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知展:文学或写作,正是一场精神还乡 ——长篇小说《芥之微》后记
李知展长篇小说《芥之微》 河南文艺出版社2024年7月出版
1
如顺利出版的话,这是我的第6本书。从发表算起到今年写作第15个年头,6本书,不多,也不少。除了那本“21世纪文学之星”小册子是固定名家作序之外,有个习惯,新书出版不喜请人写序,但自己会最后写几段,作为后记,坦陈一下写作的过程。就像曾说过的,一部作品或是集子,就如呈堂证供,读者是法官,好坏自有判断,再啰嗦几句,老实交代,就算个自辩也好认可画押也罢,不求读者宽大处理,只是剖明心迹。
写这个长篇,是当时在岭南已生活五六年,对同龄人在此地的奋斗、挣扎、工作、情感等等有一些直观的感受,想用小说还原他们的生存和精神图景。还有就是,自己也要平衡家庭、生活、写作等一地鸡毛,小说,和抽烟喝酒一样,都是一个出口。当时的心愿是,至少在都市情感婚恋这个题材上,想写到一定程度。恰如螺蛳壳里做道场,题材比较小,如仅关注两人内部,当然人心人性甚至比宇宙还丰富,但小说可能比较闷,所以不断创造外延,故事一抖三翻,一山放出一山拦,都是想小说景观绵延好看。
我相信,再成熟的作者,写作经验再丰富,面对电脑上空白的文档,对要开工的新作品,都不会有十足的把握。你得付出全部的热忱,全部的力和心,或许才能从文学缪斯那儿领得一点微薄的恩赏。常想,写作者就是拿生命在熬油,点亮夜里那一点明灭的烛火。且地方上的严肃文学作者,你根本不确定会有几位同道的读者。十几年前一同走向写作之路的朋友,很多都转行做了其他,我想,一是对文学爱得不够赤诚,一是文学本身对写作者持续的消耗性,实在太大,而且回馈稀微。可这何尝不也是文学的魅力呢,轻易取得的只是幸运,一部作品,如唐僧取经,独自跋涉内心的黑洞,走完这困难重重的一程,至于能取得多少含金量的真经,是另外的话,但涉山历水的过程,也收获了沿途的风景。世间的功业,不也大都如此吗,和南墙不断对撞,最后才翻过墙,豁然开朗。
岭南溽热,写这个小说时还没买房,大都在一个叫博厦的城中村出租屋里,赤膊相向,与小说和故事较量、死磕。夜里写得不顺,会去旁边的东江边转转,看流水潺湲;写得顺了,会去对面不远的平乐坊夜市喝点啤酒。这些地名,小说里也偶有呈现,我很怀念。怀念那份纯粹的写作时光,隔着时光打量,过滤掉那些琐碎,都是美好。
就像小说里,有些情节甚至凶狠、生猛、血泪模糊,但底子仍是温暖和柔情。我想写出这份如此的明亮,如此的悲伤,如此的欲哭无泪,如此的爱和不得,如此的喜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是圣人境界,喜悦和悲伤都来得直接,这是我们普通人的浓烈情意。
小说里说,没有什么能大于生活。确实是,珍惜相爱的人,好好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2
我一直有个粗浅的观点,是我们需要文学,并不是文学需要我们。古今中外包括当下,那么多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已足够我们毕生阅读的了,如我这般作者,写与不写,都不影响文坛的热闹喧嚣,更不影响文学的发展流变。大浪淘沙,我们读文学史就知道,一个时代其实留不下多少作家和作品,这是文学的残酷性;但文学也有其美好,在文学早已边缘化的时代,为什么我们还热爱它,还要孜孜以求地去写去发表去出版?自然是因为我们需要文学。在必须面对的日常规矩、琐屑、枯燥之外,它守护着内心的那份纤细、浪漫、潮湿和温情,文学丰富、滋养着我们的灵魂,它是我们和这个坚硬世界的柔软缓冲。藉由写作,让我们成为有精神家园的、更圆满自足、更开阔细腻的“人”。这是文学的美好之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要珍惜每一次写作,每一篇作品,都应该是内心的一次流淌,是你对世界的看法和表达,打给读者的一束光。诗人说,在感官流行的年代,请将你的尊严穿戴整齐。写作就是我们的自尊,作品自然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守护好内心,守护好尊严,都需要认真对待每一次写作。因为除了写作,也没有其他可以撬动人心撬动世界的“武器”。
曹禺先生之女、剧作家万方女士曾说过:“没有一条道路通向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是通向读者心灵的道路,其他的一切都微不足道。”
这是我写的第一部长篇,只是它出版稍微周折,《平乐坊的红月亮》先出版了。肯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好在写作是持续的,会在以后的作品里吸取教训,继续努力。也但愿这部带着温度即便技巧不够完美的真诚拙作,某一点上,能对你有所触动。
3
最后就是感谢。
写这部长篇时,没想到会在发表后过了五六年才能出版;空间上也从生活十余年的岭南定居洛阳,结束了游子客居的那份时时咬噬人心的栖惶感。有幸回到洛阳工作,家就在身边,多了一份温暖和踏实感。所以我由衷地感激,感激洛阳,感激洛阳市文联。
小说当初各个分章以相对独立的中篇小说形式,在各大期刊发表并被选载,所以要感谢发表它们的文学期刊:《小说月报·原创版》(2017年第6期)、《作品》(2018年第12期小说头题)、《福建文学》(2019年第4期“重点推荐”小辑)、《福建文学》(2020年第1期头题)、《广州文艺》(2021年第2期小说头题),以及选载推荐它们的《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文艺报》等期刊。
长篇小说《芥之微》曾入选2018年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尤为感谢。
岭南十余年,每到年关,回家就如一种宗教般的召唤,尽管来回车票抢购艰难。藉由春运我们也可以窥见,从未有这样一个时代,在祖国的土地上时刻进行着如此大规模的迁徙,为了生活,为了梦想,人们汇聚、分离,如一场流动的盛宴,故事在发生着,轰轰烈烈又寂静日常。此刻,在家乡,遥望岭南,修订完以南方为故事生发地的拙作,内心只有一个感想:文学或写作,正是一场精神还乡。在还乡和远方之间,内心动荡,世界翻腾,我们身处于这样的时代,必将讲述其间汪洋浩荡又悲欢具体的故事。
(李知展,男,1989年生,现居洛阳,《牡丹》杂志主编。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小说月报·原创版》《江南》《钟山》《大家》等刊发表小说200余万字,多篇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长江文艺·好小说》《作品与争鸣》等选载,收录多个年度选本。短篇《明月怆》被《人民文学》外文版译为英、法、意语。曾获第二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短篇小说佳作奖,广东省有为杯小说奖,《莽原》《红豆》《黄河文学》等杂志奖。著有长篇小说《平乐坊的红月亮》《芥之微》,出版小说集《流动的宴席》《孤步岩的黄昏》《只为你暗夜起舞》《碧色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34届高研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