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本周之星”年度圆桌(三)| 星空外的回响
分享到: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5年01月10日17:16

2024年一共评选出39位“本周之星”,他们来自广大的基层,涵盖了多个年龄段,展现出蓬勃的活力与多样的风貌。成为“本周之星”后我们的原创作者发生了哪些创作上的转变?我们邀请了2024年的三位作者,请他们谈一谈成为“本周之星”之后的心声。

圆桌嘉宾——2024年“本周之星”

坦次:安徽人,摄影爱好者。2024年第10期“本周之星”,推荐作品小说《哈扎尔的记忆》

雷岛:山东嘉祥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24年第29期“本周之星”,推荐作品诗歌《我暗中喜欢一只乌鸦(外11首)》。

陈小丹: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潮州市湘桥区作家协会副主席。2024年第37期“本周之星”,推荐作品散文《沉默的形状》。

1、入选“本周之星”后对创作有何帮助?从写作和投稿的角度出发,你认为网站原创平台及“本周之星”栏目的设置中哪些方面对基层写作者的成长帮助最大?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坦次:入选“本周之星”对我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入选“周星”后我又写了一些小说,或许是天赋和后期功力不足的缘故,写完后又陷入了一阵迷茫。但这段经历在登上中国作家网驻站内刊《温州文学》后再一次提醒我,写小说是一场时常中断的内部工程,这个工程是由激情和信念,还有一些无法被捉摸到的词组成的,只要颓废过后再一次触及,一定会再一次开启写下去的动力,然后形成一座能够撑起整个皮囊的骨架。

雷岛:网站原创平台为基层写作者开放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园地,打开了一方任由思想和想象自由驰骋的新空间。网站编辑认真看稿选稿,决定是选用还是退稿。在这样一种审读选稿的过程中,让作者体会到编辑的用心,从而加深对自己作品的认识,并再次回看、修改打磨,不断提升。如果编辑对作品的优缺点稍加点评会更好,或者指出一个努力方向。

“本周之星”栏目对基层写作者是一个极大的鼓励。作品能被栏目推荐是网站对于作品的认可和肯定,尤其是专家的点评,会让作者受到极大鼓舞,激发创作热情,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甚至会让一个年轻的基层写作者因此受到激励,在文学之路上,长期坚持走下去。这样一个品牌栏目的设立对于基层写作者的成长帮助很大,非常重要。

陈小丹:原创平台是基层写作者的一扇窗,透过它,他们的文字得以投射到更广阔的天地。曾经因地域与资源限制而受阻的视野,如今在原创平台的开放性中得到拓展。“本周之星”栏目则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基层写作者在文学道路上的每一个闪光点。被推选为“本周之星”是一种被看见的喜悦,那些在稿纸上流转的文字,终于得到了回应。

2、你对“星·回声”栏目寄予哪些期待?希望通过它解决哪些问题或传递什么信息?

【星·回声】| 第一期:坚持写作的意义是什么?

【星·回声】| 第二期:如何判断一篇文学作品的“位置”?

【星·回声】| 第三期:如何打破题材局限和同质化写作的困境?

雷岛:“星·回声”栏目很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文学新人们的一些迷茫和困惑。非常诚恳,非常实在,落地性很强。对初学写作者甚至走了一段路之后重又产生困惑和迷茫的写作者帮助很大。已经推出的前三期,对坚持写作的意义、如何判断一篇文学作品的位置、如何突破题材的局限和同质化写作困境的讨论,具有普遍意义,针对性很强。

希望今后这个栏目继续保持,多收集写作者所面临的典型问题和困惑,给予有针对性的讨论和解答,给写作者以信心和方法路径方面的启示。

陈小丹:“本周之星”的后续资源支持也值得拓展。优秀写作者除了被发现,还需要长久扶持。从网络到出版,从线上到线下,若能联动出版机构、举办文学活动,甚至提供编辑指导与刊物发表机会,将为这些写作者开辟更清晰的成长路径。

除了“星·回声”,我们还新设置了“星·人物”栏目,旨在更深入全面地推介和挖掘优秀的原创作者,一经推出,收获许多好评,让原创作者的面目变得更加清晰生动。我们特邀请参与访谈的几位网站编辑一同来聊聊感受和心得。

星·人物 | 前进的孙:我爱做有意思的事,可以不在乎意义

星·人物 | 杜书红:不写诗的夜晚,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失眠了

星·人物 | 陈伟芳:文学使我对于眼前所有格外爱惜

星·人物 | 子尘:写作要有工匠精神, 作品才有生命力

星·人物 | 刘雪韬:写作,我们从狼藉的大地上拾起玫瑰

星·人物 | 李跃慧:每写一篇,我都珍惜;每一点缓慢进步,我都满意

执一盏灯,将它传递下去

杜佳

接下刘雪韬的“星·人物”在2024年的夏天,因这个契机与这位早早相识但无缘深谈的网友“奔现”了。和平时的作家访谈不同,对雪韬我有过很多超出文本以外的想象,当我们真正接通彼此的世界,那些纷飞的、甚至有些不着边际的想象落地了,它们属于一个真实的、亲切的人,一个有生活趣味的女人,一个葆有天真的母亲,一个“久别重逢”的朋友。我因此更加笃定,人与人的“神交”并非玄学,而是指向那些意识与潜意识中看到、听到、感到,却尚未被命名的事物与神思——这与写作给予人类的礼物多么相像——我执一盏灯,而你刚巧到来,伫立在光晕照亮的范围之内,让我得以好好端详一二。采访当时,甚至之后相当长的日子里,我仍会回想这次相遇——在注意力稀缺的今天,实在是奢侈的。

