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了“象牙塔”,走不出的“围城” ——评阿袁小说《马蒂斯去哪儿了》
大学叙事”是当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格非、李洱、晓苏等一批作家都出身高校且善于写以大学校园为主题的小说。其中,作家阿袁素以写学院派知识女性而闻名,风格古典华美中带着一丝冷峻,语言典雅脱俗又讥俏流利,极具辨识度。阿袁近来不断在写作的题材和手法上进行尝试与突破,并试图探寻社会性问题。长篇新作《公寓生活》聚焦于当代年轻人中“干物女”“不婚族”的生活状态与精神特点,探讨“千禧一代”青年的婚恋问题以及时代症候;《马蒂斯去哪儿了》则直面人口老龄化这一全球性趋势和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写出老年人的生存困境,以及老境不分国族、民族甚至物种这一世界性的问题。当然,小说的叙事重心最后还是一如既往地落在作家擅长书写的男女情感、婚姻围城上。
《马蒂斯去哪儿了》跳出了阿袁创作的“舒适区”,离开了“师大校园宇宙”,甚至走出了大学校园的“象牙塔”,也远离了阿袁小说中一贯的以大学人文社会学科如中文系、哲学系、外文系等为背景的知识分子圈。大学文科教授们在这篇小说中都已隐身,残存不多的“诗词含量”都在女主角居丽当中学语文老师的父亲身上。小说女主人公居丽一反阿袁小说中那些风花雪月、饱读诗词歌赋、却摆不脱“怨女”内核的学院女性,更像当下流行的独立自主的“大女主”。居丽从小就不爱诗词,长大后更成为一个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至上的经济学博士,读书时是“学霸”,商业职场上是女强人。丈夫赵诣却是懒散随性,乐于“坐享其成”的文科博士。故事从居丽和赵诣在德国留学读博士开始,从人物背景上看小说仍然延续了阿袁喜爱的知识分子叙事,但与之前阿袁的小说主要固定在国内某大学校园不同,《马蒂斯去哪儿了》的叙事空间更为开阔,从德国慕尼黑、北京一直到新加坡,小说前半部写居丽与赵诣在慕尼黑大学留学,但并不涉及大学校园生活,而主要书写的是他们与德国房东老费恩与他的一条狗马蒂斯的交集上;后半部写居丽与赵诣毕业后带着马蒂斯回到北京后的生活,最后他们随工作搬家到新加坡。
在这个看似简单的中篇小说中,阿袁文字里惯常可见的女人之间长袖善舞或娥眉善妒的故事,女性知识分子的“群像”、“群戏”均退隐不见,剩下的是一个外国老头漫长的絮叨与赵诣居丽夫妻貌似平淡如水的生活。但穿透小说日常生活叙事的迷雾,能够发现作家运用了嵌套叙事的方式,仍指向她所擅长的婚姻爱情的主题,同时也丰富了小说人物的形象,扩大了小说的叙事意蕴。
所谓嵌套叙事,指在主体叙事中插入另一个故事,形成主叙事层和次叙事层的双层或多层叙事。在《马蒂斯去哪儿了》的主叙事层中,赵诣和居丽的爱情婚姻故事似乎波澜不惊:赵诣与居丽在大学时相识,确定了恋爱关系。赵诣随能干的未婚妻居丽来到德国,在居丽孜孜于学业时,散漫的他更热衷于与房东等人聊天、遛狗。带房东的狗马蒂斯一起回北京后,居丽已是德资公司的财务总监,忙于工作,而赵诣则相对清闲,成为遛狗的主力,直到居丽怀孕马蒂斯被送走。
次叙事层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老费恩和提姆两个外国老头的叙述,讲述了两个故事。在老费恩的回忆讲述中,他与妻子海莲娜感情甚笃,是一对恩爱夫妻,一起看艺术展、看莎士比亚戏剧,他无时不刻地在想念着故去的海莲娜。而在老提姆的讲述中,却颠覆了费恩忠诚丈夫的形象:虽然有一个海莲娜那样严厉的妻子,费恩这辈子还是有过两次短暂外遇,一次是和女秘书,另一次是和朱利安太太。
回到主叙事层中,赵诣在北京遛狗时遇上了一只叫“小姨太”的腊肠狗,认识了狗的主人——一个手腕纹了半朵红玫瑰长得有点像汤唯的女人,并主动搭讪起来,两个狗主人“相聊甚欢,又加了微信,约了以后有空一起遛狗”。这一段看似“闲笔”,作者表面上写的是狗:马蒂斯和小姨太一周见两次,周二周五,赵诣回家吃过晚饭才七点,七点半两只狗就在小区花坛那儿见上了。马蒂斯后来就“不满足”一周只见两次小姨太了,而是每天晚上一到七点,它就跑到门口鞋柜那儿站着。
次叙事层对主叙事层有着相互映照、丰富补充的作用,隐含作者、老费恩、提姆处于不同的视角,老费恩和提姆的话语碎片拼接在一起,才还原出文本潜藏的叙事。费恩与朱利安太太正是在遛狗时“搞上的”,这一相似的情形让讲述的故事与现实的边界一点点消弭,读者不知道哪个是真实,哪个是虚构。老费恩与亡妻海莲娜之间的关系映射着现实生活中赵诣与居丽之间的关系,是镜像,也是隐喻。赵诣与“小姨太”的女主人之间的关系仅仅是遛狗的普通朋友吗?是精神出轨?亦或是实质出轨?阿袁没有明写,只在嵌套结构中进行暗示,让多个叙事层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反讽与令人反思的完整故事,令人感受到作者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整个故事中,反复出现的苹果意象是一个重要的象征和隐喻,也是解开小说叙事迷宫的一把钥匙。