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从多重视角分析数字鸿沟
来演:文艺报 | 戴 硕  2025年04月21日23:31

自1995年“数字鸿沟”概念在西方被正式提出起,这一学术术语已在传播学的知识谱系中活跃了30年,并随着深度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而更具现实阐释力。与此同时,这个概念也在西学东渐的“理论旅行”中进入中国学术场域,并逐渐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在这样的语境下,中国学者也对数字鸿沟问题作出了自己的丰富阐释。由此,构建中国学者关于数字鸿沟的自主知识体系,也成为这场讨论热潮的题中之意。

韦路教授的《数字鸿沟:概念、成因与后果》一书,就是一部对数字鸿沟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专著。该书建构了具有关联性、递进性与系统性的三级分析框架:底层的“接入沟”表征硬件设施方面的物理差距,中层的“使用沟”反映数字技能的实践分殊,顶层的“驯化沟”则指向数字技术与主体关系的深层抵牾。这种分层打破了传统研究的单一路径局限,揭示出数字鸿沟从“物理接入”到“认知驯化”的跃迁。

不同于传统站在技术中心论视角、将数字鸿沟狭义地解读为一种数字设备供给差异的观点,《数字鸿沟:概念、成因与后果》创造性地提出了“驯化沟”的范畴,将研究视域从工具使用延伸至主体能动性层面,对数字鸿沟的经典定义进行了本体论层面的重构,拓展这个概念的理论视野。

在研究范式上,《数字鸿沟:概念、成因与后果》搭建了纵横双轴的研究坐标。纵向维度,该书梳理了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演进历程,揭示出数字鸿沟在不同技术阶段的形态嬗变。横向维度,该书构建起“个人-国家-全球”的多层级分析模型,既关注微观个体的技术体验,亦观照宏观层面全球格局中的数字不平等,视角宏阔,大开大合,以此建构出的数字鸿沟概念体系、归因模型与社会后果等更具现实启示意义。

该书的论证方法也融合了质性分析与定量研究。一方面通过分析中美等代表性国家的问卷调查数据,对个人层面的数字鸿沟状况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国际电信联盟等权威组织发布的全球宏观数据,对国家层面的数字鸿沟问题进行了研究。这种实证取向的研究设计,使理论阐释具备了扎实的数据支撑,既彰显了认识论的高度,又显示了方法论的精度。

《数字鸿沟:概念、成因与后果》对数字技术异化现象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批判立场。针对互联网使用向纵深发展,部分个体处于“永久在线、永久连接”的状态,作者提出,“驯化沟”的本质是技术权力对个体主体性的侵蚀。这种辩证思考为平衡技术创新与社会福祉提供了理论支点,彰显出学术研究强烈的现实关怀。

总体而言,《数字鸿沟:概念、成因与后果》成功实现了本土经验与国际话语的有机融合,既吸收了西方数字鸿沟研究的理论养分,又总结了中国数字社会建设的丰富实践经验,构建起兼具学术价值与现实针对性的知识体系,为理解当代社会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理论棱镜,也为弥合数字鸿沟、建构更加平等的全球信息社会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鸿沟治理方案。

[作者系浙江省社会治理与传播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浙江传媒学院电视与视听艺术学院(纪录片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