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八岁时的目光
“小说让故事流动,散文是让故事停住。”
2013年,刘亮程从乌鲁木齐搬到菜籽沟村,重返半耕伴读的田园生活。身体栖居乡村,灵魂根植大地。他如愿以偿过上“晚上听着狗吠会睡得很安稳,早晨在成片的鸟叫虫鸣中醒来”的日子,并从平淡生活中咀嚼出诗意与哲理,其新作《知知的大院子》以知知在大院子中的成长历程为主线,延续了前作《一个人的村庄》对成长、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与探索。
知知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孩子,能叫出家里所有亲人的称呼和名字,相信没有的东西,认为人是影子的孩子、脚印是风的孩子,也不分清梦与现实。总而言之,她是个还没长大的、幸福的孩子——扔沙包,捉迷藏,在鸡圈收蛋,学习如何与自然相处——恰如刘亮程在前言点出的:“孩子来到世上,是来感受阳光雨露,闻草木花香,看自然万物的。”在这个充满爱与温暖的大院子里,姥爷通过讲述院子里的故事,传授知知生活的智慧与经验;爷爷则以画笔为媒介,记录下知知成长的每一个珍贵瞬间,明亮的色彩勾勒出浓浓的祖孙情;太奶奶亲手制作的沙包不仅是玩具,更是爱与亲情的物证。这些平凡琐碎却温馨动人的生活碎片,汇聚成涓涓细流,组成了熟悉又陌生的童年。
在刘亮程的笔下,知知的大院子不仅是一个具体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充满文化意蕴和个人特色的精神家园。“知知”二字仔细咂摸,私以为符合庄子的理念,即去自我为中心的认知,知差别而去差别,“物物而不物于物”,做到“心斋”“坐忘”,做到“吾丧我”,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知知的大院子正是这么一处自由之地。我们从“无别”到“有别”的所谓“长大”,是以丧失童心为代价。每个人都是“童年的陌生人”,更是“两个童年”的携带者、构建者、言说者,在遗忘与记忆之间游走。在一老一小的对话里,天真有趣、聪明机智的孩童形象与守护者、记录者、童年梦境编织者的形象逐渐鲜活生动。
知知的姥爷留下葵花籽给老鼠和鸟当作过冬的食物,懂得“人是客,要学会跟自然界的原主人和睦相处”的道理,连老鼠啃书也一笑了之。他从不修剪树,他说,“树想长几个枝是树的事,修剪树是人的想法,不是树的。我们是到一棵大树下生活,不是一棵树在我们的屋檐下生活。”树的想法被慎重考虑,虫子、蚂蚁更不例外。对生命、对语言的独特体验,熔铸在这样一篇散文里。
这个世界,即使被大人看过无数遍,也永远需要用孩子的天真之眼再看一遍,这是文学对人类初心的观照。留住八岁时的目光,在忙碌与喧嚣中,放慢脚步,去感受那份自然的宁静与家庭的温暖。
(刘亮程长篇散文《知知的大院子》,刊于《清明》202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