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奇幻网文海外传播的经验与问题 ——基于亚马逊《盘龙》的海外读者评论的研究
来源:《网络文学研究》 | 郑焕钊  2024年05月21日08:30

《盘龙》首发于起点中文网,作者是我吃西红柿,于2009年6月12日完结。故事讲述了主角林雷出生于玉兰大陆已衰落的龙血战士家族,在偶然捡到一枚盘龙戒指后,成为天才魔法师、引动龙血战士血脉,振兴家族、一路成神的过程,在玉兰大陆成为最强后,其又与妻子迪莉娅进入各个高等位面闯荡,最后突破宇宙束缚,进入鸿蒙空间,成为第二位鸿蒙掌控者,站上宇宙之巅。在国内,《盘龙》在其连载期间一度在首发网站起点中文网上霸榜,完本后更是引起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跟风与讨论;而在国外,经由武侠小说爱好者RWX先在Spcnet论坛上,后在专门建立Wuxiaworld网站上,对《盘龙》进行翻译而使小说受到了广泛关注。据Wuxiaworld统计,《盘龙》评论总数接近10万条,长评数达到1万多条,并在完结章收获了高达632条评论,堪称“海外粉丝收割机 ”。

《盘龙》是典型的中国作家创作的奇幻小说,书中不仅有多维空间的世界观和西方神话的影子,而且也有深藏于文本中的中国思维与文化。同时,因为其小白文和故事背景设定的特点,使其翻译难度较低,译介文本容易被西方读者理解,因而《盘龙》在外的传播阻力较小,成了极少数的、在中外都获得了巨大成功的作品之一。作为第一部被完整翻译到西方世界并被广泛接受的中国奇幻网络文学,《盘龙》的译介与传播成为中国奇幻网文海外传播的典型个案,透过对其接受情况的研究,可为中国网文海外输出提供经验。目前实证研究以其方法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可靠性在传播效果研究领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的定性(比如观察与访谈)或者定量(比如问卷与统计)方法进行第一手资料收集工作的研究方法,不仅为传播效果的研究提供了更科学的定性定量研究路径,还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元的视角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从2003年至今,有关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文献数量总体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网络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效果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如《政务微博辟谣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陈娟,刘燕平,邓胜利,2018)通过对微博评论进行爬虫、编码、建立模型来分析辟谣信息的传播效果,而《镜像苏州:市民参与和话语重构——对UGC视频和网友评论的文本分析》(杜丹,2016)则以优酷网中13部记录苏州城市景观的视频评论为样本进行文本分析,分析UGC的参与式文化实践对城市形象的传播效果。本研究采用定性(文本分析)与定量(情感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亚马逊上的海外读者评论出发,通过TextBlob进行情感分析,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总结奇幻网文海外传播经验。

《盘龙》海外读者评论情感分析

(一)研究方法

文本情感分析又称意见挖掘,简单而言,是对带有情感色彩的主观性文本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和推理的过程。对于网站上对小说的海量评价,情感分析能以量化方式客观分析评论中体现出的读者对文本的情感倾向和接受程度。

目前,《盘龙》已在亚马逊的Kindle商店进行了集结出版,一共八部单行本外加一本全集,评分均在4.6-5之间(满分5),每部书的评分人数在246-552不等,评论数在9-181不等(数据截至2022.9.27)。2020年,其曾在Kindle store商品里排行三千多名,并在亚洲神话与传说榜与亚洲神话与传说电子书榜双双进入前十。

英文版《盘龙》最初是在Wuxiaworld网站上进行连载,其上共有接近10万条海外读者评论样本,长评数更是高达1万多条。但在2018年,《盘龙》被分为八本,以电子书的形式在亚马逊网站上架出版,Wuxiaworld网站也因此下架《盘龙》,只开放前三章阅读权,并关闭了评论区。本文因此以亚马逊网站海外读者的评论为研究样本,并进行情感分析。本文通过爬取美国亚马逊上读者对《盘龙》英译本的评论,运用情感分析对海外读者进行接受研究,总结与反思《盘龙》在海外跨文化传播与接受中的经验。从2003年至今,有关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文献数量总体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网络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效果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如《政务微博辟谣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陈娟,刘燕平,邓胜利,2018)通过对微博评论进行爬虫、编码、建立模型来分析辟谣信息的传播效果,而《镜像苏州:市民参与和话语重构——对UGC视频和网友评论的文本分析》(杜丹,2016)则以优酷网中13部记录苏州城市景观的视频评论为样本进行文本分析,分析UGC的参与式文化实践对城市形象的传播效果。本研究采用定性(文本分析)与定量(情感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亚马逊上的海外读者评论出发,通过TextBlob进行情感分析,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总结奇幻网文海外传播经验。