这次相谈中我印象最深的问题不是那些“很有话说”的部分,比如雪韬亲近自然的天性,比如她无时不在的阅读……谈到一个关于“素人写作”的话题时,恰恰是她简短扼要的回答引起了我的注意。谈话并未如预想的延伸出很多,在我提问前,这甚至是一个她“并不熟悉”的概念。我想,执一盏灯的照亮或许仍然是“不够的”,未来我们可以将之传递下去,请“周星”作者发挥在地优势,探查更生动的文学现场,以他们为圆心,辐射写作更广阔而精微的土壤——由我及你,由你及他(她),以至于无穷。星星之火的意义原不仅在于照亮,更蕴藏着温暖的传递,不是吗?

人文关怀应是与基层作家交流时侧重的主题

周茉

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某些提问,而是他们的回答。也许文学对于你我来说只是提供了精神能量,但真的有很多人因为写作治愈了身心的创伤,改变命运并非夸大其词,很多时候是我小觑了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基层作者并不是专业作家,对理论与技巧的问题深入不多,还是应该着重于他们日常生活与文学的关系,从个体经验出发。如果文学性是访谈专业写作者的特质,那么人文性与人文关怀应该是在与基层作家交流时需要侧重的主题。

对栏目的建议方面,我觉得在今后可以邀请本周之星的作者简单写一写创作谈,组稿适时发一期微信。

每一个写作者的故事都值得被挖掘和书写

李英俊

每一次采访都是全新的旅途。“星·人物”采访过程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文学作品,还有他们面对写作的态度。朴素,诚恳,热情,执着,几十年如一日,他们在各自的文学世界中默默耕耘。他们笔下,那些被文学照亮的生活,总是那么鼓舞人心,充满力量。我想,正是这份坚持和热爱,恰恰证明了每一个写作者的故事都值得被挖掘和书写,更值得被看见和铭记。关于“本周之星”栏目如何进一步支持基层写作者,如果发现有潜力的“新人”作者,可以尝试开设“新人”专栏,配以评论和编者按,以及作者介绍作品或分享文学生活的视频,使内容更加生动和吸引人。同时,尝试举办命题写作比赛、继续开辟合作报刊推荐发表作品,甚至为基层写作者开展写作培训和指导等,以提升他们的创作水平,让他们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

一群“不为写作而写作”的人

刘雅

采访伊始,我就抛出了萦绕在脑海中已久的问题:一个学数学的人怎么会和写作扯上关系呢?然而我的采访对象告诉我:学理科的人中间,有不少热爱文学、思维灵活、脑洞大开的人,若不是忙于推理证明,可能更多的人能成为文学里的天才。

遥远的河南乡村、数学老师、枯木与河流、寒风中响起的唢呐……如果我不采访作者前进的孙,我可能这辈子都难以进入这样的生活情境,然而我在与他的交谈中,以及一篇篇文字中感受到了他笔下营造的陌生世界——某一处心灵的栖息地。我惊讶地发现,在这里,人类的情感是可以相通的。

“不为写作而写作”是在采访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点开前进的孙在网站上的主页,发现他的最后一篇创作停留在2024年7月,想起来他说,写作是需要缘分的,情绪到了就拾起来,没有时便放下来。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原创频道的作者才是最接近文学本质的一群人,毫无功利心地写作,任情感思绪在笔端自然流露,或许这才是一个写作者应有的初心。作为一名采访者,我认为采访一位基层文学创作者给我带来的思考不亚于一位成熟的写作者,要知道,作为一个普通人,这很可能是他们一生唯一一次接受采访的机会。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我们还是离被访者太遥远了,如果可以有面对面交谈的机会,可能会有更生动的体验和更丰富的收获。

希望“本周之星”栏目可以成为普通人靠近文学最高殿堂的桥梁,挖掘更多有才华的作者,促成作者与编辑、记者以及其他作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以音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展示他们笔下的文学世界,讲述一个普通写作者并不普通的一生,也是芸芸众生中你我的一生。

访谈更多

张楚:探索微妙情感和时代横切面的复杂性

从清水,到桃源,再到云落,张楚不弃县城之微小,一路构建起了自己的文学故乡……

原创推荐更多

散文 | 银钟暗哑

本文是一篇以自然感悟为主题的散文,通过一次山间漫步的细腻记录,展现了银钟花的静美与山野的永恒韵律。

诗歌 | 后来(外四首)

不知道月光和泪光 哪盏先亮

诗歌 | 高梁铺行(外一首)

人站堤岸 仰首看不到这座楼阁,唯有 置身最高层,和它一起放目 才是看见了清晖阁

散文 | 河流一样的故乡

《长江本纪》

散文 | 夏意脩然

这是一组描写乡村夏天的散文诗,也是一组寄居乡村的心灵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