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时代文艺理论评论的守正创新和实践引领
来源:《中国文学批评》 | 赖大仁  2025年04月24日23:27

摘要:文艺理论和评论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形成了优良传统,在新时代更得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文艺理论的重要功能在于建构文艺观念,对文艺实践发展起到理论观念支撑与引导作用。新时代文艺理论创新发展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古代文论遗产和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论,从当代文艺实践出发研究现实问题。文艺评论的特性和功能在于对文艺创作实践和文艺作品进行分析评价,起到价值引领作用,新时代文艺评论创新发展应当坚持应有的批评观点和价值观念,引导文艺实践守正创新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 文艺理论 文艺评论 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到后来几次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文艺工作的许多重大问题阐述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在这些重要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高度重视和加强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使其成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这些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发展,指引我们深入认识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的特点与功能,充分发挥它在新时代文艺健康繁荣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PART.01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传统及其创新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史上,历来有重视文艺理论与批评的传统。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视野观照各种文艺现象,阐述了一系列文艺理论命题,如艺术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文艺的意识形态特性与功能、作为特殊精神生产方式的艺术生产、艺术审美实践与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关系等。与此同时,他们还极为重视文艺批评实践,提出了文艺批评的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将其运用于评论拉萨尔、歌德、席勒、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等作家的创作特点和得失,分析阐释当时许多现实主义作家和文学作品的思想与艺术意义。他们的文艺理论与批评都不是从纯粹的美学或艺术着眼,而是把文艺现象与人们认识和改变社会现实、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革命实践联系起来,从而引导文艺实践在推动社会变革进步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尤其是他们对当时现实主义文学现象以及一些作家作品的评论,更是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实践品格和美学精神。列宁同样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重要作用,既从理论上充分阐明了文学的党性、人民性、民族性,以及文艺为人民与作家创作之间的关系,而且写作了一系列文艺评论文章,对托尔斯泰、赫尔岑、高尔基等作家的文学创作进行评论分析,阐述和评价他们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对托尔斯泰创作的系列评论,从多方面观照和分析托尔斯泰与他的时代、与现代工人运动、与无产阶级斗争的关系,揭示了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他的作品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托尔斯泰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描写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对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丑恶提出了直率和真诚的抗议,反映了那个时代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阶级的情绪和愿望;然而,“托尔斯泰主义”表现出来的软弱和妥协也有很大危害性和消极影响。列宁的文艺理论与评论与马克思恩格斯一脉相承,充分体现了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和辩证的艺术分析方法,既高度评价这些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及其美学价值,更深刻揭示这些文学作品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现实和推动社会变革进步的巨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的中国化时代化创新发展,突出体现在党的领袖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精辟论述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同中国现代文艺实践相结合,在总结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延安文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文艺与生活、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和革命事业、文艺与时代要求、文艺的内容与形式、文艺的典型化创造等一系列重要命题,深刻阐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这篇讲话“结论”的第四部分,专门讲到应当充分重视文艺批评问题,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界的主要的斗争方法之一”,应当确立并且坚持应有的文艺批评标准,勇于面对和批评文艺界的各种“糊涂观念”和不良现象,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以明辨是非,从而对文艺实践起到积极引导作用。这篇讲话阐述的文艺思想,对当时延安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实践,以及此后我国现代文艺到当代文艺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文艺工作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作用。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总结和分析了过去三十年来文艺发展中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强调文艺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也是对文艺工作的根本要求。因此,既要充分认识文艺反映人民生活和表现时代精神的艺术规律,用正确的文艺思想观念加以引导,也要同各种错误思想和不良习惯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形成优良的道德风尚。在文艺队伍内部要提倡同志式的、友好的讨论,提倡摆事实、讲道理,允许批评与反批评,坚持真理和修正错误,从而形成积极的价值导向。江泽民、胡锦涛对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从不同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文艺事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问题不断作出新的阐释。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同样是强调要高度重视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文艺的健康繁荣发展离不开文艺理论的指导和文艺评论的促进,要适应时代特点和结合实践要求,努力进行文艺理论和评论的创新,积极探索文艺规律,促进文艺繁荣,在推荐优秀作品和批评错误倾向方面、在帮助人们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些与时俱进的重要论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