研究使用的辅助工具为TextBlob,它是基于Python语言开发的第三程序库,整合了Pattern与NLTK等工具包,可以完成如词性标注、情感分析等自然语言处理任务。实验流程如下:

(1)数据获取。

(2)通过Python语言在2022年5月24日爬取《盘龙》系列1-8部译本的亚马逊海外读者评论,爬取条数分别为174、36、26、25、19、14、19、79条,共392条。随后对评论文本进行人工检查,替换或删除无法被python识别的字符,修正文本的拼写错误,达到人工降噪的效果。

(3)Textblob情感分析:从Python中加载Text Blob程序库,并调用其情感分析功能采用内置的PatternAnalyzer分析器,通过PatternAnalyzer得出情感的极性值在-1和1之间,分别以-1和1为绝对积极情感和绝对消极情感,0为中性情感。因此值在0-1之间的评论为积极情感,值在-1-0之间的评论为消极评论。

(二)分析结果

经过python分析,《盘龙》系列负向评价为17条,中性评价18条,正向评价为357条。正向情感平均值为0.33,负向情感平均值为-0.14,总体情感平均值0.3。可见《盘龙》在全球海外读者中整体接受度较高。亚马逊的书评虽然数量不多,但仍有不少“真爱粉”为其留下了满含赞美和推荐的长评。如: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本书,真是棒极了。我非常喜欢武侠、仙侠和修行故事。这本书写的很好。我希望第二和第三本书明天早些时候送到。一直到最后一页都很有趣,我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鉴于本书结尾处(主角的)能力水平,我很好奇情节接下来将会如何发展。

大二的时候,我读了《盘龙》后完全着迷了。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武侠/仙侠(修炼)书,我被故事的世界、人物等迷住了。强烈推荐给阅读修炼类型的老手和新手!

这两条评论就是正向长评的代表。大部分的评论都有和这两条评论相似的观点和相同的情感态度,表达阅读《盘龙》是一场冒险、兴奋的旅程:“再次踏上盘龙世界的旅程,冒险、兴奋,甚至还有一点悲伤。”西方读者用“武侠”(Wuxia)“仙侠”(Xianxia)“玄幻”(Xuanhuan)“文雅”(Cultivation)或者“幻想”(Fantasy)来定义《盘龙》的类型,其中“武侠”“仙侠”“文雅”三个词出现频率较高。Wuxia和Xianxia两词直接借入汉语拼音,呈现了对中华武侠文化的认同。读者们对其的高频使用意味着《盘龙》的读者对中国词汇的接受程度较高,对中国元素的态度也是积极的、开放的。另外,也有读者认为其为“西方奇幻的中国版本”(Chinese version of western fantasy),主动地接受了中西文化的杂糅。

《盘龙》的评分大多在4-5(5分满分)间,评论中“Good”“Excellent”“Wonderful”“Enjoy”“Love”等单词大量重复出现,并且不少人愿意为其写下长评,从各个方面夸赞及推荐《盘龙》。大家称《盘龙》为“the one which started it all on Wuxia World”(武侠世界一切的开始),可见西方读者对《盘龙》十分推崇。在推荐这本书时,出现频率最高的理由依次是新颖特别的类型、精彩刺激的情节、有魅力的角色以及五星级的翻译。此外,也有人也提到,书里因为有欧洲的背景或者元素,其内容更容易被接受。也有一些读者在评论区科普《盘龙》的类型和解释书中来自中国的一些概念,如“修行是一种基于道、‘强权即正确’和冥想修炼成神思想的幻想类型。这与中国武术文化和达利特人/道教根源有关。”这些读者对于书中来自中国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自己的思考。

