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隐藏的脸
来源:文学报 | 子方  2024年11月10日09:15

青年作家余静如的短篇小说新作《年假》中,叙述者“她”请了年假匆匆离开A市的家去Y市看望病重中的老同学L,却漫无目的地在Y市闲荡游逛数日,最终至L去世也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小说的另一层叙事是关于“她”、“她”的丈夫E、L三人之间的过往。E就是曾经的F,是比同龄的“她”和L大九岁的校友、学长。三人的共同过往集中体现在F发起、“她”和L参加的徒步环保宣传活动叙写。活动历时一个多月,她们都成了F的爱慕者。奇妙的是,两份单相思的女主人公毫无保留地彼此倾诉对F的情愫,却均“忘记”对F表白。

余静如的多数短篇小说看似平淡无奇,情节简单,没有大起大落,语言也内敛节制,不浮夸不张狂,但实则总是意蕴深远、余音缭绕,需要读者“深读”细悟才能明了个中奥妙,才能穿透文本表层到达其精神内核。《年假》中的F和E看似只是人物称谓的变化,但内里要传达的更是人物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而“脱胎换骨”的变化,像镜子里看人,你看到的不是你。F代表过往的传奇,E则沦落为“包裹在传奇故事里的虚弱、胆怯的灵魂”。那么“她”和L呢?真的只是文本表层承载的那样,两个女生爱慕同一个男学长,然后其中一个嫁给了他,另一个远走高飞?

是,也不全是。我们不妨大胆设想,“她”和L是某种形而上意义上的同一人物,借助精神分析的某种逻辑,她们是该人物身上寄居着的两个人格,从原先的正常人格统一体分裂出来的两个人格。逻辑起点是,“她发现她与L有着相似的童年经历,也有近乎一致的价值观。那时候L的存在和友谊给予她极大的舒适和安慰,她相信她对L的意义也是如此。”正常的人格怎么又会分裂开呢?很简单,F的出现带来的冲击,“如果不是F,她也许没有机会发现L与她的不同。”起初,她们都是F的追随者。如前所述,F变成了E,那么摆在她们面前的无非两条道路。L可以选择在F曾示范、开创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地驰骋人生,哪怕头破血流在所不惜,直至生命终点。L的人生是惨淡的,却至少有过高光时刻。然而,“她”的选择截然相反,抛弃了F,与E携手苟且于安稳却黯淡的人生,温饱无忧,却不再有诗与远方。“她”的年假之行,既是为看望L而去,更是内心的自我反省和无望的回眸过往。

归言之,《年假》这部“电影”的领衔主演可能是两个、三个或四个。就像世界上那些神秘的画中画,你能从中找出几张“隐藏的脸”,全凭你的眼力。

(余静如短篇小说《年假》,刊于《作家》202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