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阅读:既要过眼,也要过心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可以随时借助人工智能模型帮自己答疑解惑,那么,在当今乃至未来,我们读书求知的意义何在呢?其实,也许我们应该问的不是要不要读书,而是大多数人有没有开始阅读、如何开始阅读的问题。时间匆忙,节奏加快,我们总是缺乏闲暇与精力,没有合适的阅读心境与规划。我的看法是,对于以往喜欢阅读却受限于客观条件的人而言,不可能有比人工智能时代更能成全自己阅读诉求的环境了。
毋庸置疑,从科技推进人类进步的角度看,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将会给人们带来一个庞大的数字图书馆。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能量之流高度汇聚的缩影,也是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带给我们的福祉。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曾在《银河帝国:基地与地球》里对人类社会的创造性进化有一个期许,即“科技发展都是为了创造更多传递和储存记忆的空间,并且尽量简化取得某项资料的手续”。现在,我们手上有了诸如DeepSeek之类的开源性工具,可以说,人类文明互通融合的愿望正在进一步实现。
充分利用科技发展带来的阅读便利
时代的绵延生生不息,而个体生命的诞生与消亡却清晰地界定了每一个人在时光之流中的生存“间隙”。因而,每一个个体都要有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让自己的生命尽量变得饱满的诉求。就时代、生命与科技的关系而言,任何具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科技成果,其最大的价值都在于提高人类的生命质量、节省人们的生命成本。不然的话,我们也没必要将太原与北京之间的路程压缩到三个小时的高铁距离。因而,人类对于科技的依赖,几乎是一种本能的呼唤。我们生活在技术进化成熟度非常高的时代,不断依赖科技兑现人类的梦想。作为阅读者,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这些新的科技成果来拓展阅读的空间,不断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丰盈。
具体而言,高科技的发展,要致力于成全更好的生命,包括肉身在物理空间的延伸、灵魂在审美领域的提升,也就是我们老话讲的“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的追求。就读书而言,大数据时代,意味着人文资源相对于普通人而言的丰富性、共享性和灵活性,即每个人具备更多的选择途径,也有着更灵活的阅读方式。其实,阅读就是自由地汲取信息。人们在刷牙洗脸或乘坐地铁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些时间碎片来聆听自己喜欢的资源。这也许是一种自觉的习惯,也许仅是一时兴起。但无论如何,我们知道,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实现自己的阅读诉求。
阅读是一种积累,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手段,它要实现的就是打开自己,让自我充分地接触外界,让人世的光芒尽可能地投射自身。背靠海量的数据资源,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让人工智能帮忙规划适宜的阅读方案。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可以选择系统化、循序渐进地阅读,也可以选择随性猎奇式的阅读。但是,面对海量的数据与资源,我们要有一种自觉,那就是“知识既要过眼,也要过心”。我们不能因其便捷,而轻视、忽视这个时代所馈赠于我们的养分,没有真正将其吸纳到我们的生命之中。
在无限的数字疆域里寻找自己的心理锚点
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带给了人们更多的自由和可能,但也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周遭事物瞬息万变的不确定的生存境况。在这个充满未知的时代,没有一个可供我们心安理得地停下来的时刻。当下有一个热点议题是,与人工智能相比,人类会不会在意识层面处于劣势。如果说,我们大多数凡夫俗子对思维和意识变化的思考还没有那么急切的话,那么人生经验的匮乏却是一个大家可以普遍感受到的问题。