与好评相比,恶评数量虽少,批评却面面俱到,在好评里被称赞的地方基本上在恶评里都有完全相反的评价及吐槽。有人评价故事幼稚,“它还只是一个三星级的故事。读起来很像是为青少年写的。这本书应该在儿童区”;或是不认同故事的世界观,认为这本书里有“太多的杀戮、暴力,缺乏爱、同理心和关怀”;或是认为“如果这个世界像作者描述的那样运转,它早就在一系列无休止的谋杀和复仇谋杀中自我分裂了”。有人对中西杂糅感到不解:“一个武侠故事是如何以犹太人的名字和基督教的等级制度结尾的?这是一个糟糕的翻译,还是作者为了迎合美国市场而故意插入这些时代错误”,还有人认为评论翻译太差。总的来说,这些负向评价分别从故事情节、故事设定、文本翻译等方面对《盘龙》进行了评价和分析。总体上看,这些评价是基于真情实感,有理有据,有的读者批评了翻译后还表示,“这是我第三次尝试阅读这个故事。”西方读者对《盘龙》的热情和推崇在以上评论中可见一斑。

《盘龙》跨文化传播的经验讨论

结合海外读者的评论,《盘龙》的跨文化传受,其经验可以归结为以下两方面:

(一)“奇幻文学的中国版本”:立足西方读者熟悉的文学类型

《盘龙》的翻译者RWX是中国武侠小说的爱好者,在翻译《盘龙》前曾作为武侠迷翻译过金庸、古龙等知名武侠小说作家的作品,还翻译了我吃西红柿的另一部作品《星辰变》。《星辰变》是我吃西红柿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背景设定相对于《盘龙》而言更中式,这些作品都没有像《盘龙》一样产生如此大的影响。《盘龙》以西方“剑与魔法”模式为原型,在文化元素上大范围的采用西方意象,不仅拉进了外国读者的文化隔阂与心理距离,还通过西方奇幻文学的文化基础上省去了复杂的意象解释。评论中许多外国读者都提到《盘龙》是其在网络上第一部阅读的中国作品。可以说,《盘龙》的接受现象与其在题材类型上是西方读者熟悉的奇幻文学具有密切的关系。

“奇幻”这一概念来源于西方的“奇幻文学”,即“Fantastic Literature”,为西方通俗文学中一重要类型。现代奇幻小说的标志性人物当属创作《霍比特人》和《魔戒之王》的牛津大学教授托尔金,其也被誉为“现代奇幻文学之父”。除了托尔金,赫赫有名的奇幻小说作家还有创作《哈利波特》的J.K.罗琳,创作《纳尼亚传奇》系列的C.S.路易斯等。近十多二十年来,随着经典作品如《冰与火之歌》《哈利·波特》《暮光之城》《圣石传说》等作品IP的影视改编和游戏改编,西方奇幻小说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奇幻文学”目前还没有准确的界定,具体分类上也比较困难。托尔金认为现代奇幻文学区别于其他幻想文学之处在于“第二世界”(Secondary world),即奇幻文学必须创造和真实世界不同的架空世界。徐海燕认为“第二世界”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以托尔金为代表的与现实隔离的异世界,第二类是以《纳尼亚年代纪》为代表的与现实有着一条不确定界限的异世界,第三类是以哈利波特为代表的包容在现实世界之中的异世界;而巩亚男提到现代奇幻可以分为以托尔金为代表的严肃奇幻或主流奇幻类型,以霍华德为代表的“剑与魔法”(Sword & Magic)类型,以及以布莱姆·史铎克为代表的黑暗奇幻。

“英国现代奇幻文学的‘架空世界’充满着深厚的凯尔特文化原型,既包括来自北欧古代神话传说、史诗与骑士文学的原型,又涵盖了基督教文化原型”,并且世界观在现代游戏体系的出现后被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奇幻小说中大体固定的世界观:故事多发生在类似欧洲中世纪的世界,有山脉、冰川、森林、海洋、岛屿等地貌,精灵、骑士、矮人、哥布林、龙、吸血鬼、巫师、人类等种族,各族由于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竞争存在冲突甚至世仇,而其中又有着善恶的敌对方,“通常涉及神祇或魔鬼,并呈现为两相对立的完全用隐喻表现同一性的世界,人们向往其中之一,厌恶另一个。与这种文学同属一个时代的宗教中存在着天堂和地狱,所以人们往往把文学中的两个世界分别与天堂或地狱等同起来”。主角通过克服难关完成任务和修炼不断强大,最终实现复仇或宿命的一主线也切合了中世纪骑士小说中追寻与复仇的母题。

