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怎一个“艺”字了得
我总觉得,所谓“江湖”,并不简单,就像这两个字,甚至可以说是深不见底。而江湖中的艺人,他们所从事的“艺”,说来说去,则只是一种特殊的技能。说特殊,其实也很普通,就是挣饭吃的一种手段。当然,这个“艺”也分高下。艺高者,能吃肉,稍差,可以喝汤,再差,只要勤快,也可以勉强温饱。而如果差到一定程度,已经上不了台面儿,那就另当别论了;只有当这个“艺”达到一定高度,进入一种境界,才能称之为“艺术”。
所以,我一向不认为“匠气”是一种贬义。
在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艺术的一种土壤。也正因如此,在江湖上有一个很郑重的仪式,就是拜师。在相声行,也叫“摆知”。对一个江湖人来说,这是一件很重要,甚至是在一生中都很重大的事。因为拜的这个师父从此要教你技能,有了这个技能,用行话说也就有了“饭门”,可以一辈子有饭吃了。
所以,这个师父的父,才是父亲的父。所以才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所以,一个人一旦背叛师门,背上“欺师灭祖”的名声,也就如同背叛自己的亲生父母,甚至比这更为人所不齿。
这就是规矩,江湖的规矩。
江湖人对自己所从事的行当,行话也叫“门”,有很执着的追求,也有自己的职业自豪感和职业尊严。你骂他这个人可以,但骂他的“艺”不行。一旦投身江湖,从此,对这个特定的身份也就有了自己的认知。当他们感叹时运不济,乃至多舛,就会安慰自己,“即落江湖内,便是薄命人”;当他们感情受挫,或遇到生离死别,就会咬着牙,含泪对自己说,“江湖子弟,拿得起,放得下”;当他们自嘲,或自得时,则会说,“聪明不过帝王,伶俐不过江湖”;而当他们无可奈何,只能随波逐流时,也会为自己寻找理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当然,也是因为这江湖独特的生态和生存环境,江湖人虽然要指着世人吃饭,甚至视为衣食父母,正所谓“无君子不养艺人”,但他们还是相对封闭,自己人之间沟通,专门有一套隐语,也就是所谓的“江湖春典”,用行话说也叫“调侃儿”。我总在想,就像现在人类的几大语系,如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这种“江湖春典”,似乎也是一种“江湖语系”。江湖的行当林林总总,有一个成语,叫五花八门,虽然这指的是古代兵法中的“五行阵”和“八门阵”,但江湖行当,大的分类也有“八门”,也就是所谓的“金、皮、彩、挂、评、团、调、柳”。这八门虽然各有自己的春典,但总的说来也大同小异。所以,说它已形成一种独特的“江湖语系”应该也不为过。我曾听过几个老艺人在一起聊天,不夸张地说,如果是一个外行,在旁边听一个小时也不知他们在说什么,就如同外语。
当然,这种春典的形成也有着它的历史原因。这要说起来,也令人心酸。
江湖人,就是这样一些可爱的人。
当然,这里所说的“艺”,也分两种,一种如同衣服,只是穿在身上,虽也遵循江湖规矩,但说来说去仍然艺是艺,人是人,两拿着。还有一种就不一样了,这个“艺”是从里到外。
前一种好理解,一旦学会了某种技能,也就只是这个技能,不管怎么说只是一种挣饭吃的手段,仅此而已。后一种则不是,是从里到外,除了这个“艺”,还有一个“义”。当然,江湖上,自古薄情寡义者也大有人在,但毕竟后一种居多。这也是由江湖的生态环境决定的。有一句话,叫“江湖险恶”。其实即使不险恶,真正“撂明地儿”挣饭吃,一般的行外人看着简单,也是难以想象的事。只凭你的一番表演,就让街上在此经过的人把自己兜里的钱掏出来扔给你,没点真本事,是不可能的。所以,艺人们才把这叫“平地抠饼,对面拿贼”。
要想在这样的环境生存,艺人们只能相濡以沫,彼此以一个“义”字来相互维系。
所以,这个“义”与“艺”同样重要,也就成了江湖上的一个规则,一种传统,而且是优良的传统。其实,这应该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今天,虽然这个过去意义的江湖已不复存在,但这个优良传统,在某种意义上说,还是在艺人中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我曾听到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人,去世时,他的徒弟们为他料理了后事,送到火化场,大徒弟就带着师弟们回到师父家,当着师娘的面,给大家开了一个会,说,现在师父没了,以后师娘要咱们养着,我是大师哥,每月出5块钱。说着,就把钱拿出来。在那个时代,人们每月的工资也就三几十块钱,5块钱几乎可以是一个人在单位食堂一个月的饭钱。师弟们一看,也各自量力,都把钱拿出来。从此,他们一直把师娘养老送终。
