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戏剧电影《抗战中的文艺》: 打破舞台与影像的“结界”
来源:文艺报 | 倪 骏  2024年04月22日08:04

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与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央视网联合出品的首部文献戏剧电影《抗战中的文艺》,是一部有着创新表达的作品。它当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电影,而是在以历史文献为依据的完整话剧作品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了影像的转换,“打破舞台与影像的结界”,将传统戏剧舞台的独特表演和现代电影艺术的经典影像融会贯通,铺设出一幅饱含民族情怀的文艺历史画卷。这也是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国家话剧院启动战略合作后的首次尝试,是一次大胆且充满实验意味的尝试。

其一,从舞台艺术片衍生而来的戏剧电影,是一种守正创新的艺术表现方式。

作为首部文献戏剧电影,该片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电影史上独创的片种“舞台艺术片”——即用电影艺术手段表现舞台艺术的电影。这里说的舞台艺术,在电影史的研究中通常是指戏曲艺术,古老的戏曲艺术与年轻的电影艺术相结合,产生了一个既保持戏曲特性,又兼有电影特性的新片种——舞台艺术片,这是地道的中国式的电影品种。作为中国电影最早的片种之一,中国电影在诞生之日起就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就是由谭鑫培主演的戏曲片《定军山》。我国早期戏曲片多属对舞台演出的纪录性质。新中国成立后,电影工作者通过大量艺术实践,将戏曲片发展成为富于艺术美的影戏合璧的统一体,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包括黄梅剧《天仙配》、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京剧《杨门女将》等。戏曲与电影这两种艺术形式相结合可以取长补短,同样也做到了相得益彰。

虽然戏剧与电影这两种凝聚了不同美学思想的艺术形式在本质上存在矛盾:戏剧相对写意,有一定假定性;电影是写实的,要求高度的逼真性。而戏剧电影《抗战中的文艺》较好地解决了二者之间的矛盾,使之协调统一起来。该片在服从戏剧艺术特性及其审美特性的要求下,运用电影语言,把舞台演出电影化。一方面尊重了戏剧艺术特性,保持并发扬了戏剧在时空自由的结构原则下形成的以演员为中心的表演特点,把舞台演出中最有“神”、有“味”的部分都收入画面,特别是保留和丰富了演员的表演艺术精华,使电影的强制性与观众的欣赏要求达到统一。该片对舞台演出进行了适应电影表现手段的处理,尤其是原本投影在舞台背景上的多媒体影像,通过特写镜头让观众看得更清晰,甚至能看清演员细微的表情,可谓既保持了戏剧艺术独特演剧体系的舞台演出特色,又因电影化的处理而藏拙露巧,使其较之于舞台表现更集中、更凝练、更见光彩。

其二,戏剧电影《抗战中的文艺》让我们看到国家话剧院做中国话剧自己的NTLive的可能性。

NTLive即“英国国家剧院现场”(National Theatre Live),是英国国家剧院自2009年开始的一个开创性项目,旨在通过放映的形式向英国以及全球观众呈现当今世界舞台上最优秀的戏剧作品。说是现场,其实是在演出现场进行高清多维拍摄并卫星转播,以高清影像的方式覆盖剧场外的观众群。

NTLive率先推出的是海伦·米勒主演的《费德拉》,原作者为17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剧作家拉辛。据说当时就有约5万名观众在英国内外200多个电影院观看。如今,NTLive项目在全世界获得了蓬勃发展,在中国,包括上海在内的18个城市的影剧院都有该项目的播放,吸引观众超过8万人次。

NTLive的发展和成功,使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密集型的戏剧艺术走出了舞台,走得更远。中国国家话剧院作为最具实验精神的中国剧院之一,用戏剧电影《抗战中的文艺》,将中国戏剧家们的创作以这种跨时空的方式带进影院,满足和扩大了观众对戏剧的欣赏需求,让摄像机捕捉到真实的现场感,也让戏剧在各种新媒体和娱乐样式风起云涌的时代有了更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作者系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