《盘龙》首发于起点中文网,起点网显示其第一章的发行时间为2008年5月21日,此时DND模式仍是网络小说中的大热模式,《盘龙》的世界观也明显沿袭了西方奇幻的“剑与魔法”,其世界由不同“位面”组成,每个位面有不同的规则与主神,其中又有多块大陆与多方势力。故事中有丰富的冰原、山脉、山谷等地貌景观符号,有教廷、城堡、监狱等城市景观符号,有天使、恶魔、地域、神界、主神、魔法、奥丁等文化景观符号。主角名字也采用了西方世界的命名习惯,并且主角随着修炼的强大不断解锁新的装备与位面,最终成为世界最强强者。与之相比,同期连载的玄幻小说《诛仙》则立足于江湖、门派,多采用山、水、月、洞等景观,再以《山海经》等志怪文学中的妖兽为原型进行世界观补充。在沿袭西方奇幻的同时,《盘龙》中也采用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如书中的魔兽巴蛇,原型其实是《山海经》中提到过的巨蛇;鸿蒙宇宙的“鸿蒙”也出自中国古代典籍,本义是在神话中盘古开天地前的远古时代。此外,《盘龙》还采用了经典的武侠符号,像各种斗气密典,如《不死密典》《龙血密典》等“江湖秘籍”,又如同书中提到的“蕴气式”修炼方法“双腿分开与肩同宽,双膝微微弯曲,双手收于腰部位置”,正是武侠小说中常见的武功起手式,而这又与道家的修仙文化密不可分。

虽然最初是用中文写的,但《盘龙》西方观众(阅读起来)很容易,因为这本书发生在一个类似于欧洲的世界。人物名字都带有欧音,可以帮助难以辨认中文名字的读者。

奇幻模式还为对第一次接触东方文化的读者提供了着力点。有许多读者都提到《盘龙》是其第一次接触的中国武侠作品。相较于传统武侠小说如“江湖”“修炼”等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的小说设定,东方奇幻文学并不把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作为一种阅读门槛,相反把自己作为对中国文化的引荐,不少读者表示自己从《盘龙》中学到了中国的神话与文化(Chinese culture and mythology),了解了武侠与道教的知识,还通过盘龙彻底爱上了中国网文、修仙文学的文学类型,并且还会继续尝试阅读这类型的其他小说。

不过作者并未严格恪守景观符号的能指与所指,而是通过主动地编码将符号糅杂中西文化内涵。如《盘龙》中将古希腊关于世界物质组成的四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星宿的四神相结合,将青龙一族、白虎一族、朱雀一族、玄武一族的老祖宗分别设置为水系、风系、火系、地(土)系的主神。又如小说的主要意象龙。盘龙本是古代的一种龙纹,小说中描写龙时龙身一般较长,且多用“盘旋”一词,可见龙身细长如蛇,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的形象,但作者在对各种龙的描写中,又往往提到“粗壮的龙腿”“龙翼”“黄金龙”等符合DND模式下的邪恶龙王的形象,甚至是“霸王龙”“翼龙”等恐龙形象元素。从文化意义来看,“中国‘龙’是一种神圣的象征,而西方‘龙’则是可怕的怪物”,在《盘龙》中,龙是肆虐的怪物,人的天赋也需要通过体内的龙血浓度决定,这又切合了西方神话中将龙血作为一种稀有、强力的魔法材料,以及用沐浴龙血提升力量的文化内涵,而这些意象的挪用与重写又赋予了《盘龙》区别于其他作品的趣味阅读体验。

(二)通俗易懂的“小白文”快感模式

“‘小白’有‘小白痴’的意思,指读者头脑简单,有讽刺也有亲昵之意;也指文字通俗、意思浅白”,“小白文”是指那些人设公式化、剧情流水化、结构的套路化、对白模式化、语言浅显化的网络小说”。小白文的集大成者被称为“中原五白”,即我吃西红柿、天蚕土豆、唐家三少、辰东以及梦入神机。《盘龙》是我吃西红柿的第四部长篇小说,也是小白文类型的代表之作。

