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秦山核电的“创业史”和“群英谱”
“核电站安全吗?”“为什么要发展核电?”“核电站是怎样建成的?”核电是一种清洁低碳能源,很多人仍旧谈“核”色变。报告文学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丁晓平走进中国核电事业的“摇篮”秦山核电,并深入核岛内部亲身体验,推出新作《秦山里的中国》,响亮地回答了这一系列问题,追溯秦山核电的强核报国之路,从文学和科技的双向奔赴中回答了如何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给读者带来了一场核电知识的科普盛宴。近日,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与秦山核电共同主办的“长篇报告文学新作《秦山里的中国》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秦山里的中国》是一部融工业、科技、科普、历史和现实于一体的长篇报告文学,首次翔实、纵深、整体地书写了中国独立自主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创新发展的华章,全景描绘了中国核工业二次创业奋发图强的壮美画卷,以“起”“承”“转”“合”四部交响乐章的样式,完整呈现了秦山核电从“零的突破”“世纪跨越”“国际接轨”到“零碳未来”的史诗历程,满怀激情地讲述几代核工业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的时代故事,塑造了一代代核电人不忘初心、百折不挠、笃行不辍的英雄集体群像,讴歌了国之重器蕴含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精神,让人们身临其境般地站在“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的历史现场,从“国之光荣”中看见“国之硬核”、从“国之大者”中见证“国之名片”,是一部立意高远、格局宏大、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
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在致辞中指出,《秦山里的中国》展现了与新时代有密切关联的新领域,是一部务求扎实、务求真实的作品,有人物、有故事,围绕秦山核电,既写了核电站本身的建设过程,又写了中国核电技术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从一个侧面为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成就写出了一段生动的注解。中国核电党委副书记张国华强调,秦山核电是中国核电的红色根脉和“红船”,被誉为“国之光荣”。在秦山核电基地有激情燃烧的岁月,有感人至深的故事,有自主创新融合发展的秦山经验。《秦山里的中国》是一次科技与文学的双向奔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笔触生动展现了中国核工业二次创业的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历史画卷。
与会专家学者给予该书一致肯定,指出《秦山里的中国》是对中国核电事业的致敬之作,书写了秦山核电的“创业史”和“群英谱”。丁晓平用脚步丈量秦山的每个角落,深情回顾秦山核电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伟大变迁,深度挖掘一代代秦山核电人自主创新、融合发展和企地共融、互相赋能的精彩故事,歌颂核电人、“老秦人”的伟大创造精神,揭开了我国核工业的神秘面纱,并对公众恐核意识的原因进行追问,提炼出安全和平利用核能的主题,向读者“报告”了“国之硬核”的前世今生,为大国重器立传,为时代发展礼赞,堪称中国核电发展的一部“大百科”、一本秦山核电拼搏创业的“新史记”,书写了新质生产力的新篇章,写出了中国核工业人强核报国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历史价值、精神价值和科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