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中短篇 | 2025年2月
点击阅读推介作品
短篇小说,《作品》2025年第1期,责编胡破之
中篇小说,《芳草》2025年第1期,责编宋小词
中篇小说,《花城》2025年第1期,责编许阳莎
中篇小说,《钟山》2025年第1期,责编貟淑红
中篇小说,《上海文学》2025年第2期,责编崔欣
黄德海推介:《歇会亭》舒飞廉
短篇小说,《长江文艺》2025年第3期,责编吴佳燕
郭冰茹推介作品:
邓一光《自由猫》
《自由猫》从精细描写一个男人投喂流浪猫的场景展开,这个貌似生态小说的开头与小说要讲述的故事形成了一种颇为隐秘的呼应关系。小说的核心故事在两个人充满思辨和悬疑气质的对话中展开,一个是哲学系的研究生安冬,另一个则是这位正在投喂流浪猫的男人,他曾经是一名警察,并且是几次重大经济事件的关键证人。两人边喂猫,边闲聊,话题围绕1992年发生在深圳的“新股认购表”舞弊案展开。当年那个装着1800多张身份证的旅行包到底下落如何,男人靠什么在深圳商海中掘得第一桶金,那些身份证的主人,其中包括安冬的父亲在失去了身份证之后经历了怎样的起伏人生,这些问题在小说中都找不到答案。
《自由猫》让一座城市惊心动魄的发展史在看似云淡风轻、实则交锋凌厉的对话中隐现,又以“罗生门”式的讲述,映射出城市发展史中真假难辨、晦暗不明的另一面。作为小说的核心意象,“自由猫”贯穿始终,它们贪婪、孤独、警惕、清高的种种性格与争抢食物时的不同样态,隐喻了城市众生的欲望和人性,这也让小说的题眼“自由”变得意味深长。
宋嵩推介作品:
许玲《藏龙卧虎》
小说的题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武侠小说或者电影,但是它却与“武侠”没有任何关系,写的是发生在一家破败凋敝的乡镇敬老院里的日常。小说从一个医专针灸推拿专业毕业、在家待业一年多后只能在乡镇卫生院和敬老院里混日子的年轻人的视角观察这一“龙”一“虎”以及他们身边一群“五保户”的生活,从一个小切口窥探到了人间的苦乐参半和悲欣交集。
在敬老院里,还有两位老人与这一“虎”一“龙”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张应虎有关的是后来住进敬老院、但很快就因为嫌弃院里条件差而离开的夏爹。他八年前曾经因为张应虎的非法集资而被骗去了80万块的养老钱,口口声声要找到当年的诈骗犯报仇,声称就算仇人化成灰他都认得,却自始至终没有认出已经病入膏肓的张应虎就是他的仇人。与莫云龙有关的则是敬老院里最善良的万桃花。这个当年的乡村女裁缝早就认出了莫云龙,还始终记得莫云龙几十年前为她写下的诗句。当年两个年轻人一见钟情,万桃花却始终没有等到莫家上门提亲,最终只能另嫁他人,而莫云龙从此便开始了一辈子的疯癫,多年之后甚至已经记不得万桃花的名字,只是在心底藏着对那个形象模糊的初恋的怀念。这是一个令人感伤的、“有情人不成眷属”的故事,不由得让人感慨“造化弄人”。
小说中的敬老院终日死气沉沉,偶然兴起波澜,也会很快平息下去。院里的老人们无所事事,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力量只有每天打牌的几块钱赌注,因此他们才能对死亡无感,甚至还能在濒死之人面前大开玩笑,谈笑风生,以至于我们分不清这是一篇小说还是一篇时下流行的“非虚构”作品。这或许就是当下乡村老年社会的常态,正如莫云龙临终前写下的那幅对联的横批:“天下太平”。
聂梦推介作品:
别鸣《去消落带》
峡江地区,大坝蓄水致江水变动,每到夏秋时节,岸线现出三十多米高的消落带,如两条泥龙贯穿两岸。在作家别鸣看来,消落带是景观,是物候,也是时间与记忆的象征和隐喻。小说的引语部分,是楚辞中的“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江面之上,船只缓慢摇晃,滞于涡流而不得前行。小说中,夫子的铜像始终垂首低额,处于家庭、代际、群落等关系中人物,情境也大抵如此:一切难局,在与江上、码头、旧事、风俗乃至传统的缠绕间,随着时间一道,迂回流转。