《盘龙》的主角林雷出身于小镇,天赋平平,家族也已经面临衰败,但即使其身世凄惨,自身却天赋超群,主角一路历险的同时不仅实力不断强大,自身也不断成长。用网络语言来说,即“屌丝逆袭”的过程。但小白文的情节高度类型化与同质化。“中原五白”中,唐家三少的成名作《斗罗大陆》和天蚕土豆的成名作《斗破苍穹》与《盘龙》相比情节也是大同小异,都可以概括为“人挡杀人,佛挡杀佛”。这些小说能提供给读者一种超越现实的、无所不能的强者经验。林雷刚开始只是一名无名小卒,却在成长过程中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神斗,并且凭着自己强大的实力战胜甚至杀死了对方,最终成为宇宙最强者。不管是历尽艰辛还是悠然自得,主角人生的每一步都以成功作为结局,并最终以绝对的力量获得最大化的“成功”。除了地位的至高,林雷还完成了振兴家族的使命,父母团圆,爱情甜蜜,儿女双全,成为成功与幸福的代名词,这也是小白文的经典结局,但这样的结局在西方奇幻中则非常少见。小白文主角历练过程的及时奖励和升级机制,被评价为“完全魔术化、非道德化、技术化的想象世界的方式,它与电子游戏中的魔幻世界呈现出极度的相似性”。

“从本质上说,通俗文学是追求‘快感’的,严肃文学是追求‘痛感’的”。这句评价贴合了中国本土的奇幻以及玄幻小说,却不适用于同样被归类为通俗文学的西方奇幻,尤其是其中以托尔金为代表的经典奇幻。托尔金是任教于牛津的一名语言学家,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累,深谙古代神话体系,他阐述自己创造奇幻世界是为了“恢复英格兰的史诗传统并以自己的神话的方式表现出来”。高红梅认为托尔金构建新的英语神话体系目的在于“重构人类的精神家园,寻找失落的人文传统”,他的许多作品都具有史诗风格和悲剧精神。此外,托尔金还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致力于在作品中探讨自己与信仰的关系,无论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绝对力量,还是为了展示绝对力量的弑神,都必然不会出现在托尔金的作品中。

但小白文的特点却在《盘龙》的海外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读起来很难停止,强大的角色加上令人兴奋的动作场面,构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系列。

黎杨全和李璐将网络小说的爽感总结为“占有感”“畅快感”“优越感”“成就感”“先抑后扬”“金手指”“升级”“扮猪吃虎”。不同于严肃文学的生产与批评大部分都由精英完成,由于网络的普及性,任何读者都能自主、自由、大范围地接触与选择小说文本,甚至转换身份进行写作,这不仅导致了网络小说创作与阅读主体门槛的降低,也意味着网络小说的地位完全由海量的读者的意愿决定,而最炫目的设定和最“爽”的情节无疑是吸引读者阅读的重要法宝。许多读者都在评论中提到“刺激”(exciting)“惊险”(thrilling)“冒险”(adventure)等词汇,来表现小说惊心动魄的情节给予他们的情感享受。小说中的游戏机制能刺激读者的神经,让读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快感,并因此制造阅读“上瘾”的感觉。比起严肃文学追求的哀伤、雄壮,通俗、肤浅的“爽”主要满足的是人性的原始欲望,这种欲望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并不大,受中国读者庞大群体认可的“爽文”,在出海后也必然能找到相应的受众。

《盘龙》的成长书写和草根的人物设置还能唤起读者的身份认同。主角事实上成为读者在奇幻世界中的虚拟化身,读者与主角同呼吸共命运,一同在打怪历练中成长与收获。这不仅给了读者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也让读者产生更多的情感依恋,推动其身份实现从读者向粉丝的转化。从评论也能看出,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往往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享受在故事中和主角一起成长与进步的过程”。许多读者都表示认可林雷的天赋与努力,并且期待在后续系列中林雷的进一步成长。对于中国“小白文”不同于西方奇幻的强者经验,也有许多读者表示了新奇与喜爱:如,有些读者提到,小说人物的成功典范能给自己带来现实生活的激励与经验:“这本书带你踏上人生旅程,它告诉你,当我们彼此关心,拥有荣誉和友谊时,我们可以是多么无所限制”。甚至是作为精神上的“疗救”,填补草根们在阶级流动困境下自我价值实现的失落与匮乏:“心碎在现实世界中非常普遍,这本书以几种有趣的方式处理了这一点”。

