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记忆中的人物心跳
“新东北文学”总是伴随着凛冽的寒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轰鸣的机器以及破败的工厂,它围绕着工人、工业文化而生,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其中代表作家之一的“80后”作家班宇在新作《清水心跳》中,看似讲述了当代跟随剧组的作家的“奇遇”,实际上通过“子一代”的视角,依旧聚焦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工人群体,诉说着时代阵痛记忆中的小人物心跳。
小说中,“我”是一个混在剧组里的作家,编写着一个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北京故事。故事整体则被赋予了某种悬疑色彩,睡眠不好的“我”,跟组写作又工作停摆的经历,与演员涂涂的交往,酒吧艳遇赵晓初对话过往,不被导演认可的学英语学到魔怔的“李小天”,几个情节交织穿插,在紧凑的节奏和细节的描写下,似乎每个都是主角,分不清主次。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像是打破完整形态出现的记忆,如同噩梦般在生活的间隙忽闪忽现,铺垫了许久的矛盾和悬疑,真真假假、看似混乱的线索终于在最后汇集,迎来豁然开朗——这既是“李小天”的故事,也是赵晓初变形了的过往,更是“我”埋藏的回忆。
诚然,这也不仅是“我”“赵晓初”和“李小天”的故事。班宇用主人公的笔写下的,是属于一代东北小人物们的时代记忆。青年李小天在高考恢复后满怀希望却屡屡失败,精神崩溃;印刷厂工人李东方因一场事故被推上道德审判台;赵晓初的父亲因复仇而消失,母亲离家出走,她被送往北京学艺,分崩离析的家庭是她的童年创伤……他们的命运轨迹与上世纪九十年代东北国企改制后的社会变化紧密相连,是被时代碾压过的平凡人们中的微小缩影。
小说的文风延续了班宇粗中有细的东北风格,语言一如既往嬉皮而生猛、利落且有力。班宇的文字似乎是冷静的、客观的,主人公“我”对倾听他人的故事也总是表现出拒绝。他从不渲染悲情,没有控诉也没有歌颂,只是呈现着。有人评价班宇的叙述“像是从刺骨的寒风中走来,没有任何抱怨,只是平静地说了一句‘真冷啊’,然后继续走自己剩下的路”,个体在时代阵痛后挣扎、沉浮,自我重建的悲凉却已经抵达读者心中。
“清水心跳,真是个好名字,清水也有心跳,扑通扑通,满怀希望,有了心跳就会有记忆。”小说中的角色,以及现实中那代人,既是时代变化的见证者,也是自身命运的参与者。《清水心跳》是一场对人性与社会深思的探讨,让我们听到时代记忆中挣扎着的微弱而有力的心跳。
(班宇中篇小说《清水心跳》,刊于《收获》202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