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乔:从赵本夫小说《卖驴》看黄河故道文学底色
《卖驴》是一部充满鲜明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短篇小说,也是从黄河故道走出来的著名作家赵本夫的处女作、成名作。曾几何时,手捧《卖驴》如饥似渴,如痴如醉,不仅因为小说写得感情深沉、气象阔大,至今读来仍感震撼,而且还在于作者不露声色、含笑诉说的故事,恰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黄河故道这片热土。
一、田园风光,地域风情,奠定黄河故道文化底蕴
让我们跟随作家赵本夫的描述,一睹黄河故道田园风光:“孙三的家在老黄河沿上。这一带是三省交界的穷乡僻壤,上级管顾不周全,庄稼没种好。倒是一种叫‘沙达旺’的茅草特别茂盛,黄河故道里里外外全是,一望无边”。作者进而写道,“每逢夏秋季节,蓝天之下,风吹草低见牛羊,颇有塞外风光”。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黄河历经无数次泛滥、改道,留下了黄土漫漫、沟壑纵横的荒凉与苍茫,但同时,也留给了黄河故道蓝天白云、原野无边的自然景观。天高云阔,广袤延绵,牛嘶马鸣,袅袅炊烟……在作者深情描述里,这里虽是黄河泛滥留下的故道,却也几分塞外风光的优美意趣。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正是这里的淳朴自然,才造就了黄河故道人勤劳质朴、古道热肠的秉性,主人翁孙三“来往县城一趟往返百多里,起五更睡半夜,天天如是”,同时不忘帮“日子琐碎”的庄户人扯几尺布、捎几斤糖,为生产队捎买水泵、化肥等生产资料。“一个六十多岁的老汉,拉着一条半瘫的腿,伏天能热个昏,数九能冻个僵。付出比常人多数倍的血汗,终于使日子有了转机”。
当“大批促大干”一股风刮来,孙三老汉的脚力活只好终止,乡村再没人往县城跑了,人们购物捎货、生活不便,“很多人都希望再有一个人能出个头,又有人把目光投向了孙三,意思很明白,不过谁也没出口,怕的是戳痛老人家尚未平复的创伤”。而孙三老汉生就一副热心肠,“他从那些期待的目光里感受到了乡亲们对自己的信任,一颗僵冷的心重新激荡起来”,政策刚一放宽,他立刻又当上了脚力,“这一下,大伙全乐了”。
善良是刻在庄户人骨子里的天性。与人为善,古道热肠,不仅对周边乡邻友好,哪怕是牲畜大青驴,孙三也同样表现出一份悲天悯人的心性。当兽医站刘站长批条子准备宰杀大青驴的时候,孙三老汉立刻感到了不舍,“他记着大青驴的许多好处,人和驴共局,也不能不讲良心”。重情重义的孙三对毛驴格外心疼,“说不定有个人买去能调理好驴的一条瘸腿,也算救它一命哇!至于赊钱不赊钱,孙三老汉就不去管他了”。
庄稼人对牲畜有着特殊的感情,就像心中赖以生存的土地,“这一带村庄稀少,有的大田离家十里八里,运粪拉庄稼,套上毛驴,犹如水乡轻舟,便当极了”。乡亲们宁愿买一头牲畜,也不愿买一辆时髦的自行车。因为这里处处是黄沙土路,毛驴速度并不比自行车慢。
勤奋善良、吃苦耐劳、古道热肠、有情有义,是黄河故道这片土地的根本底色。《卖驴》以其深刻的主题、生动的人物及独特的叙事风格,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一部重要作品,作为黄河故道文学流派的发轫之作,《卖驴》表现出了应有的禀赋与大器。1981年,赵本夫以黑马姿态杀入文坛,凭借此文一举夺得全国短篇小说奖,评委会副主任张光年深感意外,惊问“看你作品的结构能力和文字非常老辣,怎么现在才开始创作”。
当然,黄河故道人也不乏精明,还有些许的自私与保守。历史上的黄河反复决口、变迁,这里的人们多了份坚韧,多了份忧虑,多了份对土地的依赖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因此多了份宿命心理。“迷信在人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时最容易复活,经不得一点风吹草动”,听说政策要变,庄户人拿不定主意,天天晚上围在孙三家里闲唠,议题都是“庄稼人啥时候才能清清静静的过日月呢?”