我们时常会有这样的担心,当地域元素作为方法进入小说,容易有流于形式的风险:背景和人物自说自话,标签与行动各行其是。《去消落带》却截然相反——熬汤、识草透出的巫风余韵,伴着江风潮气、涛声滚滚,内化在人抉择与命运的每一处细部里。较之此前的《双桨》《过滩》,《去消落带》在“不可说”、“言无尽”方面更有掘进。
马兵推介作品:
小昌《西南浪》
《西南浪》从一个大学生的意外溺亡入手,逐渐展开了一幅高校内部的权力图谱,揭示了教师职业的困境与无奈。随着故事的推进,小说的主题逐渐从表面的权力斗争转向了更深层次的人性探讨——关于见证的勇气、面对错谬情境的担当,以及潜伏在我们平庸生活中的不驯与正义。小说的标题“西南浪”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西南浪是北部湾地区的一种季节性海浪,威力巨大,常常将人卷入深海。在小说中,西南浪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人性中不可控的力量象征。李晓晨的死亡与西南浪有着直接的联系,他的溺水不仅是一个意外,更是他内心挣扎与外部环境压迫的结果。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教师“我”、钟副校长、胡多多夫妇等,也都在这场“西南浪”中挣扎求生,试图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结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师,面对学生的意外死亡,他感到内疚与无力。不过,随着阅读我们发现“我”并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旁观者。他在面对钟副校长的权力压迫时,虽然一度表现出懦弱与逃避,但最终在关键时刻发出了怒吼,展现出了内心的勇气。这种勇气并非轰轰烈烈的英雄主义,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不公与错谬时的微弱反抗。
何同彬作品:
沈大成《白文鸟公司》
“小职员”作家沈大成在《白文鸟公司》这篇小说里再次精准捕捉到都市空间的肉身和灵魂,大都市混乱、嘈杂又生机勃勃的表象,职场机械冰冷的外在秩序与打工人内心的一寸寸的裂痕,到处都是作者“凝视”都市和异化的个体后,留下的“活色生香”的生活浮世绘。我们通过主人公汤加的工作和摸鱼,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都市职场某种无可奈何的窒息感、寂寥感,乃至各种情绪交叠混合后的那种倦怠的洒脱、充满幽默属性和超现实色彩的自我调适。
但这又不是一个带有“逃离”幻想的都市故事,它最终在某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潜在隐喻中,深刻地揭示出我们与职业和都市间的存在悖论——都市和职场的困境不仅仅是人的被动的剥夺或戕害,还有某种客观而浑然一体的依存性,以及人离开都市和职场后已然很难再安顿自身的必然性。
黄德海推介作品:
舒飞廉《歇会亭》
随着对写作对象的日益熟悉,舒飞廉的语言越发显出行云流水的特质,一时急管繁弦,一时又静水流深,紧锣密鼓中还不忘忙里偷闲地调皮一下,文字便往往有了波折的韵律。小说写的呢,还是乡村的节令风物,动植鸟兽,人群的生老病死,读着读着,却也就渐渐明白,这不是现实中的乡村,却也不是编造出来的,是敞开了记忆、打开了时代的虚构,携带着作者的千愁万虑和一往情深。更有意味的是,作者一边观看着经典在当代乡村中可能的意义,一边思考着社会的新发展(如人工智能)对乡村可能的影响,一边又对每一件乡村发生的变化充满好奇。传统的乡村在这样的虚构中透露出别样的生机,习以为常的伦理也在这样的虚构中呈现出变化的可能,置身其中的人们在行动和诉说中清洗了内在的委屈,重新来到这稍微明亮了一些的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