊:小说技法十二讲》。
《匠人坊:中国短篇小说十堂课》中收录了十篇文章,分别是对鲁迅、沈从文、张爱玲、莫言、余华、史铁生、王小波、白先勇、残雪和东西十位作家的短篇小说代表作的阐释和剖析。这是对经典作品的重新解读,李浩借鉴了法国批评家阿尔贝·蒂博代的“作坊式”批评理论,从创作者角度出发深入文本内部,拆解其结构、语言、情节、视角等技艺层面的设计,解密那些小说名家在写作中施加的“魔法”——如何巧妙地运用各种叙事策略来实现叙事目的,如何做到不着痕迹、浑然一体的文本效果。这本书不仅展现了李浩对文学技艺的深刻理解,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视角,通过技术上的拆解和解密,带领读者从新的路径和方向重新进入这十篇经典小说,使读者更容易感受到之前阅读中可能忽略的作者的某些精心、用心和会心,重新注目那些之前阅读中擦肩而过的诸多世相和人性“景观”,由此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在重新解读经典之外,李浩借此提出一些开拓小说技术探讨空间的议题。比如,阐释《狂人日记》时他提出“概念先行可能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可怕”,强调写出好小说的重要保障恰在于作者写作前头脑中对某个“想法”的思考、追问和审视,这关乎小说的“魂魄”。比如,分析《封锁》场景设计和人物腾挪时,一直贯穿着对张爱玲小说的总体打量和品评,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小说格局和限度的讨论,指出小说不能止步于对人情世相的表层描摹,应继续“何以如此,非如此不可”的追问。剖析《永远的尹雪艳》时,李浩提出小说“文本自洽”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问题,并深入思考白先勇的写作风格和小说格局。同为鲁迅、张爱玲、白先勇的读者,我们也许未必认同李浩所言,但他确实提供了可以进一步深入作品的启发性视角与路径。
《匠人坊:小说技法十二讲》可视为对《匠人坊:中国短篇小说十堂课》的延续和“升级”。“设计”是贯穿全书的关键词,作者开篇就表明“一直以来我都坚持这样的观点,那就是优秀的(包括全部的经典)小说都是设计出来的,而越是外表上看起来‘天衣无缝’的、水到渠成的小说,越可能是在设计上用功尤深”。李浩深入研究小说创作过程中故事、结构、开头、细节、高潮、角度、情节、对话、景物、人物、深度和结尾这十二个基本要素的“设计”之妙,带领读者进入《红楼梦》《百年孤独》《一句顶一万句》《铁皮鼓》《追忆逝水年华》等一个个经典文本中,识别和体悟其中“设计”的心思和技巧以及最终达成的叙事效果,令人惊叹那些读起来天然、浑然天成的优秀小说背后是作者煞费苦心的揣摩、斟酌和巧思,最成功的设计在文本的整体面目上恰是全无技法痕迹、仿若并不着力。“十二讲”中的观点、论述以及涉及的作品分析,有些曾散见于李浩之前的多篇文学评论中,有些则是他的新发现、新主张,这是李浩关于小说阅读和叙事研究的阶段性梳理、总结和呈现。而对于熟悉李浩小说的读者来说,可以把这些小说技法的探讨,当作是对其小说创作的隐秘注释。
李浩的小说颇具辨识度,行文中总有一个存在感很强的讲述者声音,他的小说志趣不仅要告诉读者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更在反复强调叙事人的角度、审美和判断,在与人物自在逻辑的角力中产生文本的巨大张力。这种特点在《匠人坊》系列中同样明显,李浩有自己的小说趣味和文学价值观。虽然以“十堂课”“十二讲”为题,但两本书的基本写作立场并不以文学理论完全“客观”“公允”的权威自居,他更强调这是一个小说家的“体验其经验的内部批评”。与单纯的理论批评家相比,李浩的优势在于有充足的实践经验,对于小说创作中的具体难度和限制有切身体会,而且对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和情感因素也了然于心。
这种创作主体与理论批评主体的身份重叠,令李浩在解析阐释作品时更及物、更有效,尤其是他不仅用头脑和理性进行小说“匠法”研究,更着意呈现作品中的文学“心术”,照亮了传统文学理论批评和小说技法研究中被遮蔽的角落。当然,过于强调技艺层面,难免忽略作家个体性的艺术感觉,以及作品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文化意义。但文学作品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正是在理性与感性、技法和灵感、侧身之外与身处现场的动态平衡中求索与完成。
特别可贵的是,李浩在“固执己见”的同时也期待交锋,《匠人坊》系列兼具“片面的深刻”与“对话的姿态”,不仅是与十篇小说作者的对话,与更多国内外前辈作家的对话,也是与同行和读者的对话,甚至是与自己对话。当小说家转身成为理论批评的言说者,他的阐释话语天然带有双重性,既保持创作者的感性的内部视角,同时也生长出批评家相对理性的外部眼光,两种视角和眼光本身也构成对话,这正是小说家在进行文学研究和作品阐释时最大的独特性。对话中的商榷、探讨甚至争执,正在共同完成小说技法“永远在路上”的深度探索。
(作者系河北文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