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古代闺秀才女文学的长卷
来源:中华读书报 | 潘明福  2025年04月20日22:43

中国文学从先秦一路走来,文学史呈现出来的,主要是男性作家和男性作家创作的作品,有多少女性作家参与了创作? 有多少女性作家的作品?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周淑舫教授《中国古代闺秀才女文学演变研究》继其前作《中国古代宫闱才女文学演变研究》之后,对中国历代闺秀才女的文学创作进行了一次全景式的扫描。

作者从纵横两个方面,将中国古代闺秀才女的文学创作作了一网打尽式的梳理和观照。著作分上、下两编,上编以时间为序,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从先秦到清代各个历史时期的闺秀才女文学的具体情况,对闺秀才女文学的类型样式、区域分布、题材内容、创作特征、文学价值等方面的内容,作了具体而深入的探讨,为读者生动揭示了中国闺秀才女文学从萌发到发展再到成熟的演进轨迹。下编则从作者身份、文学活动、题材风格、理论见解等几个方面进行专题探讨。这样就使整部著作不仅有“面”的宽广度、“线”的清晰度,更有“点”的深刻度。

传统的文学史和古代文学的研究,对于蔡琰、李清照、朱淑真这些著名的女性文学家往往着墨较多,而对于“百里奚妻杜氏”“杜羔妻赵氏”“柳下惠妻”“赵括母”“沈满愿”“黄崇嘏”这些女性及其创作,关注极少。比如,对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世人皆知其与妻子韦丛之间的深厚感情,妻子韦丛死后,元稹写了一系列悼亡诗表达思念之情,感人肺腑。然而元稹有一位继妻裴淑,颇有诗才,世人大多不知。周淑舫教授在这部著作里对裴淑及其诗歌进行了介绍。再比如,世人皆知北宋王安石为文坛名家,却不知其妻子、两位妹妹和两个女儿也颇有诗才,周教授将这几位女子的诗歌创作情况较为清晰地展示了出来,丰富了世人对王安石及其家族文学的认识。在这部著作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周淑舫教授的这部著作不局限于传统闺秀才女文学将重点放在“闺秀”上,而是扩大视野,将重心放在“才女”上,这样一来,就将原本进入不了“闺秀”的青楼歌妓、女尼女冠、侍妾婢女等身份的女性及其创作的作品纳入到了研究的范围。比如,在探讨唐代闺秀才女文学时,作者指出:“唐代众多闺秀才女创作,有晁采、薛媛、王韫秀等闺秀才女群,有李冶、鱼玄机、元淳等道冠女尼群,有薛涛、盛小丛、周德华等歌妓群,有步非烟、关盼盼、柳氏等侍妾群”(《中国古代闺秀才女文学演变研究》,第111页。下引该书,仅注页码),一个多层次、多身份、广范围、大容量的闺秀才女文学立体世界的建构,极大地扩展了研究的视野。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周教授不仅关注闺秀才女的文学书写、情感表达、题材特色、作品价值,也关注她们的生存际遇、人生追求、命运走向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注重不同才女作品之间的比较。比如,将同样写“寄夫”诗的彭伉妻张氏与杜羔妻赵氏作比较,指出“如果说张氏诗流露(丈夫)中举前后的内心活动情感,那么杜羔妻赵氏诗则是具体地反映科举给独守家中妻子造成的矛盾心理”(第111页)。通过对比,让研究走向深入。

在这部著作中,周淑舫教授综合运用文学、文献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综合、立体地梳理和解读中国古代闺秀才女的文学创作,创见颇多。如从家族文化传承的角度探讨魏晋南北朝闺秀才女文学的特点,从都市文化的角度剖析唐宋闺秀才女文学的发展演变,从区域分布的角度寻绎明代闺秀才女文学的新貌等,都独具特色。多角度的融合,能够更加全面、更加清晰地揭示中国古代闺秀才女文学发展演进的内在原因与外在路径,能够让读者更加准确地了解和把握闺秀才女文学的风貌和特色。

此外,作者还采用个案研究和群体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重点突出而又覆盖全面。例如,在探讨朱淑真的文学创作时,从其悲剧的人生命运入手,深入分析了其作品幽艳清丽的格调和孤独悲凉的风格,把握准确,见解深刻。如果说从个案研究中见到了这部著作的学术深度,那么,从群体研究中就可以看到这部著作的视野广度。例如,在第八章中,通过对苏小小、关盼盼、颜令宾、薛涛、严蕊、周月仙、聂胜琼、乐婉、王福娘、薛素素以及秦淮八艳等青楼歌妓群像的描摹和文学作品特色的剖析,将中国古代一个阶层的女子的创作风貌展现出来,体现了作者视野的宽度。群体研究可以从更广阔的空间探寻中国古代闺秀才女文学发展演变的路径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色和价值。在这方面,周淑舫教授的这部著作做得非常出色。个案研究和群体研究的交叉融合,就会使研究更加全面、更加充分,结论也更有说服力。

总之,《中国古代闺秀才女文学演变研究》是一部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研究的拓新之作,其以丰富的研究内容、多重的研究视角、创新的研究方法、深刻的学术见解,为我们展开了中国古代闺秀才女文学的长卷,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版图,让读者对中国女性文学及其发展能够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作者为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