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雷:每个人都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后街的鸽子》主要写一个孩子和老人之间曲折而微妙的关系,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冰雪消融生机盎然的时代气息。这个小说主要取材于我童年时的印象,那个年代的乡村是熟人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复杂微妙,既有传统中国的家族因素,也经历过革命年代的冲击而又复归宁静,但也孕育着改革开放的生机勃发。这是现代以来中国乡村少有的宁静但又充满希望的时代,革命的暴风骤雨刚刚停歇,更加剧烈的市场化改革尚未起步,乡村的内部秩序和村民的内心世界仍大体保留。现在看来,那是一个充满温情而又生机无限的年代,每个人似乎都行走在希望的田野上,我有幸成长在这样的年代,并被这样的年代所滋养、影响与塑造。
小说以儿童的视角,写“我”与姐姐未来的公公之间的故事,这在乡村中是一对曲折而微妙的关系,一个是童稚未退的少年,一个是喜欢养狗与鸽子的老顽童,他们可以玩在一起,但又处于尚未结成“亲家”的微妙时期,中间便产生了诸多误会、误解与喜剧性因素。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乡村婚姻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形式上仍是传统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但实际上革命所带来的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等现代观念已深入乡村内部,更加尊重年轻人的自主权。但另外一方面,年轻人之间虽然彼此相爱,甚至已经订婚,但在行为交往上却更加含蓄、谨慎,他们彼此之间很少来往,甚至一听到对方的名字就会感到害羞,那时我就听到不少人拿订婚的青年男女开玩笑,只要一提到对象的名字,男青年或女青年就会面红耳赤,甚至追打开玩笑的人,引起围观的人更热烈的起哄。在这样的背景中,少不更事的“我”竟然一再深入未来的姐夫家,并与其父亲结成忘年之交,便是颇具戏剧性的关系。小说主要描写“我”与姐姐未来的公公,但也由此涉及到两个家庭的关系,以及当时乡村的人际关系及其交往模式。这只是乡村复杂微妙关系之一角,现实中乡村的人与人之间盘根错节,彼此都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是中国乡村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态与秩序,也是文明之一种。现在的市场化与城镇化对这种文明是一种冲击,人际关系简洁了许多,但似乎也丢失了那种独特的温情,或许这就是传统与现代冲撞所内蕴的忧郁与诗意。
我在小说中力图深入到这样两个人、两家人复杂的关系之中,在看似无关宏旨的儿女情事及其外围故事中,写出当时乡村生活的内在逻辑与肌理,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改革春风到来之际乡村生活的波澜。现在乡村的发展远远超出了我们当时的想象,但未来之路该如何走仍值得我们深思,惟其如此,我们才需要时时回顾来时的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