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梅兰芳:以高尚人格滋养艺术实践
来源:光明日报 | 周庆富  2024年04月03日07:42

京剧大师梅兰芳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具有独特的价值,是20世纪中国戏曲史上的一座高峰:他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者,是以辛勤工作回报祖国的“艺术劳动者”,还是享誉世界的戏曲艺术家。今年是梅兰芳诞辰130周年,回顾梅派艺术在传承、创新、传播等方面的探索成就,对当下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1.开创了旦角为主角的舞台新象

梅兰芳约有53年的舞台演出生涯,一生所演剧目众多。齐如山在为《梅兰芳歌曲谱》所写的序言中说:“梅君昆乱兼擅,能戏以数百计。”这些剧目大体可分为三类:传统戏(京剧、昆曲)、新编戏(时装新戏、古装新戏)和改编戏。其中以传统戏数目最多,有百余出(本),但最能代表梅兰芳舞台艺术成就的却是新编戏与改编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在梅兰芳之前,京剧以老生为主导,其他行当基本上都是为老生配戏。梅兰芳所主演的新编戏和改编戏开创了旦角为主角的舞台新局面,以饰演英雄见长、“响似雷”的老生不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旦角主导戏曲舞台遂成为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普遍现象。其二,梅兰芳的表现风格是将青衣、花旦、刀马旦、贴旦等行旦的表演程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其三,他在传承戏曲艺术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变原本戏曲中低级趣味的部分,将封建迷信、野蛮、荒淫的形象和角色进行了删改。

梅兰芳对京剧艺术的革新始终保持着审慎的态度。在国剧传习所新学员开学典礼上,他曾说:“研究艺术是一种极崇高的生活;是从事人类精神生产的生活;是站在时代前面,创造新时代的生活,我们要一点一点地做下去,所以我们的头脑,要十分清晰的,对我们的事业起一种敬心,一存玩忽,我们的事业便不能向伟大方面发展。”梅兰芳用学术理性把握着戏曲改革中的挑战,用学术成果引领着戏曲发展的方向。

梅兰芳坚持遵循中国传统戏曲艺术革新的基本原则和规律,既继承传统又发展传统。梅兰芳对京剧发展提出“移步不换形”,即应保留京剧的古典艺术魅力,如果进行改革,也要保存它固有的规范和程式,在传统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改动一点,不能冒失地大动手术。梅兰芳所说的“移步”就是创新,他主张戏曲艺术必须在创新性转化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不换形”讲的就是创新的方式,他主张创新不能脱离戏曲剧种的基本形态,要在传承戏曲艺术基本样式,遵循戏曲艺术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创新。

2.让京剧艺术不仅承载情感,更肩负使命

梅兰芳的社会人格与艺术风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肩负着历史使命感,对艺术充满崇敬。戏曲于梅兰芳而言,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关涉他精神归宿的信仰。

抗日战争时期,他带领戏班赈灾义演,上演三出古装新戏《木兰从军》《抗金兵》《生死恨》。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梅兰芳蓄须明志,暂别演出舞台,不为沦陷区的统治者表演,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才重新登台。他在祖国遭受外强欺凌、国土沦丧、民族危亡时期,秉承“德本财末”的儒家思想,舍弃个人利益,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表现出“威武不屈”的大丈夫人格和执着深沉的爱国情怀,振奋了民族精神,也唤醒了民众抗敌救国的意识。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梅兰芳曾捐款买了一架飞机及其他武器弹药支援前线,随后又率团赴前线慰问,前线居住条件和演出条件都十分艰苦,梅兰芳从不在意,始终认真演好每一场戏。

梅兰芳先后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前身)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常年为工农兵演出,多次代表国家出访,积极参与政治社会生活。他以满腔的热情为工农兵服务,走向祖国大江南北,积极与各地各剧种演员交流经验。他还将自己的艺术收藏贡献给国家,经统计,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的梅兰芳戏单、唱片、戏衣、乐器、访美图谱、录音资料等达到10068种(件),这些藏品成为戏曲学术研究的有力支撑。

1957年12月梅兰芳在入党志愿书中深情地写道:“我是一个戏曲演员,在旧社会里是被压迫的……我只能学习着人民的特别是戏曲界一些传统的美德,勉力做一个善良、正直、勤劳、爱国的艺术劳动者而已。”此时,梅兰芳早已成就卓著却仅以“艺术劳动者”自居,其实际行动始终践行着“文艺为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其谦逊而忠诚的高洁品格不断激励着后人。

3.使中国戏曲跻身世界戏剧之林

梅兰芳使中国戏曲艺术真正走出国门,与世界戏剧并置和对话,不仅传播了中国戏曲艺术,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海外人士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刻板印象,提升了中国形象。

中国戏曲艺术随着梅兰芳的脚步逐渐被海外戏剧界了解、认知和接纳。1919年梅兰芳首次访日演出后,日本专门出版了一本关于梅兰芳艺术的评论集《品梅记》;1930年访美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影响深远,当时瑞典王储、法国驻越南总督、印度文学家泰戈尔等都曾拜访梅兰芳;1935年梅兰芳赴苏演出,并与苏联艺术界进行了密切的沟通和交流;后来,梅兰芳又陆续出访了亚洲、欧洲许多国家,使京剧艺术走出国门跻身世界戏剧之林,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成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

梅兰芳访日、访美、访苏带出去的不仅是“艺术”,还注重对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播。1930年梅兰芳率团抵美,考虑到西方观众的文化心理和欣赏习惯,梅兰芳调整突出了剧目中的舞,如“剑舞”“散花舞”“绶舞”“杯盘舞”等,并在演出前加入英文演说,向观众介绍剧情,这才有了纽约演出的大获成功。演出期间,梅兰芳还与英国默剧大师查理·卓别林、美国著名女演员玛丽·碧克馥交流表演艺术,传递东方审美理念。

在1935年梅兰芳访苏之前,北平国剧学会请齐如山编撰了《梅兰芳艺术一斑》,作为“专为介绍梅兰芳之艺术”的宣传品,汇集了梅兰芳舞台影像以及53种“兰花指”手势,如“倒影”“初纂”“垂丝”“垂露”等,介绍了不同的手势语言体现的人物情感和思想性格。这种办法将手势、动作造型艺术化和高度图像化,令国际观众也能够在细微处感知手势的表情达意,在唱词之外体验共情。

回顾梅兰芳的艺术生涯,他把个人艺术放置于家国天下中,以高尚人格滋养艺术实践,是当下文艺工作者的榜样。我们应自觉承担起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的创作任务,在传承中创新,不断开拓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新局面。

(作者:周庆富,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