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小花:写农人农事 为劳动而歌
身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西吉县的一位农民,劳动是我最熟悉不过的事情。劳动就是我的生活。
麦黄六月,这是农人最辛苦的一个月,也一度是我最难熬的一个月。每天天还没亮,我就起来烙馍,烧茶,磨好镰刀,准备去地里割麦子。到了麦地,俯下身子,一手抓着麦子,另一手握着镰刀,一步一步地向前赶。骄阳射在背部,如火球在烧,射在脸上火辣辣地疼,汗水很快就浸透了衣服。中午回家后,顾不上缓一会儿,赶紧给牛羊添草饮水,然后洗手洗脸,给一家人做饭。吃完饭就得再去地里,头脑昏昏沉沉的,险些栽倒。走到麦地,一阵山风吹过,麦香扑鼻而来,看着麦子喜人的长势,我的疲劳瞬间烟消云散。麦子随着舞动的镰刀一排排地倒在地上,我弓着身子,把它们扎成个,十个一码,看着码好的麦子如骆驼队一样,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这些忙碌的生活,磨炼了我的意志,也为我日后的创作积累了素材。
一段时间里,因为繁重的生活负担,再加上遭遇家庭变故,我身处低谷,心情憋屈难受,感觉有好多话要说。于是,我拾起多年没有动过的笔,开始写日记。因为日久生疏,很多字不会写,我就用拼音代替,还写了不少的错别字。把心中的不快写出来后,心情一下子轻松了,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从此以后,我白天干活,晚上陪孩子写作业时,就开始边看孩子的课本学习字词,边写日记。我不仅体验到久违的读书写字的快乐,也从中获得生活下去的勇气。
在一位为我看病的医生鼓励下,我拿着自己写的文章,怀着忐忑的心情,敲开了西吉县文联办公室的门。文联老师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不仅看了我的文章,而且将其整理成电子版,推荐给杂志刊发。很快,我就在杂志上看到自己写的文章,还收到了400元的稿费。我像个孩子似的开心地跳了起来,那是我第一次收到稿费,当时我在挖蒲公英补贴家用,挖一天才能卖20多块钱,这400元稿费对我来说是巨大的肯定。
读着写着,我的精神世界日渐充盈起来。家里的牛羊鸡狗,地里的荞麦洋芋,左邻右舍的乡亲们,都成了我的写作对象。文章陆续在自治区内外各种刊物发表,我也先后加入县里和自治区作协,还被推荐到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习,出版了合集和个人作品集。2016年5月13日,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来我家慰问,她对我说:“文学让你走出了小村子,使你内心明亮,面对苦难你没有倒下,而且活得很有尊严。”这是对我莫大的鼓励。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照亮生活。身为农民作家,我有责任讲好农村故事,说出农民心声。我没有太多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但希望能如照相机一样,实事求是地写,写出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我最想写的,无疑就是身边的农人农事。农民们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从不因生活的磨难而失去勇气,也从不自暴自弃,他们凭着毅力凭着韧劲,突破艰难险阻,绽放自己的生命活力,活出自己的精彩。如今,虽然机械化代替了牛耕地,但农民们依然闲不住,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儿。我的作品很多都是写生活在西海固大山里男女老少的故事。每篇作品里都有我熟悉又难忘的面孔,枣红的、黑褐的、布满灰尘的、汗流满面的、爬满皱纹的……一张张被岁月刻画的脸,一个个勤劳、朴实、坚韧的平凡人生,还有豁达乐观、无私奉献的精神,给我最深刻的启迪和战胜困难的足够勇气。
写作和种地一样,都是辛勤的耕耘,也都有发现的喜悦。我在喂牛羊、打扫庭院、田地劳作的间隙,总会抬头看看天空,看看周围的环境,心胸就变得宽阔起来;傍晚时分,看着山头披上金黄色的衣裳,牛羊在泉水边畅快地饮水,又会感到温暖和慰藉。在劳动的时候,在写作看书的时候,我才是完整的自己,心身合一,没有杂念。
我在写作路上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也希望能将生活给予我的感动传递出去,让更多人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与善意,更认真更努力地去生活。现如今,乡村生活蒸蒸日上,我和身边的乡亲们盼着更多好政策好项目落到实处,更多有理想的年轻人反哺家乡,大家一起劳动致富,建设和谐文明的新农村。
(作者为农民作家)
更多
祝勇、李雷:他们共同完成了一个历史使命
“故宫文物南迁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全体国民为了保护文物团结一心,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更多

林贤治:鲁迅与《沉默史》
鲁迅写《无声的中国》,换个说法,其实就是沉默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