二、笔触细腻,描写生动,铸就故道文学独特魅力
赵本夫短篇小说《卖驴》,以其简洁而富有张力的叙事风格深受推崇,这其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文字——那些精准、精到、精确的文字。
首先是语言表达真切生动,淋漓尽致。毋容置疑,地域文明开发愈早,生产活动交流愈多,语言体系也必然更为发达。黄河故道位于黄淮海平原,历史上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且不说这里早期的龙山文化、大墩子文化、下圆墩遗址,也不说近在咫尺的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单是当地的刘邦、萧何、张天师、李卫、李蟠,哪一位不是振聋发聩的重量级大咖?而且,最能代表中国气候、物候的“二十四节气”,其内容所指,几乎与当地天气、气温、冷暖一一对应,完全合拍,足见地方文明开发之早。表现在发达的文字体系中,叙述生动、表达简洁、亲切自然、意蕴悠长,应是黄河故道早期文明的生动具象,也是地域文明的鲜明特质。
在《卖驴》一文,孙三“怀抱鞭子,和衣躺下”的安然自适;火葬场死者亲属们面色阴郁,“三三两两或蹲或站”的无奈等待;大青驴“紧挨灰草驴那辆车,规规矩矩地挨上了号”的亲昵依偎,受惊吓后“静穆的火葬场仿佛成了驴市”的驴声大作;乃至柳镇庙会一群人围着一匹高大黑骡子叫好,“一个又矮又胖的老汉正在拉着往外挤,脸上兴奋的泛红光”的高与矮、黑与红对比……无不使生动的人物形象、鲜活的生活场景、独特的叙事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勤劳、精明的农村老汉形象跃然纸上,孙三的纠结与担忧,因之也成为当时许多农民的真实写照。通过孙三老汉的视角,感知到乡土生活的独特韵味,揭示了改革开放之初农民对政策变化的复杂心理。
其次是方言俚语的精妙运用。“脚力”是拉脚的劳力,“善相”是善良的长相;“眼热”代表羡慕,“物件”相当于物什;“绠套”指套驴的绳索,“四岁口”指驴子的年龄;“走驴”视驴为出行工具,“打码子”“勾指头”则是牲口行人讨价还价的动作。
至于“圈过牲口”写的是牵绳往回走的动作,“拧烟袋”写拿烟锅去装烟叶的传神;“尥起一蹄子”指猝不及防一蹄子踢来,“吭哧半天”形容半天整治不好的笨拙。还有“怪牲口都出好活路”“会整不过一鞭子”“脸红得像下蛋的鸡”“不卖就揍他老小子”……如此等等,妙趣横生。
方言俚语能增强地域的文化认同,展现最原始、最顽强的生命意向,在《卖驴》中,这些方言生动传神,幽默风趣,生动再现了当地农民的生活场景,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成为地域文化的生动表达。难怪我见到的赵本夫先生总是一口土话,好像从家乡走来的老农。也许,经常置身于家乡语境,时刻尊重生命的原始基因,正是作家赵本夫永葆文学创作活力的诀窍,家乡题材也因之成为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赵本夫先生曾为自己刻过一枚“守住一座山”的闲章,应该就是希望长期续写家乡的文化坚守。据说,他在南京寓所里栽种了不少瓜果蔬菜,吃着自种的黄瓜、辣椒,他总能咀嚼出苏北老家农村的味道。
再次是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卖驴》通过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至今读来,仍能深切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共鸣与共情。
