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这不是一个家庭故事 ——短篇小说《客厅里的阿芙洛狄忒》创作谈
分享到:
来源:当代(微信公众号) | 余静如  2025年02月06日09:28

《客厅里的阿芙洛狄忒》看起来是一个围绕着家庭展开的故事:杏子作为一个外来者,与“我”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发生了密切关联。杏子究竟是不是父亲的情人?这样的猜疑贯穿始终,使得“我”“母亲”“哥哥”与杏子之间的关系笼罩在这一阴影之下。但这并不是小说的重点,我写作的初衷是探究一种社会交往中的人际关系。套话、空话、温暖的话、漂亮的话,人人都成为语言艺术家,将表面的和谐与背后的利益作为与人互动中最大的追求,我们既不揭破他人,也不面对自己的人性弱点。这个小说中的每个人都是作为社会阶层中的某一类人来写的,他们彼此间缺乏真实的交流,也没有爱和理解,却其乐融融地聚集在一起。把人物放在一个家庭的空间里,是为了让情节变得更好操作,也更有趣味。

这篇小说完成后,读过的朋友基本都把重点锁定在杏子身上。她的确是这个小说中最具有主动性的一个角色。年轻的女性,聪慧,有野心,有不平,有伪装,有忍耐,又在某个时刻显露出张狂和强势的一面。这些个性是逐渐发展而来,还是原本就共同存在于她,“我”的视角并未提供答案。杏子在“我”的家庭生活中扮演着一个几近完美的角色,她像母亲一样照顾“我”,又像女儿一样抚慰“我”的母亲,有她在时,沉默的哥哥变得能说会道,疏离的父亲也回归了家庭。这个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享受着杏子提供的“情绪价值”,却没有人真正关心过杏子想要什么。在杏子的无微不至中,他们逐渐将杏子提供服务视为理所当然。这时候的杏子看上去像是一个弱者,但很快她便转换了身份,可以说她愚弄了虚伪的人们。当她站在因自己的设计方案而成为废墟的家庭里,看着仍然想要保持体面的一家人,止不住地狂笑。杏子真正想要的东西不难看出,杏子的发言“世界是少数人的游乐场,多数人的地狱”显然是她在自己的经历中得出的观点,至于杏子的经历,限于篇幅和节奏,小说中并未交待太多,只浅浅提及求职失败、母亲病逝。杏子是一个无所依傍的普通人,她想要的是阶层跃升,这个家庭只不过是她众多工具之一。“客厅里的阿芙洛狄忒”是杏子的设计,“打破原有的家居结构”当然是讽刺,浴池上方雕刻的阿芙洛狄忒是旧时代的女神。而新时代被推崇的,无往不利的,却是这样的杏子。

再说母亲。母亲可以说是上一代某类女性的写照,她将丈夫的事业和家庭的稳定视为首要的人生任务,缺乏对自身的关注,也因此缺乏对人真正的理解,她将对一切事物的认识都纳入自己简单的规律之中,看似以家庭为重的母亲,并未得到丈夫的爱,也没有获得子女的理解。表面“太平盛世”的背后,是多年修炼成死灰的隐忍。母亲在从寺庙返回的下山路上迎面遇见儿子,却视而不见,被女儿发现自己偷偷哭泣,也只是逃避。同样,母亲是什么时候察觉杏子与丈夫之间微妙的关系呢?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我”企图和她沟通、还原真相时,她仍采取回避和拒绝的态度。反而灌输给女儿一种“什么也不会发生”的错觉。即便杏子再来到家里,母亲因发现她能给儿子带来帮助,仍对其示以友善。母亲以这样一种行事方式去应对一切,并非因她愚昧,只关乎利益,母亲这一角色将一生赋予丈夫和家庭,人到晚年的她已经无法再信奉新的理念,也无力创造的新的价值,她用经验应对一切,将自己消解到往日的生活里。

杏子和母亲扮演的角色是两代女性的对照。父亲与哥哥也是一样。父亲自我、封闭、权威,自信地在家庭与企业中扮演着领导人物的角色,从他的视角出发,围绕着他的一切都是他的附属物。他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关心子女的发展和事业,在意自己的权力与享受,杏子作为一个弱势者出现在这个家庭中,父亲顺着母亲的意思将杏子视为儿子的恋情发展对象,私下里却将杏子视为自己的所有物。这正如同当下社会中的一些男性,将权力范围内可触及的一切女性都视为可发展的性资源。而哥哥这一男性角色对女性的态度则有很大不同。作为一个年轻人,他聪明、灵活,在一个女权盛行的时代,他可以适时地变得渺小,甚至转化为一个谄媚者,即便猜疑对方是父亲的情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也无需追问真相。

最后,便要说说“我”。“我”是一个受限视角,它被困在这个小说中的家庭里,并不全知全能。有朋友读过这个小说之后,提出了“我”叙述的不可靠性。这个小说中的人物都具备鲜明特点,独独不知道“我”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被淡化的“我”即是“我”的特别之处。这样写的初衷是为了让大多数读者都能代入这个视角。透过这个视角,“我”既可以观察他人,也可以怀疑自己。我并不想把小说写得太满,希望留有读者自己解读的空间。因此小说中所有的疑问,都可以有不同的答案。

在成为作者之前,我是一名读者,在生活里,我也以读者的身份居多。我一直记得最初从阅读中得到的快乐,因此我希望我的小说是叙事的、好读的。我不喜欢制造文字上的障碍,我有自己想表达的理念,或许读者没发现,也或许读者发现的更多,但我更想听见一句“有意思”之类的评价。毕竟,读者若是不能被故事本身吸引,又谈何思考?

访谈更多

孙甘露:淬炼文学经典,攀登文艺高峰

“正是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孕育了上海的文学历史,孕育了上海的作家,使他们在激烈的变化中包容并蓄,并对时代的要求作出积极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