苹果意象在西方文化中是重要的神话原型,《圣经》里记载,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偷吃了伊甸园智慧树上的禁果,触怒上帝,人类从此被逐出伊甸园。在源远流长的西方艺术中,亚当与夏娃偷吃的禁果常被描绘为苹果,因此苹果在西方文化中常象征着爱情、欲望、诱惑等。《马蒂斯去哪儿了》中苹果意象第一次出现,是开篇写到老费恩家里光秃秃的花园中有一棵苹果树,小说中此时插入赵诣拿《项脊轩志》打趣居丽的情节,而《项脊轩志》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体现的是作者归有光对亡妻的一片哀思与深情,这与小说情节形成了互文,老费恩也表现出对亡妻海莲娜的无限追怀与眷念。苹果第二次出现,是在老费恩的讲述中,当年海莲娜用院子里那棵苹果树上的苹果,常给他烤上一个香喷喷的苹果派。那时两个人就像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生活得快乐美好,无忧无虑。苹果第三次出现,则是在提姆讲述的八卦中,费恩的出轨对象朱利安太太是一个风流成性的女人,她站在苹果树下抛媚眼,正是诱惑的象征。而苹果意象的第四次出现,则是在赵诣遛狗时,马蒂斯喜欢腊肠狗“小姨太”,互相嗅着味道,“也不知道是小姨太喷了圣罗兰的‘黑鸦片’,还是它主人喷了,反正他们身上都散发出一种茉莉杏仁和苹果的香甜味儿”。“或许是因为小姨太身上散发出的苹果味儿”,反正马蒂斯只要一见到小姨太,就兴奋得不行,再后来,就不满足于一周见两次了。那么,究竟是狗喜欢,还是人喜欢?那个和严厉、严谨的居丽完全不同的狗主人,是一个有纹身的、有苹果的香甜味的女人,是不是让赵诣感到了魅惑并不能自拔?
不同于以往阿袁的小说,常运用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视角来书写男女情事、婚姻内外,小说人物的心灵世界中哪怕最细微的思绪与变化都在读者面前一览无余,是白居易式的、直白晓畅的;这次小说中婉转隐晦、点到为止的书写,是阿袁喜欢的另一诗人李商隐的风格,羚羊挂角,蜻蜓点水,意在言外,晦涩无题。又或许,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阿袁知道:“人是最复杂最深奥的生物”。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作者不写而写,但直击的是人性深处的贪婪与脆弱,表现的是人心的曲折与幽微。
初读阿袁时,便曾以为又是哪位新锐“海派作家”“张派传人”。阿袁冷眼旁观着她小说中人物的爱情婚姻,冷静地揭示出爱情的虚妄与脆弱,婚姻中的算计与无奈,她对婚姻围城中人的剖析与反讽,与张爱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阿袁长篇小说《师母》里,本是小镇女孩、小书店店员的鄢红,费尽心机嫁给大学中文系教授孟一桴,通过婚姻跨越了阶层,过上了梦想中教授夫人的生活。《老孟的暮春》里,乡下小保姆小青在一众单身女性中“突围”,“拿下”被众多女性逐猎的离异中年副教授老孟,将锦衣玉食的生活揽入怀中,她们都像张爱玲《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等女性,是争做“女结婚员”的女人们;《师母》里的另一位师母,大学女教授的庄瑾瑜、中文系主任胡丰登的夫人,看起来夫唱妇随,琴瑟和谐,却被庄瑾瑜无意间发现丈夫电脑上私藏女学生照片并对之猥亵的秘密,将这美满婚姻的遮羞布无情地撕下,像《心经》里许先生和许太太的假面婚姻;小说《公寓生活》里颇有些市井俗气的周莉莉,高攀上出版世家的潘家,丈夫对她不冷不热的态度和嫌弃,很有几分像《鸿鸾禧》中娄先生娄太太的相处模式;而《马蒂斯去哪儿了》中有着婚外隐秘故事的男人们,无论是老费恩还是赵诣,虽有精神能共鸣、灵魂相契合的伴侣,但“身体很诚实”,更偏向俗丽浓艳的那一类女性,颇类似《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佟振保,是“胆小如鼠的馋猫”,娶了适合于婚姻的“白玫瑰”,念念不忘的是热情性感的红玫瑰。又令人想起《围城》中的方鸿渐,面对既有才又有学历的苏小姐的爱情攻势,心里放不下的是鲍小姐那样肉感放荡的女人。借用张爱玲的名言,阿袁笔下的婚姻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了虱子。
在保持着小说创作中一贯稳定的元素,如知识分子叙事、对爱情婚姻的关注、对人性复杂与隐秘的揭示与讽刺等,《马蒂斯去哪儿了》在延续阿袁以往写作风格的同时,其内容主题、人物塑造、叙事方式上又有着新的突破,包含着阿袁在小说上的美学探索与创作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