第一次心理活动是决定卖驴。驴子误入火葬场,孙三老汉激灵打了个寒颤,“我的爹,可拉到好地方来了”,孙三思前想后,这是一个极为不利的征兆,内心充满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死路一条”的恐惧,于是决定卖驴。
第二次是在柳镇庙会上,孙三老汉被庄稼人的阵势和气魄振奋了,他开始怀疑这些天自己的神经是否正常。牲口市骡马生意交易活跃,非常出乎孙三的意料,“看起来,庄稼人自信的很,社会上关于政策变化的传言,并没有引起多大骚动。也许,他们压根就不信政策会往孬处变”。
第三次是看到自己的瘸驴无人问津,他开始烦躁不安,自己倒背着手在柳林里转了一圈,发现大青驴已被一群人围住,他心里一热,卖驴的劲头又来啦。忙挤进去,打量了一遍道:“哪个要买?这驴是我的”。
第四次是听说“驴先生”王老尚开了私家诊所,他“心里越发扑腾得欢了”,先前本打算一百块钱卖的大青驴,现在他转轴了,冲着王老尚伸出两个指头,以至于围观者惊叫,“这老小子漫天要价,不是诚实买卖”。
最后一次是神医王老尚治好了大青驴的瘸腿,孙三老汉变卦耍无赖,突然大叫一声:“我不卖了!”脸红得像个下蛋的鸡,从王老尚手中夺过缰绳,拉着大青驴扭身就走。
这些细腻的心理描写层层推进,展现了孙三老汉面对命运捉弄时的焦虑与复杂心态。从恐惧、无奈到最终接受,小说深刻揭示了农民在时代变迁中的心理挣扎与成长,心理描写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意义和艺术感染力。
三、尊崇自然,有所作为,谱就故土家园时代精神
在赵本夫看来,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好看、耐看,同时也要有巨大的思想容量,不仅从世俗的角度看待问题,还要从精神层面进行考量。表现在小说《卖驴》里,有三个方面的鉴赏维度值得借鉴。
一是尊崇自然、厚重质朴的民风民俗,自发组织起礼让有序的和谐共存,充分彰显了故道人民的聪明才智。从另一角度,民风民俗、神话故事的生动续写,也逐步成为黄河故道文学流派一种常见的文学范式。
“牲口市设在一片乌压压的柳林里,里面拴着近千头牲畜,牛、马、驴、骡一应俱全”。这里比较安静,除牲畜不时发出阵阵鸣叫,大多数人都在默默的转悠、相看和等待,完全没有街里市场上那种令人头晕的喧嚣。须知,在牲口市场,无论卖主还是买主,都是些沉稳而有心机的庄稼人,“多年形成的习惯,在这里搞交易,主要靠眼神和五个指头捏码子”。
逛过黄河故道农贸市场的人都知道,这种捏码子具有高度的保密性和实用性,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和牲口行人用手指直接插进对方袖筒里,通过互相捏手指、打码子讨价还价、公平交易。作为一种暗箱操作,捏手指、打码子增加了交易的安全性,避免了佣金价格公开而可能引发的纠纷冲突。同时,镇北牲口市的安静与礼让有序,买卖人的沉稳与不露声色,讨价还价时的斗智斗勇与欲擒故纵,也充分展现了黄河故道人的聪明智慧。
二是崇拜英雄、有所作为的敬仰心理,源于黄河故道人对稳定、秩序和可靠性的渴望,充分反映出乐观积极、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表现在黄河故道文学流派层面,对英雄人物、历史名人、文化先贤的生动续写,对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的传承弘扬,也理所当然地成为黄河故道文学流派的重要使命。
