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叶落无声》创作谈:为了纪念他们的青春岁月
来源:《收获》 | 严平  2024年05月20日09:06

《叶落无声》是在犹豫中写下来的,一直拿不准要不要写,毕竟它是藏在上一辈人心里的事情,他们并不想提及,我有必要写吗?但最终,我还是写了。原因很简单:是为了过去的纪念,纪念他们的勇敢无私,纪念他们的青春岁月。

上辈人追求理想的路异常艰难曲折,几乎每一步都伴随着牺牲,有些牺牲是看得见的,有些却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难道不应该纪念吗?何况这个刚烈中蕴含着无限柔情,彼此相遇相知又终于错过的故事太令人唏嘘了。或许在我的内心深处还有一线朦胧的希冀,想要借写作这个平台,让他们在这里相聚。但我也知道,这个平台实在太小了,装不下他们的过往和情怀。大时代中个人的命运是无法掌控的,全身心地把自己投进历史洪流的他们必定伤痕累累。值得敬佩的是,即便道路坎坷荆棘丛生,他们仍旧没有倒下。我想起一位前辈曾经说过,时代越不可测,越要活出自己的定力和力量来。打碎了牙齿吞下去,爬起来继续朝着理想前行,就是这个气度吧。我们的老一辈从来不缺这个笑看云卷云舒的气度。

写这篇东西的过程也漫长而凌乱,它跨越了好几个年头。

虽然一直以来,我的写作都少有完整时间。退休前的写作总是断断续续:在下班后,在办公室的电脑上,在处理繁杂事务的空档里,甚至在听着冗长报告的时候……退休后则在各种家事的裹挟里,在一段和另一段旅行的间隙中。中断是常事,返回总感欣慰,尽管思路和情绪常常被冲淡,但至少每次重拾都会习惯性地开始新的一段思考。

然而,2022年末的这个冬天发生的事情太多了,用惊心动魄已经不足以形容,生死离别的悲剧每每在周围上演。当我和很多人一样终于从“阳过”中挣扎出来,身体开始康复,打开电脑时大脑却呈现一片空洞,重续写作变得异常艰难。面对上世纪初一代人对信仰的奉献和牺牲,我感到麻木。这麻木真的是很可怕,曾经的感动和崇敬,变成了一种淡漠。这是经历了巨大冲击之后的疏离,是对过去的怀疑也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困顿和迷茫。

我几乎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回到过去,向以往一样平静地写作。一位几年前就有约的老先生给我打来电话。他曾经把自己的故事连续对我讲述了好几天,我们计划把它写出来,而此时他也充满了失望,还怕我有思想负担,说:“我以为此一事可作废了。你把有关材料妥善处理,最好用碎纸机碎了。以后也不管此事了。曾让你费心,我深感遗憾和歉疚。但愿还能有机会见面聊天……”我听着,心里充满了矛盾和不安,一边急忙安慰他,说的好像挺有信心。他还在病中,喘得很厉害,好像要交代后事似的……而我没说几句,嗓子就哑得几乎发不出声来,整个胸腔好像都被什么堵住了。

我还能继续吗?除了客观存在的那些屏障,我的思绪还能回到从前吗,我还有激情吗,当时代的黑暗压在心上,还能有力量去回应吗?我不知道……我想这将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麻木……苏醒,或者就是沉溺……

庆幸的是,咬着牙,我终于还是坚持着把这篇故事写完了。写作的过程就好像是一个唤起自我的过程。我已步入老年,或许这是最后一次讲述——人生随时都可能出现最后一次,但只要不放弃,就还有机会。我们活着,以自己对生命的体验注视上一代人的生死抉择,以今天的眼光回望过去,之后也会有人以他们的眼光回望我们吗?历史是公平的。一代代的人在路上奔波挣扎……大起大落之后归于平淡,落叶无声便是人生。生命的力量是神奇的,这条路永远没有尽头。

人是很容易忘记昨天的,我害怕忘记那些历史的故事,更害怕忘记自己曾有的麻木和冷漠。尽管记忆无比沉重,像是一个越来越硕大的包袱压弯了很多过来人的脊梁,我还是希望能永远驮着它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