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时代散文的勃勃生机
来源:文艺报 | 刘笑伟  2024年05月06日08:56

在文学期刊众多、网络媒体发达的今天,每年在报纸杂志、网络平台上刊发的文学作品汗牛充栋,如何做到“略其芜秽、集其清英”,为喜爱文学的读者集中呈现优秀作品,是一件虽然困难,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从这个意义上讲,由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发起遴选的《年度散文50篇》,对于新时代散文的创作、推介功莫大焉。

《年度散文50篇(2023)》充分展示了2023年度中国散文的总体风貌,书中既有散文名家“宝刀不老”的精品,也有青年作者“雏凤清于老凤声”的佳作。这些作品引领着散文创作的走向,也展现出新时代散文创作的突破与思考。可以看出,过去的一年里,散文作家的视野更加宏阔,创作出的作品广度亦得到不断拓展。其中选出的50篇散文佳作,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直面书写,也有对历史题材的深度挖掘;既有个人情感与经历的深度体验,也有对自然风景与生态文明的生动描述;既有鲜活生动的新时代人物群像,也有个人内心与灵魂的细微感悟。正如评审委员会主任陈建功所言:“2023年一年,散文创作的收获是丰硕的。数量就不用说了,就创作质量而言,题材之缤纷、角度之新颖、情感之丰沛、语言之曼妙,实在是令人欣喜。”

《梦回塞上》中,梁衡通过生动的叙述,让我们领略到凌汛开河的惊心动魄、在物资极端匮乏的年代包饺子的酣畅淋漓,以及第一次感知春的味道后写出小诗的莫名激动。深沉的记忆中,流淌出的是那一代人的“青春之歌”。由此可见,对于一位散文作家而言,扎根生活有多深,就会有多么丰富的素材;提炼生活的力度有多大,作品就会有多么丰富多彩的色泽。一次云南之行的采风,让徐剑收获了《记忆像米轨一样长》。在西南联大旧址,徐剑看到了“一张褪色发黄的入学登记表,镶着一双如云南天空一样明亮的眼睛”,他就是郭永怀,与钱学森同出一个师门,1954年毅然回到祖国后,参与导弹原子弹试验事业。一次飞机失事,他与警卫员抱在一起,牺牲时还不忘保护原子弹的绝密文件。英雄已随烟云远去,但英雄的精神依然穿越时空,成为激荡人心的永恒旋律。历史永远是文学的富矿,深入进去,总会发掘出时代精神与永恒的价值。安然的《万鸟岭上》、兴安的《在普者黑看见一匹马》等作品,让人们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能从动物身上看见人的精神光芒。凌仕江的《微尘大地》在对细致事物的描写中,拓展了对藏地生活的倾情书写。

散文贵真,这个“真”字既包括了散文取材的“非虚构”特色,也应该包括作者的情感之“真”与写作之“真”,亦即书写的是真情实感,在凸显“我”之色彩中尽量做到客观描述。谢冕教授的散文创作历来以“真”见长。他在《觅食记》中表现的一位“吃货”的生活情趣令人难忘,但更为可贵的是,他表现出了美食背后人间最真挚的情义。《登楼记》记述了作者在晨练中意外摔倒,历经手术、康复、重新学步的艰难过程。这篇散文表现出面对人生的磨难,作者乐观向上的态度,以及永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精神。对于散文创作而言,只有真性情方能写出大境界。彭程的《亲爱的乔乔》是一位父亲为患绝症离世的女儿写下的深情而哀伤的挽歌,无言的伤痛感人至深,深沉的父爱力透纸背。杜卫东的《我寄愁心与明月》写的是师生之情,马小起的《独留明月照江南》写的是父子之情,深情的文字令人阅读之后,仍能感受到纸短情长的余韵。

由感觉产生感受,是散文写作的前提。刘琼的《南京,南京》从童年记忆中的“南京小红花儿童服装厂”这一行字写起,再写到“第一次长途远行,从南京浦口站出发远赴兰州读书”的深切感受。其实,这些都是作者的情感铺垫。直到凌晨的南京城里,“路边的早点铺已经支起来两三家,馄饨、面条、五香蛋以及油锅里现炸的油条、糍粑”,对南京才有了真切的感受。于是,就有了“南京既是远方,又近在眼前”的感受,也有了“走过去,回头看,才发现有那么多的必然存在”的人生感悟。

散文之美,除了有诗情画意、人生哲思等,还在于有意趣。江子的《一件袍子》从一位同事爱穿袍子写起,再写到袍子在中国历史中的演变;再写到袍子与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再写到身着袍子的近代仁人志士的群像……之后,作者才进入正题,说道“一件蓝色的棉袍”,“它才是我这篇文章的主角”。由此写到穿袍子的演员,写到演员所扮演的角色。江子的叙述看似柔软,却给了读者内心重重的一击。袍子是道具、是文化,更是活生生的人。“我配穿上这样一件袍子吗?——我是否准备好了,接纳这样一件袍子,随时准备成为这样一件袍子中的人?”这是作者的心灵独白,亦是时代之问。弋舟的《这埋葬一切正经与不正经的大墓》从考古发现出发,深入到历史的细部寻找、发现,把历史的沉浮与人生的起伏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受到叙述的别样乐趣。这或许是一个小说家对散文达意方法的贡献。

选本是文学作品的重要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文学评论的重要形式。选什么题材、什么风格的作品,往往是一种无形的倡导,对于文学创作有着积极的引导性作用。从这个选本中,我们可见编选者大浪淘沙的学术襟抱与严谨态度,可见过去一年散文创作的总体风貌与艺术追求,以及新时代散文的勃勃生机与光明前景。

(作者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