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血火和诺言淬炼的心路 ——读《回家: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纪实》
来源:光明日报 | 刘庆  2024年03月28日08:55

去年8月,我见到了到沈阳采访的李舫。她告诉我,她正在采写关于“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纪实作品。看着她沉静的表情,我预感这是一次艰难的写作。当我得知她已为此投入了很长时间和很多精力,更是深感敬佩。我一直赞叹李舫的文字,欣赏她对重大题材的驾驭和把握能力,她是优秀的散文作家,又是出色的记者,但这一次写作不同,她要一次次走进历史的血火,走进异国蒿草青青的墓地,走进墓碑矗立的陵园,走进庄严存放烈士遗骨的阴凉地宫,面对烈士们的森森忠骨和残锈的遗物,面对一双双流泪的眼睛和凝重的面孔。这种写作太沉重了,可以说是对心灵的洗练和考验,这种书写沉重到与山河同悲,与无数颗心灵共碎。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到1953年7月停战,历时两年九个月。

抗美援朝,英雄们奔赴异国的战场,他们向亲人和祖国告别时说的是“待我回家”。他们牺牲前叮嘱战友,“代我回家”。70年后,没有忘记烈士们的祖国,将英雄们的忠骨迎回家乡,他们被带回来了。“带我回家”的路是兑现诺言的崎岖之路,是一条披荆斩棘的希望之路,是为了忠骨还乡的殷殷心路。

“待我回家”是战士出征前的渴盼,“代我回家”是烈士们的无尽遗憾,“带我回家”是祖国和人民的至高承诺,这三个词凝练成《回家: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纪实》(以下简称《回家》)一书的三个部分。73年前,志愿军将士相继告别崭新的中国,他们中有197653人血染沙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战争结束,烈士中只有3000多位团以上干部和战斗英雄的遗骸被运回祖国安葬,还有10余万人长眠在朝鲜69处烈士陵园,其中有许多墓葬是合葬墓,墓碑上只有遗骸的编号,以及无名氏。更有无数的烈士遗骸留在了异国的土地之上。《回家》书写了战争的起始、高级将领们的牺牲,记述了特级战斗英雄们的故事,但更多聚焦了那些牺牲的无名烈士。

1996年,韩国遵循《日内瓦公约》和人道主义精神,修筑了“敌军墓地”。墓地里,大部分墓碑上都写着“无名氏”三个字,有一些墓碑上写着“中国军”的字样。2013年年底,中韩双方就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问题达成共识。2014年3月28日,中国礼兵将437位烈士的遗骸护送上专机。《回家》再现了烈士遗骸回家以及在陵园安葬的庄严和不易,再现了今人的伫立和致哀。

烈士们的遗骸回到了祖国,和他们一起回国的还有他们的遗物。其中有破旧的胶鞋底、锈迹斑斑的水壶、失去光泽的钢笔等,这些是寻找核对他们姓名和信息的唯一线索。从2014年到2022年迎接回国的913件在韩烈士的遗物中,有37枚名章,以及一张可以确认名字的字条。许多烈士回家了,但仍然无名。李舫引用泰戈尔的诗表达深切的哀伤与敬意:让生者有那永恒的爱,让逝者有那不朽的名。

《回家》一书记述了为这些归国遗骸寻找亲人和家乡的故事。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负责遗物工作的王春婕看着损毁得看不出形状的镜子和记录军功的徽章,流下热泪。退役军人事务部的李桂广不放过任何一条和烈士身份相关的线索。70年过去,烈士们离家时的地名更改,甚至还有因派出所火灾所有户籍档案被焚毁,再加上他们大多未结婚,没有子女,父母和兄弟姐妹都已去世,疑似亲属的查找工作十分艰难。国家烈士遗骸DNA鉴定室的专家们虔敬地观察着烈士骨骸的残片,“忠骨计划”的项目团队克服着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如果不是《回家》的书写,普通读者无从知晓这些秘闻。即便如此,前六批599位烈士也只有6位身份得以确认,更多的仍是“亲人坟茔的翘首以盼,是亲人永无相见的望眼欲穿”。

捧读《回家》,感觉到作者书写了一个民族的雄强和坚韧,道出了一个群体的牺牲和不屈,也许只有这种大气的文字才能配得上她要书写的人群,只有这种浩然之气和真正的家国情怀才能书写这一段历史和血火。

磅礴英雄血,相思亲人泪。

作者在《回家》一书中写下了她走进异国墓地时的怆然,写下了走进陵园阴凉地宫时的静寂,那是一种痛彻心扉的苦涩和寒凉,这种苦涩和寒凉不是因为恐惧,而是与历史猝然相遇的紧张和痛思。《回家》的书写凝重而长情,写出了历史的创伤和悲愤交加,写出了时光荏苒忠魂永在的敬畏与庄严。

《回家》中的一个个方块字,就如将一块块墓碑高高地垒起,不但要矗立在陵园的广场上,还要矗立在读者和生者的心灵上,矗立在人们的记忆里,矗立在民族精神的巍峨之巅。《回家》的写作有着高度的信念和责任感,这种信念呼啸着隆隆的炮声,呼应着历史的嘶哑和忘我的呐喊,夹杂着难忍的呻吟和痛苦的呼唤,充盈着无数的思念和长久坚韧的努力。

在《回家》的后记中,作者写道:“三年来的采访和写作让我肝肠寸断。我怕下笔太重,惊扰了烈士的英魂,又怕下笔太轻,描摹不出他们惊天的往昔。”她用一颗心和一支笔,为70年前的烈士们筑造了一条“回家”的心路。翻开这本大书的一刻,历史和战争在和平年代再次呼啸,逝去的青春在时代的丰碑上再次燃烧。

(作者:刘庆,系作家,华商晨报社执行社长兼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