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德械师》:相逢战场的少年心灵
来源:文汇报 | 陈快意  2025年02月24日09:42

人在何时才会放下自己的恩怨?《活着》中的福贵是在得知是战友无心之失后选择了原谅,《生死疲劳》中的西门闹则是在六世轮回后看透了生死的本质。石钟山的中篇新作《德械师》以其独树一帜的叙事风格、行云流水的笔触勾画出一条跌宕起伏的情节丝线,对这一问题给出了全新答案。

《德械师》如一曲抑扬顿挫的英雄挽歌,杜鹃啼血般吟唱着两位少年短暂而彼此纠缠的一生。故事主要讲述自幼为邻的张所和于重阳两人因于家盖房破坏张家风水、抢占田地而反目成仇。在他们被迫应征加入德械师后,于淞沪会战的战场上相遇。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之下,他俩弹尽粮绝,被迫并肩作战。最终于重阳引爆手榴弹,二人相拥赴死,复仇的焰火在这一刻被无声地化解,彼此的恩怨也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小说中“怨—恨—忍—深仇”和“相见—阻击—拼命—最后的战斗”两条线在独立并行中进行着蒙太奇式的交互、裂变。这两条线隐含着战场上中日交战的“国仇”与张、于两家仇怨的“家恨”。两条线串联着两个家庭,继而呈现出战争年代特殊的众生万象。比如保甲制下于父于保长和连襟的王乡长联合做局,在征兵政策上报复张父张甲长,将张所这一根独苗送往有去无回战场的残酷,又如于重阳心觉愧疚却无力撼动父亲权威给张所道歉的无奈。

从《国旗手》到《激情燃烧的岁月》,再到《石光荣和他的儿女们》,石钟山对军旅题材深度与广度的执着探索从未停歇,石钟山用他精准干练的文字,寥寥几笔便将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如描写王乡长对张所父亲的求情不胜其烦:“王乡长这次没有喝茶,是在吃饭,筷子挑着面条儿,新出锅的面条很滑,不时地从两根筷子间滑落到碗里。”王乡长的装模作样和阴险狡诈与张父的被逼无奈和卑躬屈膝间,地位的天差地别便在这一刻跃然纸上。

而作者在张、于两位主人公的塑造上更是匠心独运。比如在他们不期而遇后,张所“下意识又握紧了怀里的枪,手指扣动在扳机上,枪口瞄向了于重阳”。石钟山锐利的笔锋在这时蓦然回转,切换到另一条线娓娓道来:“张、于两家是邻居,张所的父亲是甲长,于重阳的父亲是保长……”这样的手法在小说中层出不穷,使得作品在一波三折和平铺直叙中不断交替,不仅将叙事节奏巧妙地放缓,还累积着情感,为结尾的神来之笔提供了更大的艺术分量。读者们的内心也跟着小说在战场阻击和乡邻纠纷中来回穿梭,对战争年代少年间的真挚友谊与深仇大恨也有了更高维度的理解。

在交替叙述中,石钟山最终将主人公逼上了戏剧性的绝路。结尾一句“他想流泪,可一滴眼泪也没有了”,虽隐晦地交代了张、于二人的悲剧结局,但又何尝不是一种战争背景下无奈的解脱与救赎?

(石钟山中篇小说《德械师》,刊于《芙蓉》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