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文艺事业发展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文艺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专门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在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对新时代文艺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期望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系统论述了新时代文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当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应当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价值和着力表现中国精神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中特别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又说:“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他还针对当前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和突出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文艺批评的要求和希望。在后来的历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更加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评论建设,增强朝气锐气,发挥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要坚持教育引导和综合治理并重,立破并举、综合施策,建设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整体要求,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专门针对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的重要论述,秉承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对新时代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的守正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文艺理论与文艺评论既密切相关,作用于文艺实践发展的功能又各有不同,联系当前文艺现实,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研究探讨。

PART.02

新时代文艺理论的观念建构与守正创新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理论既要能够解释世界,更要致力于推动改变世界。文艺理论同样既需要说明和解释文艺现象,认识总结文艺实践发展规律,也需要着力建构文艺理论观念,对文艺实践发展起到理论观念支撑与引导作用。中外文论史上许多影响深远的文艺理论学说都具有这样的特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显得尤其突出。新时代文艺理论创新发展,仍然需要注重文艺理论观念建构与守正创新,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加以推进。

(一)从中外文艺理论传统中汲取智慧,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推进新时代文艺理论守正创新发展。

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建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的文艺观念,这些理论观念在文艺实践中不断传承发展,彰显了强大的理论生命力,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比如意识形态论的文艺观念,把文艺活动和文艺现象纳入唯物史观视野,重视文艺的意识形态特性与功能,引导文艺实践在推动社会变革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当今时代仍然需要突出这样的文艺观念,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高度,来充分认识和阐明文艺与时代进步的关系,引导新时代文艺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使文艺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马克思主义创构了人民文艺观念,把历来有关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的文艺观提升到新的高度,其宗旨在于把人民大众确立为文艺表现的主体和文艺服务的对象,以及文艺价值的最终评判者,形成鲜明的人民文艺价值导向。当今时代更应当确立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就是人民文艺的观念,引导文艺实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实现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意义价值。精神生产与艺术生产论的文艺观念阐明了文艺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的本质特性,以及不同艺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内在规律,能够帮助人们更清楚地认识艺术生产的基本规律,从而进行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艺术生产。当今时代无论是市场经济改革发展条件下的艺术生产,还是方兴未艾的图像化、网络化、人工智能条件下的艺术生产,它们作为精神生产的本质特性并未改变,艺术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律并未改变,因此这种理论观念能够指导我们进一步深化认识,引导新时代艺术生产的正确方向。此外还有艺术掌握世界方式和审美实践论、现实主义文艺观念等,都需要继续做出与时俱进的理论阐释。

其次,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我国古代文论有许多影响深远的文艺观念,可以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当今文艺观念建构中发挥作用。如文以载道等文艺观念蕴含了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如今仍有必要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继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命题时指出:“苏东坡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讲的是从司马迁之后到韩愈,算起来文章衰弱了八代。韩愈的文章起来了,凭什么呢?就是‘道’,就是文以载道。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当今时代仍然需要传承和弘扬这种“文以载道”的人文传统,将其转换为文艺追求表现真善美价值的文艺观念来加以倡导,使文艺有益于世道人心和弘扬人间正道。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要求:“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他还引用古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义”等说法,论述文艺创作不能只是单纯记述现状,还应当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让人们看到美好和希望。这些都启示我们去努力发掘古代文论优秀遗产,转化为新时代所需要的文艺观念,从而对文艺实践形成积极引导作用。

