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血液中流淌着延安精神的江苏文艺人 ——评陈军《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
来源:文艺报 | 李广春  2024年04月18日09:06

南京图书馆馆长陈军到延安干部学院参训,与生俱来的学术敏感性使他从延安“文化军队”中发现了大批江苏人。这些江苏文艺人克服艰难险阻,投奔革命圣地延安,投身火热的革命事业,用智慧的大脑、勤劳的双手创造了无愧于时代的骄人业绩。那些经久不衰的红色经典铭刻着江苏文艺人的印记,那些耳熟能详的文化现象少不了江苏文艺人的身影。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江苏文艺人仍在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开拓奠基。

读罢《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这本书,深为作者这份赤诚之心所感动。时隔70多年,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辉煌业绩彪炳千秋,多少英雄人物让人刻骨铭心,而那些活跃在文艺战线不拿枪、只拿笔的文化军队又是那么的意气风发,用喜闻乐见的文艺方式宣传发动群众,汇聚成共同抗日的时代洪流,使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场的中流砥柱,历史不能忘记他们。我们应该为他们竖碑立传,让我们的后代永远记住他们、学习他们,并化为砥砺前行的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建功立业。

陈军先生不辞辛苦,从浩如烟海的延安13年史料中收集文艺素材,再从中聚焦江苏文艺人,从生平事迹到主要贡献,应收尽收。尽管年代久远,他参阅大量资料,已将主要的江苏文艺人收录书中。其中有党的文艺事业的领导者陆定一、胡乔木,有文艺创新的弄潮儿舒强、孟波,有创作不朽名作的王莘、马可、周巍峙,还有新中国第一代的行业开创者庄言、程秀山、吴晓邦等。其中,有不少人当面聆听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有不少人在“鲁艺”学习工作过,更多的人工作生活在延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接受了讲话精神的教育,从内心深处接受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并化为知行合一的自觉行动。

仰望先贤,他们有的牺牲在抗日前线,有的历经磨难不改初衷,但大多数活跃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各条文艺战线上,秉承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践行延安精神,将讲话精神发扬光大,为新中国文艺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们是人民至上的践行者。为人民服务不讲条件,满怀报国之志,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到人民需要的地方为人民创造新文艺。画家彦涵克服纸张困难, 放下画笔,就地取材,改学版画,用版画艺术鼓舞前线将士奋勇杀敌,激励群众支持抗日前线。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告别了熟悉的专业,按组织要求和工作需要另起炉灶、重新学习,成为新艺术门类的行家里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胜利渡长江》浮雕就是出自彦涵的手笔,成为不朽经典。这种不讲条件、不怕困难,时刻以人民需要为终身追求的精神在当下是何等的重要。人民至上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竭尽所能为民服务,是人民至上最生动的诠释。

他们是锐意创新的探索者。红色经典歌剧《白毛女》妇孺皆知,这里面凝聚了江苏文艺人的心血。瞿维与其他同志一道为《白毛女》谱曲,舒强担任导演。从传统戏曲到现代歌剧,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到劳苦大众由鬼变人,从丝竹之声到管弦合奏,无论是题材内容、舞美编排,还是唱腔设计、舞台呈现,都是从无到有的突破。人民爱不爱看、是否得到教育、能否鼓舞斗志,是衡量新歌剧成功与否的关键。江苏文艺人与同志们一起,大胆探索,锐意创新,终于编排出具有中国气派的新歌剧,受到广泛欢迎,成为传世之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文艺永葆青春的法宝。他们在物质匮乏的条件下,锐意创新、持续探索,使歌剧《白毛女》站在了世界舞台上。中国小交响乐的代表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如果没有孟波的果断拍板,就不会有外国乐器演奏中国戏曲音调的探索;如果没有孟波建议增加“化蝶”篇章,就不会有全曲灵魂所在的点睛之笔,这些锐意创新的大胆探索至今还流淌在我们文艺的血脉中。

他们是不计名利的奉献者。入选书中的61位江苏文艺人,无论是为文艺创新探索的编剧、导演、演员,还是为鼓舞大众斗志的诗人、画家、作家,他们心中有民,肩上有责,手中有活,整天想的是如何用科学的、大众的、民族的文艺样式为人民服务,为了一个角色的塑造反复推敲, 为了一句台词的精确几易其稿,为了一幅画卷的传神精心构思,为了一个唱腔的妥帖绞尽脑汁。《白毛女》从编剧完稿到舞台排练,再到公演,不断修改调整,他们竭尽所能, 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歌剧,力求用精美的方式呈现作品,赢得人民大众的喜爱,成就了一代传奇。书中的江苏文艺人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能以大局为重, 以人民为中心, 以服务人民为宗旨,用自己的才华和辛勤劳动为人民大众奉献终身。

他们是文艺事业的开拓者。这些江苏文艺人践行延安精神,自觉服务人民大众,政治成熟,思想先进,业务精湛,领导有方,新中国成立后都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很多人成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开拓者。孟波在上海市文化局局长兼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任上,推动音乐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成为洋为中用的典范,作曲何占豪由衷感慨,“如果没有孟波,就没有《梁祝》”。胡乔木致力社会科学研究,筹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程秀山放弃城市生活,主动要求到西部边疆,用手中的笔讴歌祖国,成为新中国青海文学的奠基人。传统戏曲现代化的探索也凝聚了江苏文艺人的心血,现代京剧《红灯记》的导演阿甲把对延安精神的传承,熔铸到新戏的排演之中,《提篮小卖》《听奶奶讲革命》《狱警传,似狼嚎》等经典唱段皆出自阿甲之手,至今仍传唱不衰。

在延安的江苏文艺人收录进本书的虽然只有61人,但他们是流淌着延安精神的红色文艺军队的一个群体缩影,是江苏文脉承前启后的骨干中坚。今天读这本书,会让我们重回延安火热的生活,重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反思工作的得失,使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文化传承,勇担文化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文艺力量。

(作者系扬州大学文学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