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的生活瞬间是AI无法给出的“智能分析”
回想1982年,我还是一名战士。结束新兵连训练后,我被分到了某部队医院,当天,就被“赶鸭子上架”去为百姓们放电影。那一晚,架在篮球场上的电影放映机被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团团围住,幕布前后坐满了人。因为寒冷,人们嘴里哈出的一团团热气随风飘荡。我有点胆怯,黑夜里,天空似乎都挂满了眼睛。我记得,那晚放映的电影叫《丹凤朝阳》。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1980年上映。那是我放映的第一部电影,没有想到,从此以后我就跟影视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今,当我们在热烈地讨论人工智能、讨论DeepSeek的时候,我不由想起了这一段难忘的岁月和独有的生活。这些属于剧作家的独特经历和独家素材,是我们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的事件和历史,是我们在茫茫人海中发现的人生美丽的光芒,是我们从事艺术并为之着迷、愿意为之孜孜不倦努力的根由,也是决定着我们如何抒写当代生活、百姓人家的精神底色。
今天,随着科技浪潮的到来和AI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文艺创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观众审美的不断变化,成为对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的极大考验。
此时此刻,原创力更显珍贵。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信心凝聚力量,实干谱写华章”。对文艺工作者来说,这个“谱写”是创作、是创造、是创新,也是我们一笔一画、认真书写新时代美好故事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生活,永远是文艺创作的源泉。身为剧作家,我们要有对生活的表达欲,在作品中要饱含对时代的感恩,真实记录时代生活。
柳青的《创业史》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作家。如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生活走向艺术,让艺术回归生活,柳青通过《创业史》给我们树立了榜样。编剧高满堂在创作《南来北往》时,与老乘警们穿梭在绿皮车厢里聆听铁道往事;作家陈彦从《装台》到《主角》,因为心中有爱,才写出了活灵活现的人物细节……
近年来,我也一直在深入社区、农村与基层派出所采访,收集的素材与笔记有数百万字。从2018年起,我开始到皖南农村采访回乡青年至今,我想见证在乡村出生、成长的新一代年轻人变得自信与获得幸福的过程。当我们面对面交流畅谈时,当我跟随他们工作时,我会被人与人的交往中那些鲜活的瞬间所感染,这是AI无法给出的“智能分析”;那些微妙的难以言喻的时刻,那些闪着光芒的眼神,那些若有所思的眼泪,那些面对面的呼吸以及热气腾腾奔涌而来的激越与疼爱,都是创作的源泉,是为人民抒写的励志,也是我们坚持下来的勇气。
近年来,优秀文艺作品层出不穷,青年文艺工作者队伍也日益壮大,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的导演、电视剧《繁花》的编剧、电影《好东西》的导演等,都是“80后”“90后”。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文艺工作者正在新时代大放异彩。提高文化原创能力,需要所有创作者都像年轻人一样,能持久保持激情的状态,拥有旺盛的好奇心,以及不屈不挠的斗志与毅力,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把艺术创作当成终身努力与奋斗的事业。
再回到1982年的那一晚,当我人生中第一次放映的电影结束后,篮球场上的观众渐渐散去,夜幕拉开,清冽的夜空中果香的气息,成为留在我记忆中永远难忘的味道。回到广播室,我将熄灯号的唱片放入机器,小心翼翼地将唱针轻点在唱片的开端,干净的宁静的宛如笛子般的声音,穿过安静的篮球场,穿越一排排水杉,穿行在夜空里,像蝴蝶一般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让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们尽情地拥抱时代、拥抱岁月、拥抱热爱的生活吧,让我们用独特的感受与爱,用心用情用功讲好我们的故事、中国的故事,这是无比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业。
[作者系剧作家、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