最后,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其中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借鉴,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现代文艺理论观念的建构与发展,到新时期以来当代文论观念的变革与创新,都从西方文论中学习借鉴了不少资源,在“洋为中用”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当今时代应当在增强文化自信和建构中国文论主体性的前提下,从西方文论中获得更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比如西方现实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与新开拓,从新人文主义到新审美主义,从形式美学到文化研究,只要有利于深化认识文艺的人文审美精神,有利于促进认识文艺规律和提高艺术表现能力,有利于开拓艺术创新探索的新路径,都应当多方面加以研究,成为新时代文艺理论创新可供借鉴的理论资源。另一方面,在学习借鉴过程中需要保持应有的批判态度,警惕其中某些消极因素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简单套用西方文论来阐释中国文艺现象,不能用研究西方文论问题来取代研究中国文艺问题,这是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论应当坚守的基本原则。

(二)从当代文艺实践出发研究现实问题,用守正创新的理论观念解释文艺现象和引导文艺实践发展。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文学艺术的定义出发,应当从分析客观存在的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这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突出特点和不断传承发展的历史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文艺工作的对象、方式、手段、机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文艺创作生产的格局、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文艺产品传播方式和群众接受欣赏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这些新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必须下功夫研究解决,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通过加强文艺理论观念变革创新来引导文艺实践创新发展。

然而,当代文论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正在于理论脱离实践,从理论到理论(尤其从西方文论中引入的理论)的研究较多,从某些文艺理论概念或定义出发的研究较多,从知识学方面进行纯粹的学术研究较多,而对当代文艺发展新现象与新问题则关注和研究较少,不能创建新的文艺理论观念来引导和促进文艺实践创新发展,这种情况引起了当代文论界的自觉反思。当代文论联系实际问题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些老问题在新的文艺实践发展中重新凸显出来,需要进行新的研究阐释从而创新理论观念。比如文艺经典化问题,经典形成的原因何在?经典作品包含了哪些美学内涵?如何体现在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之中,当代文艺创作应当如何追求创造经典?又如文艺典型化问题,当代文艺如何创作出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典型形象?还有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反映现实生活,应当如何深化理解其精神内涵来建构新的文艺观念,以及如何在文艺创作实践中达到这样的新要求?等等。二是对于当代文艺实践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和更新文艺观念进行正确引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应当如何引导呢?一方面当然要鼓励创新,因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尤其是要引导在提高艺术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表现内容与艺术形式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和提倡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人们思想观念和文艺实践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片面追求媒介技术和艺术形式上创新,乃至盲目追逐新奇怪异与花样翻新,忽视文艺如何创造新的美学境界和表现新的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要创新,但决不能搞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东西。”当代文艺理论显然不能对文艺创新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置身事外或视而不见,沉迷于所谓纯学术研究,而是理应秉持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的思想观念,积极关注和研究这些新问题。

PART.03

新时代文艺评论的评价功能与实践引领

与上述文艺理论的特点比较而言,文艺评论的特性和功能主要在于对文艺创作实践和文艺作品进行分析评价,起到对文艺实践的价值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后来又反复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更加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这是对文艺评论功能与作用的高度概括,也对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创作实践不断走向开放性、多样化繁荣发展,出现了许多纷繁复杂的文艺现象,以及不少令人困惑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当然需要文艺评论来褒优贬劣加以积极引导。与此同时,当代文艺评论在引进西方文艺批评方法的影响下,也不断走向开放性、多样化创新探索,既得到很大拓展,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有些人出于对过去僵化武断文艺批评的反感,比较排斥讨论文艺批评标准或观点,也比较排斥对文艺创作和文艺作品进行价值评判,他们更为推崇“我所评论的就是我”之类观念,满足于对评论对象做主观印象式的观感描述和语义阐释,或者热衷于对文本形式技巧做细而又细的技术分析,而比较忽视评论文艺作品的意义价值和是非优劣,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违于文艺批评的本质特性,消解了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价值引领功能,对此需要认真反思和积极改进。