本雅明曾谈及工业社会以来人们经验丧失的问题。他认为,现代社会的人拥有的大多只是经历,而非经验的承袭。如果人们无法将现在的活动和过去流传下来的传统进行整合,无法在意义和价值的链条中理解自身生命的延展,那么,人生就只剩下了一次性的经历的堆砌。而且,这种只着眼于眼下活动的生活经历对于未来也不具有参考性。当然,经验缺失未必源于个人的主动选择,更是这个时代诸多因素所催生的结果。
在生活的奔波之外,在闲暇的时间里,很多人都会打游戏或刷短剧。这些行为或许能给人们提供某种心理上的动感刺激,但它们并不轻易能够构成人生经验。无法创新、无法积累任何经验的生活,也不具有从环境中换取任何能量的潜力,或者不具有与他人进行经验交换的储备。那么,读书可以弥补人生经验的匮乏吗?我认为,就像科技可以代替人们从事重复性劳作从而节省生命成本一样,读书可以让我们借助别人的经验书写获得一种视角。既然我们没有时间与足够多的人们沟通相处以增长人生阅历,那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于阅读,借助文字或其他媒介形式将别人的感受、感情和见解融化到自己的生活中,让自己与更多的生活、生命状态相关联。
若干年之后,无人驾驶技术也许会获得普及,人类也许不再需要掌握驾驶技能。但是,后人必须从阅读中得知,人类曾经具有丰富的驾驶经验,并经过对无数交通事故的反思和数代人驾驶体验的积累、更新才造就逐步成熟的无人驾驶技术。阅读成全我们与古往今来更多的人、事关联,让我在自己的时间节点和生命周期内与尽可能多的生命经验互动。同时,大数据允许我们在人类文明的版图中肆意寻找自己的心理锚点,在广阔的艺术时空和无限的数字疆域里延伸自己的灵魂,让我们在有限的人生中见识到更多元的世界面向。
让阅读成为人们通向新的自我的窗口
阅读让我们与当今的世界相关联,也让我们回溯历史,了解人类古往今来所经历的变化。根据一种连续性的大历史观,人们只有了解事物在过去的变化,才能知道事物现在如何变化,以及它们在未来会如何发生更大的变化;进而,我们也才能思考为未来做些什么准备。通过阅读,更多的普通人建立起自己在世俗生活之外的“第二人生”。应该说,阅读不是打卡,也不是在朋友圈、抖音等社交媒体里的点赞、收藏,而是真正投入其中,是用长久的浸泡来构筑一个让自己可以随时直达的精神家园。在自己的这方天地里,也许贾宝玉是你的朋友,你记得他生活里的很多故事和细节;也许哈利·波特是你的同学,当你入梦后,你会和他在一起修习魔法;也许像《三体》里所描绘的一样,纣王、周文王、孔子、秦始皇、墨子、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等人类俊杰都会和你相遇……可以说,就我们当今所背靠的资源而言,不存在太多的资源门槛,我们可以在阅读中发现更多的人生诉求。
人的生命有限,精力也有限,值得珍惜的东西更加有限。因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其实值得反复阅读,就像你和朋友之间的不时问候一样。科幻小说《华氏451》有一个场景是,一个年轻人向朋友回忆爷爷给他说过的话,其实这些话想必也会使我们每个人深有感触:“你的手触碰过某样东西,那么死后你的灵魂就有地方可去……做什么事并不重要,他说,只要在你的手拿开之后,你触碰过的东西从原样变成了一件像你的东西。”我们也许没有足够多的财富,但我们可以做到认真地阅读和介入一本书,让它成为与我们的生命紧密缠绕的存在。我们用心阅读的书越多,我们拥有的气息和感受就越细腻丰富,我们的灵魂也会有更多可以不断光顾的所在。
回到一开始提出的问题,读书之于人类,在当今拥有AI大模型的时代,其必要性何在呢?我认同一个说法,即所有人的一生汇聚成了人类的历史,鲜活的个体是文明延伸向前的触角。虽然我们的生命只是人类文明史中一粒微不足道的沙尘,但我们要做一粒对其他沙尘有所知悉、对自己所处位置有所了解的沙尘。人类文明越发展,视野越开阔,信息和数据生成也越丰富,AI大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个性化查阅平台。它可以为我们提供直接的阅读建议。与此同时,我们可以根据阅读的进程与AI进行交流、探讨,使之真正成为阅读的有力助手。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警惕AI幻觉带来的一些假数据、假信息。总之,大数字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向不可逆转,我们要积极适应和利用这个时代趋势,让阅读成为人们通向新的自我的窗口。
(作者系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青年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