邵燕君曾引入福柯的“异托邦”理论来分析网络小说世界,“异托邦之所以能在乌托邦之后为人类反抗提供‘另类选择’(或至少是另类想象)的可能性,并非因为它比乌托邦更有反抗性,而恰恰是因为,它不以反抗为目的。它对‘主流逻辑’的毁坏、表征、抗议、颠倒,全部来自于它的异质性”。小说的“第二世界”是对现实世界逻辑的复制与重写。《盘龙》是一个强者为尊的世界,而强者为尊也意味着个人价值至上和高度的竞争精神。读者以上帝视角观察主角从底层一路打怪升级,刻画其各种优秀的品质,这不仅表现了主角的能力,也意味着在玄幻世界中个体上升机制的程序正义,即只要努力修炼就能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林雷的宇宙强者结局还使作者、人物、读者,通通都成为了玄幻“第二世界”的立法者,获得了在传统认知中神明或精英才有资格行驶的权力,酣畅淋漓的叙事既表述了掌控个人命运的自信,也传达了人人平等的希望。

奇幻网文跨文化传播的问题

但即使“小白文”能推动中国网络小说扬帆出海,却并不是文化传播一劳永逸的康庄大道,小白文的简单和同质也决定了其能满足的受众有限。在《盘龙》的评论中,有不少读者就表示了对小说情节人物等部分的失望:

对于如此不成熟的使用视点人物写作手法的故事来说,主角过于强势,大多数场景都是公式化的,不太可能发生。老实说,我不明白它如何拥有如此出色的声誉。

他甚至不是一个复杂的、会对坏人做坏事的英雄,他只是一个自私的朋克,好像除了他之外,其他人的生命、爱情和目标都不重要。

首先,在网络小说大量出海的背景下,小白文的公式化弊端再难掩盖。读者或许在阅读第一本小说时还能对这种游戏设定感到新奇,到第二、第三本时就能发现情节和设定的大同小异。奇幻、玄幻类型小说甚至在大陆本土也已经辉煌不再,不仅再难产生像《斗罗大陆》《斗破苍穹》这样影响力巨大、出圈的IP之作,知名度最高的“中原五白”的新书也不断被诟病“千篇一律”甚至“炒冷饭”。想要获得读者持续的喜爱和支持,仅抓住眼球只是第一步,归根到底,还是需要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文本。

其次,文本的翻译也会影响读者的接受。目前学界已经有一些研究从积极层面讨论了《盘龙》的翻译对文化输出的直接作用,如从译介学理论角度分析其翻译成功的原因,或从《盘龙》翻译策略方面总结了对中国经典文学外译的启示。但评论中还是出现了部分读者对翻译的不适应。不同于对传统经典的翻译一般由政府或机构组织精英完成,网络小说的翻译者并没有固定的组织和固定的经济保障,如RWX在最初翻译《盘龙》时仅仅只是为了兴趣,但这也正影响了翻译的策略与水平。对于涉及到中华文化特有的意象,《盘龙》往往只是采用了直译的方式,如“斗气”翻译为“battle qi”,“盘龙”翻译为“panlong”或者“coiling dragon”,对中文不同于英文的语言习惯也没有做相应的处理。在阅读过程中,有读者就抱怨了文中的重复现象:“我知道部分或全部重复是由于中文原文本,这是一种用来赋予信息权重和重要性的方法。但在英语中,这几乎是对读者的骚扰,既无聊又烦人”。