这样的事,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如此。只要从艺,一入行拜师,从此也就又多了一双父母,甚至比自己的生身父母更重视,每到“三节两寿”,都要认真孝敬。所谓“三节”,也就是中国传统的五月节即五月端午、八月节和春节;“两寿”,则是师父和师娘的生日。当然,在今天,哪个师父和师娘也不会指着这个孝敬吃饭。这完全是心意,也是一种礼仪。
当年,我曾为合作的事,登门拜访一位60多岁的老艺人。那是一个上午,这老艺人刚从外面回来,胳膊上还戴着青纱。一问才知道,他是刚从火化场回来,送走的是自己的岳母。但这个岳母说起来,只是“前岳母”。他当年的前妻早已过世,后来又续娶了一位妻子。但这个前妻的母亲,他和后来的妻子一直当母亲奉养,直到最后送终。
我当时听了,对这位老艺人肃然起敬。
后来,我又和他闲聊,听他说起自己当年的一段往事。那时他还年轻,刚有了一个女儿。一次,他到外地去演出,当时这小女儿刚一岁多,正是乖巧可人儿的时候。但是他到外地的当天晚上,正要演出时,突然接到家里拍来的电报,说这小女儿因为突发疾病,已经没了。当时后台的舞台监督也没经验,就在他迈步要上场时,把这封电报交给他。他打开一看,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出来时孩子还好好儿的,现在说没就没了。但此时,前面的报幕员已经报过节目,他是相声演员,底下的观众已经在鼓掌。这时,一起合作的搭档问他,还能上吗?他咬着牙,忍着泪说,上吧。然后揣起这封电报,就和这个搭档演员上场了。
这场演出效果很好,把下面的观众逗得一边笑着,一边热烈鼓掌。
但是,一回到后台,他就坐到一个角落里,泣不成声。
现在,这位老艺术家已经过世。但这件事,我一直记着,而且对很多朋友说起过。
应该说,这就是艺人的“艺”。
从古至今,只要投身学艺,在拜师时,师父都会先说一句话,“要作艺,先学做人”。具体的话语大同小异,意思是一样的,因为艺由人出,所以,艺如其人。一位老艺人曾笑着对我说,当年,他的师父经常对他说一句话,“染缸里出不来白布”。
细想,这话虽然俗得不能再俗,但也是真理。
我总觉得,在今天,当我们被高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所产生的“时尚文化”洪流裹挟着不断滚滚向前时,我们优良的传统和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东西,是不是也不知不觉地流失了。而这些东西,在所谓的江湖中,却被保留下来。尽管今天已经没有当年意义的江湖,但这个曾经的江湖就如同一块并没有被封存的宝藏之地,甚至不须挖掘,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能寻到它们的踪迹。比如,在今天的很多年轻人中,这个“您”字已经很少说了,即使见到比自己大很多,甚至年长的人,如果不是很正规场合,也只是随口说“你”。当然,对方也已见怪不怪,好像并不在意。但是,无论在曲艺界,还是戏曲界,不仅这个“您”字仍还严格使用,还有一个字,“怹”,也仍然在用。在今天,这个“怹”字已经很少见,甚至已很少有人知道。在我们的传统礼仪中,对长辈,当面称“您”,背后称“怹”,这是规矩。
所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个所谓的“江湖”,可以说是一个宝库。或者说,是我们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巨大的宝藏之地。在这里,我们能学到很多曾经有,却已被遗忘的东西。
当然,这里也有很多糟粕。
但话又说回来,任何事物都一样,绝对纯净的东西,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的。
所以,所谓的去粗取精,不仅是能力,也是一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