一是当代文艺评论应当担负起开展文艺界思想观念讨论从而引领文艺发展方向的责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到文艺批评时,首先强调说:“文艺界的主要的斗争方法之一,是文艺批评。”他主张文艺界的思想观念问题应当通过文艺批评来展开讨论,从而明辨是非和提高认识。他列举了当时延安文艺界发生的各种“糊涂观念”,比如“人性论”“文艺的基本出发点是爱,是人类之爱”“文艺作品都是写光明和黑暗并重”“文艺的任务就在于暴露”等问题,逐一进行具体剖析和深刻阐述,对引导文艺家提高思想认识和端正创作态度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形成了我国现当代文艺批评的历史传统,在不同时期的文艺实践发展中,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都十分重视对文艺观念问题的讨论或争论,如新时期文艺界拨乱反正进程中对各种文艺观念的争论,对市场经济改革发展中文艺大众化发展问题的争论等,这些都有利于把文艺实践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随着时代发展,当前社会生活复杂多变,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而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则是浮躁,急功近利、低俗媚俗,盲目追逐时尚新潮,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等,这些归根到底都属于价值观念迷乱的问题。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文艺评论理应担起责任,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形成应有的价值导向。一些文艺评论报刊有针对性地开辟专栏和拟设话题展开讨论,比如:文艺不能依附市场、文艺不能虚无历史、文艺不能消解道德、文艺不能躲避崇高、文艺不能情义缺失、文艺应当捍卫经典、文艺应当回归生活、文艺应当追求典型化、文艺应当坚守现实主义精神、文艺应当关乎世道人心等。这些话题讨论引起了文艺界普遍关注和积极反应,产生了良好社会效果,有利于引领正确文艺方向。

二是当代文艺评论应当加强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充分体现文艺评价功能,更加有效地引导创作和引领风尚。当代文艺评论走向开放性、多样化发展当然具有合理性,对新出现的文艺现象进行追踪描述,或对文艺作品文本形式进行细读分析和语义阐释等,此类文艺评论当然也有某些意义价值。然而面对当今十分复杂多变和良莠混杂的文艺现状,更需要加强文艺评论的价值评判功能。总体而言,文艺评价有“褒优”与“贬劣”两个方面。前者在于评论家慧眼独识、披沙拣金,能够从众多文艺作品中发现精品,发现这些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真善美价值和独特美学意义,将其内在意义价值充分发掘和阐释出来,给予应有的褒扬分析评价。这既能够对创作实践形成示范性引领,也能够对读者阅读作品提供好中选优、提高审美的指导帮助,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文艺审美风尚。后者不仅要求评论家有足够的审美判断能力,还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学术勇气,能够洞悉和揭示文艺创作或文艺作品中的不良现象和问题,通过实事求是的批评分析,起到应有的警示性作用,这无论对于纠正文艺创作实践的某些偏向,还是正确引导帮助读者阅读鉴别,都是不可缺少的。从当代文艺评论现状来看,这种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评价引导功能似乎未必理想,尤其是在开展批评方面可能更加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又说:“一点批评精神都没有,都是表扬和自我表扬、吹捧和自我吹捧、造势和自我造势相结合,那就不是文艺批评了!”这既是对当前文艺评论现状的委婉批评,也是对做好文艺评论工作的殷切期望和激励,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是当代文艺评论应当坚持应有的批评观点(标准),使文艺评论的褒贬甄别具有可以依凭的价值观念。无论是开展文艺界思想观念讨论,还是对文艺创作和文艺作品进行评论,都不可能随心所欲没有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历来重视文艺批评的美学和历史观点,列宁的文艺评论在此基础上还突出了人民性和民族性观点,由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历史传统。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并且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现实要求出发进行了详细阐释,成为辨别分析文艺界各种“糊涂观念”、评论各种复杂文艺现象和引导文艺方向的思想指南,其历史影响十分深远。当代文艺评论变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源于既在理论观念上排斥文艺批评标准问题讨论,也在文艺评论实践中回避价值评判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观点(标准),并且能够把它运用到文艺评论实践中去,既体现在新时代文艺观念建构方面,形成理论观念的有力支撑和引导,同时也体现在褒优贬劣的文艺评价之中,形成文艺创作实践上的价值引领,以文艺理论和评论的力量促进新时代文艺守正创新发展。

(本文注释内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