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学术圈怎么变? ——关于“去中心化学术成果开放系统”的构想
论文发表是学术圈一直以来的“老大难问题”。正所谓僧多粥少,期刊资源极为有限,最近这几年青年教师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一些吐槽的话语里也会出现类似“学阀”的说法,大概意思是说,少量有很高地位和极大影响力的学者带着他(她)们自己的团队霸占了许多期刊版面资源,挤占了其他学人的生存空间。也有人将矛头指向学术期刊方面,认为期刊编辑部为了提高自己刊物的引用量,也不太给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机会,青年教师们挤破了头也难发出一篇“C刊”,硕士和博士生那就更别提了。
无论如何,学术期刊属于较为传统的纸质出版领域。但在数字技术语境下,我们对学术成果的发表有没有新的解法呢?在国际上,arXiv电子预印本系统提供了一种思路:即使还没有被纸质期刊正式发表,也可以先把论文在线公开,以尽快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得到学界的讨论。很多影响力极高的论文,都选择先放到arXiv上,也算提前在研究对象所属领域“占上坑”了。
有没有可能借鉴这种理念,但引入更丰富的功能:除了以数字化的方式管理和展示论文之外,还能查看到论文的引用量,甚至是学界对论文的评价之类的呢?我在想,大家不是对“学阀”和“C刊”共谋的过度中心化难题叫苦不迭吗?那干脆基于区块链来构思一个去中心化的学术成果开放系统吧。
以下内容是我原创的初步构思。分条列项写完之后,我发现这简直像个“规则怪谈”,还蛮有趣的——
1.所有注册本系统的人(也称用户)必须经过实名认证,且每年须支付一定费用。费用可由个人支付,或由认证的所在单位支付。
2.任何用户都可以在系统内上传自己的论文成果,经工作人员审核后即对系统全部用户公开。论文内容和元数据(比如引用其他文献的信息等)被完整记录在链上。发布论文可获得少量收入。
3.系统对论文有格式要求,用户应在系统内编辑、保存和上传。
4.对于多人合作撰写论文的情况,所有作者必须均为系统的用户。仅允许第一作者进行上传。
5.每名用户作为第一作者,每月仅允许上传1篇论文成果。
6.每名用户注册后自动获得3篇论文的发表权限。
7.任何用户可以给其他用户的论文点赞、评价(带评分)等。所有这些互动痕迹是非同质化的,均是实名上链的信息。
8.通过实名评价其他用户的论文,用户能增加自己发表论文的允许数量,也能获得很少量的收入。
9.系统将随机邀请一些适合该领域的用户来评价他人论文,或者评价其他用户对某篇论文的评价(即“评价‘评价’”)。
10.对每名用户来说,根据自己的论文发表数量、其他用户对自己论文的评价,以及其他用户对自己给其他论文的评价之评价等诸多因素,系统将根据特定算法给出用户的级别,构成一个独特的学者评价体系。
11.该系统的所有收入,均用于且仅可用于该项目的继续建设(包括支付工作人员的劳务报酬等),保证透明化收入与支出。
我并非区块链或web3领域的技术专家,不知这个略显奇葩的系统在操作上能否真正落地和持续。这个规则也并不算完整,还有许多需要细化、补充和评估的东西。但是,循此思路,我们至少可以想象一个更加自由、开放的学术世界。学者的影响力,只依靠系统内其他用户的反馈来评定。欢迎传统期刊编辑来转型负责维护自己所在学科的成果数据库,成为系统的工作人员,通过系统维护获得收入。到那时候,人类的思想与知识生产会不会更加自主、开放和负责呢?但愿吧。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