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激趣引思,绘就“双碳”教育范本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姚利芬  2024年05月15日18:45

在我国迎来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三周年之际,长江出版传媒集团、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了《漫画碳中和——孩子需要了解的未来变革》。该书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漫画形式,讲述了碳中和相关知识,力求提升青少年绿色低碳理念、素养、行为与习惯,增强相关科学知识与技能,帮助青少年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零碳时代。优秀出版物必定紧扣人民之需,回应时代之思。双碳素质教育需从孩子抓起,该书也是2022年11月教育部印发《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后的回响。该书在2022年入选湖北省主题出版重点选题,甫一出版便入选2023年5月“中国好书”、第十九期“新华荐书”推荐书目。

“层层剥笋”:以多学科视野绘就双碳教育知识图谱

“碳中和”是复杂的社会、经济和科技问题,涉及气候科学、环境科学、工程学、地球科学、生态学、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面向儿童传播双碳知识,首先面临的是如何将如此庞杂的多学科领域知识分门别类,使之符合儿童的接受逻辑。《漫画碳中和——孩子需要了解的未来变革》全书分为七章,颇似中世纪民间文学中普遍流行的框架结构。每章主体由看似零散的一个个小问题组成,章节末尾均放置了“思维导图”将本章的知识点形成体系化、图谱化链接,如此,依循“现象—原因—对策”的逻辑线索,由表及里切入对碳中和话题的探讨:第一章点明地球正在经历气候变化;第二章指出碳是引发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第三章至第六章回归到人类社会的应对层面,并辟专章梳理常见的认知误区;末章则对碳中和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七大模块以多层次、全方位的知识图谱将儿童的知识、能力、思维三者相互连接,循序渐进塑造儿童的逻辑思维。具体到每一章节的思维导图,亦能看出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演进脉络。

“给竹笋加点料”:漫画+趣梗传播双碳知识

倘若把科普书的创作比作菜肴烹饪,那么逻辑框架好比炒菜步骤,知识体系像是食材,而表达方式则是烹饪菜肴的调料和水火。《漫画碳中和——孩子需要了解的未来变革》的“调料和水火”可谓趣字当头,水火相宜。书中设计了一系列“红孩儿为什么开始穿棉袄了”“北极熊为什么没有家了”“猪的减肥秘诀是什么”“牛放屁为什么会排放甲烷”等儿童感兴趣的题眼,以漫画创设微段子情境,形象生动地带出双碳知识,加深了儿童对双碳知识及相关领域内容的理解应用,很好地体现了儿童视角。

全书共设计约60个问题,每个问题对应一个知识点、一组漫画。根据漫画传播的科学知识与现实关联,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基于已发生的现实阐明机理,这类漫画占据了书中的主体部分。另一类是根据现实推演出来的“近未来预警”式漫画,如《北极熊为什么没有家了》《地球会发生新一轮的生物大灭绝吗》《冻土里的病原体会不会跑出来》等,即是根据正在发生的气候变化想象出来的北极熊无家可归,部分昆虫、植物、脊椎动物走向灭绝以及冻土中的病原体复活的可能。碳中和主题原本就是面向未来的前瞻式话题,因此,这类想象式预警也成为了该书亮点。

从漫画创作手法来看,该书运用了大量比喻、夸张、象征、拟人、寓意手法。如作品将儿童习见的形象白骨精、红孩儿化用为创作元素,超越了对客观原型的模仿。在漫画创作中,脸部的造型往往用几根简单的线条即可绘就,而要表现人物内在、细腻、微妙的感情变化则更考验绘者的表现力。我们看到绘者对地球的造型生动活泼,脸部的神态更是充满变化,饶富情趣。原本是人类特有的丰富表情,通过夸张、强化和个性化的再创造,嫁接到了造型萌萌的地球身上,增添了无穷活力和生趣。

由上可见,该书将儿童视角作为一种贯穿始终的叙述策略,漫画中的角色形象、表现形式和色彩表现均从儿童的视觉心理着手;漫画配文语言也较为活泼有趣,摆脱了说教式科普,较好地契合了儿童接受特点。此外,书中还采用了大量扎实详尽的数据作支撑,辅以坐标轴等作图示说明;书末附上了大量中外参考文献;该书特设科学顾问、科学审校团队提供智力支持,有效地保证了创作的科学性。

对于广大青少年而言,碳中和已成为在未来数十年成长中无法忽略的认知及文化构成部分。该书着眼“未来”,围绕双碳知识点铺衍架设,以欢快基调和单纯的漫画讲述方式,厚植绿色发展理念,传播生态主义价值观,或可作为青少年“双碳”教育的科普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