最后,即使《盘龙》等网络小说的出海普遍被视为中国文化实力的象征,但是网络小说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一致性仍有待考量。西方奇幻小说能带动全世界对西方神话、文化的探索,是由于其对文化传统自觉的继承,是由文学素养优异的创作者对神话、史诗等历史文学作品的吸纳与再阐释,“凯尔特文化原型潜在的意义模式使这个‘架空世界’显现为一个完整的神话系统,它源于英国本民族文化传统,却又是一个全新的神话世界”。但国内网络小说的写作者许多并非是专业作家,没有受过系统的写作训练,玄幻、奇幻等男频小说的写作者许多是理工科专业出身,我吃西红柿、天蚕土豆还为了完成高强度的网文写作而大学肄业。写作者的对文化历史的无知也导致了作品中文化特色的空洞,虽然《盘龙》等小说中的确有相当多的如“道”“武侠”等文化元素,但更多只是意象上的拼贴,与国产游戏用历史人物做角色名字雷同,“这种表象上历史文化的热闹、繁盛反倒突显了玄幻写作的机械性、随意性,结果不仅没有使得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成为玄幻小说想象力的支撑与源泉,甚至还成为玄幻小说生搬硬套典故、牵强附会历史的策源地”,不仅弥散了文化精神,甚至有导致新接触者误读中华传统文化,形成新的刻板印象的风险。更优质、更具文化底蕴的中式奇幻,必然要求作者们在承袭西方奇幻模式的同时,也对中国文化的传统与精神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结语:转文化视角下文化的杂糅与共荣

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号召下,文艺界似乎总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认为中国故事一定由严肃、古典的中国文学,即精英主导的传统文化叙事完成,但在互联网时代,保证文化民族性的纯洁已成为遥远的幻想。从东方奇幻传播的文化实践中也可以看出,网络本土奇幻小说既吸收了西方奇幻的文学传统,又具有中国文化精神和本土网文特点,这样杂糅的文化更容易被受国内和国外读者接受并喜爱。

从目前的的全球传播来说,文化传播已经不单单是对时空国族的跨越,更是主体文化的互相学习与借鉴,全球传播格局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质。由于传播中的文化已无法被视某种单一的民族特质,本质主义视野下的跨文化理论也不再适用于当今的复杂局面。转文化传播指“在两种或多种文化的交流和对话中产生了文化的转型和变异”,这不仅切合了文化传播的现状,也符合我国在国际传播中一向倡导的“互联、互通、互鉴、互助、互荣”价值观。当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目光转向转文化理论。

“杂糅是‘转文化’传播理论构架的核心概念,在‘转文化’传播环境下各种存在差异性的文明和文化之间是平等会话和彼此交融的关系”。转文化理论除了能破除西方中心观点,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实践更具有现实意义。中华文化是典型的高语境文化,即高度依赖语境,如果没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仅靠字面信息难以完成完整的对话,华语小说在对外传播中也会受到这一特点的局限,许多外国读者在接触前就会觉得复杂而直接放弃阅读。但《盘龙》正是由于对西方奇幻和文化符号的杂糅给西方读者带来了可接受性,让海外读者真正体会到中国通俗文学的魅力。即使不少学者认为网络小说中的中华元素只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戏仿与拼贴,文化精神也在网络文学生产中部分消解,但无法否认这种方式也会引发一定规模的“中国热”,能为把中华文化带到世界舞台发挥实际作用。Wuxiaworld有专门的版块来解释中文的专有名词和介绍道家文化基础,部分读者甚至产生了来中国学习中文的想法。

转文化传播还能进一步用于研究文艺作品引入后的在地化传播。西方奇幻文学传入中国后,即迅速诞生了借鉴道家文化后的修炼文学,创造出本土奇幻的文学类型。又如中国的武侠小说《卧虎藏龙》在被李安翻拍到西方后,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人熟知的文化迷因相结合叙事,在儒家“克己复礼”的文化伦理中融入柏拉图爱情和莎士比亚式的对白的西方元素。正像电影《卧虎藏龙》的影评所言:“这部电影的意义并不在于李安展示了多少中国元素,而在于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让众多美国人理解和接受这种展示”。

文明本无高下之分。文化杂糅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态,跨越文明冲突的巴别塔,推动构建并扩大共通的意义空间,从而减少了不同文化语境下文化精神的消弭。转文化的传播路径将文化异质从折扣变为增量,实现了对文化传播的赋能,与此同时,文化也在碰撞与交流中不断进步,在互鉴中关照自身命运,最终推动世界文化的共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