让我们共同看一看这位驴先生的“神鬼鞭”表演秀。王老尚收住笑容,突然挽起袖口,向周围看热闹的拱一拱手:“请各位退几步,闪个空。”等闪开场子,一圈人鸦雀无声。王老尚静静地站在大青驴左对面,和眉善目地看着它,足有半分钟,等完全丧失了警惕,突然二目圆睁,暴喝一声“呔!”,同时向大青驴左耳尖刷地就是一鞭,大青驴猝不及防,猛然惊跳起来,整个身子全压在右后方,只听“呱嗒”一声脆响,等大青驴前腿着地,右后边那条腿也不再吊着,四条腿轮番踩动着地面。在突然的打击下,利用牲畜自身的力气接胯复位,远比刘站长抱着驴腿捋高明得多。
在黄河故道乡村,诸如王老尚这类权威人物,他们拥有超凡的能力与智慧,的确能给乡村带来现实的福祉与保护,在当地拥有极高的地位与威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岁月的沉淀,这些权威也渐渐成为一种勇气、智慧与爱的象征,被庄户人津津乐道、广为传颂。
曾听赵本夫先生讲过一位校医的真实故事。他说当年在丰县中学读高中那阵儿,全校师生都对这位校医奉若神明、尊敬有加。校医举重若轻,化繁就简,无论遇见什么样的重病顽疾,只需和风细雨地一句问诊,慈眉善目地一个微笑,身上的病痛便立刻消退大半。正如《卖驴》中的这位王老尚,年轻时曾在张作霖部队当过马医,他不仅能治疗牲口疾病,而且还能给人们提供心理安慰和精神支持。庄户人对神医的景仰,固然有其医术高超、手到病除的内在原因,更多的还是他们拥有一颗悲天悯人的爱心,无论贫富一视同仁,哪怕给穷人治病分文不取。
对于他们的事迹风范,庄户人津津乐道,口口相传,不惜夸大其词奉若神明,也要嘱咐儿孙学习、拜师、传承、发扬,从而形成黄河故道一种崇文尚武的风气,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一种文化赓续与文明传承。
三是乐观坚韧、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源于先祖长期与黄河洪灾作斗争的艰苦经历,同时也塑造了黄河故道人敬畏自然、尊崇生命、坚韧不拔、随俗为变的求生能力。反映在黄河故道文学流派作品里,这种依存与抗争、挣扎与奋进或明或暗,或隐或现,成为地域文学时代精神的生动呈现,这种特色在赵本夫后期作品《天下无贼》《天漏邑》《荒漠里有一条鱼》里更为凸显。
庄稼人“像这耐贫瘠的茅草一样,具有在困境中求生的能力”,“要说孙三有心事,一般人不会相信。大伙都知道,这两年他给收购站当脚力,挣了一笔钱,加上队里实行责任制,老伴做家务,儿子闺女顶趟干活,分配好转。两下一合,光景大变”。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的同时,孙三不乏头脑灵活,精明沉稳。柳镇庙会上,准备买驴的精瘦老头问“老伙计,这牲口是卖的吗”,孙三开始了他的斗智斗勇。他早就看见对方了,“却佯装不知,只管抽烟,听到问话,才朝他乜了一眼,微微点点头”。他准备拉点硬工,他懂得买和卖是心计和意志的较量,热乎了反倒不好,“这在兵书上叫欲擒故纵,若认真考证起来,孙三是孙武子的后裔也未可知”。
当柳镇街上屠户胡二冲他龇牙咧嘴询问驴子价格时,孙三不想理他,但知道此人不好惹,便冷冷地敷衍,“胡二掏出烟扔给孙三一支,孙三忙又扔回去。”他知道这烟不是白抽的,还是老老实实抽自己的旱烟袋比较踏实。
在作者笔下,“驴先生”王老尚更是老手、高手,他善于揣摩买卖方心理,“不急于问价,稳稳沉沉只打唠”。
当大青驴得以医治,当市场交易红火而且有序,当“驴先生”王老尚重操旧业,孙三似乎嗅到了别样气息,内心有了诸多底气。于是,他装聋作哑,出尔反尔,任凭身后骂他老小子,也不再出卖那头心爱的驴子。
孙三老汉满怀期望,他翻身上驴,吆喝一声,大青驴翻动四蹄,绝尘而去。
——得!——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