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3年孵化千部作品,9部商演验证北京经验 从“种子”到舞台的“绽放”
来源:文艺报 | 刘 婧  2025年04月28日08:26

话剧《卿卿误我》,孵化展示剧照

3年组织孵化、1304部剧本申请、169部剧本入库、36部片段呈现、9部完成商演——这组数字勾勒出“新时代首都剧本孵化项目”的规模与轮廓,也探索出戏剧人才培养的北京经验:以机制创新培育创作人才,以精品输送提振戏剧舞台,以文化赋能润泽社会。

从“独奏”到“交响”的创新

新时代首都剧本孵化项目自2022年启动便聚焦戏剧剧本孵化与创作人才培养机制的同步建设。全流程孵化链条覆盖了从剧本创作到舞台落地的各制作过程。剧本创作不再是编剧个体的单打独斗。项目平台通过选题引导、专家研讨会、一对一剧本指导、实地采风、剧本朗读、片段展演、全剧呈现等多路径系统性提升作品质量,最终形成剧目与人才双驱动的机制构建,让戏剧土壤自发生长,为舞台输送了一批兼具思想性、艺术性与时代性的原创作品。

3年来,项目在现实题材、革命题材、优秀传统文化题材和北京题材等方面给予了较强的关注度和持续度。同时,主办方从选题出发,组织了“中轴线主题、大运河主题、航天主题、长城主题”等实地采风调研活动,为创作者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素材。两轮评审考量涉及题材立意、结构篇章、人物设定、语言风格、落地执行、受众分析等多重因素,从源头上把关入选剧本的艺术质量和孵化潜质。2024年,“名家讲堂”板块的增设再辟蹊径,邀请资深专家授课,打破专业壁垒,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数十万人次受益。

项目孵化最“吃功夫”的环节是专家问诊与剧本打磨。“一戏一方案”是对项目的精准把脉,也是对创作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围绕结构优化、人物调整、细节丰富等方面的剧本讨论会回归艺术创作本质,通过剧本朗读、片段排演等形式,推动文本向舞台呈现迈进并最终实现商业转化。3年来,该项目以政策为引领、剧本为核心、孵化为抓手,持续输出兼具时代精神与艺术品质的舞台作品,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从案头到舞台的探索

从立项公示情况可以看出,该项目孵化的作品有多种体裁,包括话剧、戏曲、音乐剧、儿童剧、舞剧等艺术形式。征集公告中涉及的主题在遴选出的剧本中占比最大,其中北京题材展现出较高的区域创作热情:一是以北京地名和遗址为题进行创作的《模式口》《紫光阁铁路》《正阳门》等作品,用地名和遗址讲述历史变迁,在几代人的故事讲述中回望过去,面向未来;二是以饮食起居和文玩雅好为故事内容的《集珍》《六必居》《通利福尼亚大饭店》《坤伶·元年》等作品,在烟火日常中唤醒北京记忆;三是围绕热点话题的再创作,刚刚申遗成功的中轴线激发作者们完成了儿童剧《正阳门上小雨燕》和话剧《风华中轴线》。这些作品从不同维度展现了北京的历史变迁、时代风貌和风土人情,反映了选题政策对剧本创作的引领和创作者对文化深耕的自觉。

目前已经商演的9部作品主要包括历史题材、儿童题材和现实题材三类。其中戏曲《包拯还乡》和话剧《坤伶·元年》以现代意识反观历史,儿童剧《深海来信》《海王星飞船》《垃圾变奏曲》《酷虫学校2》通过富有想象力的叙事完成寓教于乐,话剧《望星河》《伍子胥与哈姆雷特》在历史重构中完成对人生命运和人生价值的思考,话剧《胡同里的党校》在家国同构中完成信仰的传承。这些作品题材特色鲜明,因此,从孵化作品中脱颖而出。

“推介建联”是助推优秀剧本从案头文学到舞台呈现的关键一环。主办方北京市文旅局和承办方宽友文化做“文化月老”牵线搭桥,以推介会的形式召集创作者和出品机构,直接为双方“做媒把关”,建立信任互联的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双方的寻找成本。这种孵化思路充分尊重了艺术生产的规律、激发了市场活力,有效打通了供需关系的“最后一公里”。

出品机构作为项目孵化方、最终实现商业演出的制作方,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尤为关键。当下已经完成的项目涉及的机构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以文化传承发展为核心,主要强调公益性,这一类包括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北京市顺义区文化和旅游局、南京市话剧团等;二是商业运营型文化公司,以市场为根基,通过跨界融合与IP开发激活文化消费活力、扩大艺术再生产,包括北京巨龙世纪文化、超剧场、爱乐汇文化、仓颉影视等。两类出品机构以不同的制作方式共同促进项目从文本到舞台的艺术转化。

从剧场到社会的文化生态建设

戏剧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承担着连接历史与现实、艺术与社会的桥梁作用,其发展水平反映着社会的文化生态。“剧本乃一剧之本”,剧本质量直接决定了戏剧作品的成败,这其中的核心环节在人。项目为创作者提供实践平台,特别是为青年编剧人才提供了难得的“入场券”,张丞、张达、邓天乐、李子岩、付伯舜等编剧的作品多次入围,通过多次孵化成长为戏剧新生力量,这是人才梯队建设的良性反馈。这种连续性孵化帮扶让创作者能在反复的专业沉淀中快速积累经验,从而转化为更高效的剧本产出。

项目平台的孵化始于剧本这颗“种子”,最终在剧场实现“开花结果”,在观众的审美体验中完成“升华”,从而逐渐建立起涵盖剧场、社会、市场互相作用的全方位良性文化生态。《望星河》《伍子胥与哈姆雷特》《卿卿误我》等作品立意深刻,将文化底蕴的广阔深度与新时代舞台技术巧妙融合,拓宽了观众想象的情感空间。这些不同形式的孵化活动丰富了首都舞台,提升了公众文化素养,社会效益与品牌效应都有较高反响,为后续文化品牌建设发展持续助力。

新时代首都剧本孵化项目从“种子”出发,从“火苗”燎原,晨露虽小,却已折射千个太阳。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一级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