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城市戏剧的风景线 ——话剧《倒不过的时差》观后
来源:文艺报 | 周 光  2024年03月25日07:57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举办得有声有色,特别是刚举办的第三届艺术节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青年戏剧节”,荟萃了深圳、香港、澳门、东莞以及北京、上海、江苏、福建等地一些演出单位的优秀剧目,让笔者看到了一批青年戏剧人对现实题材的敏锐捕捉、对艺术形式的积极探索;看到了举办地深圳市广大青年观剧的热情;更看到了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大胆地把创作交给青年、把选择交给观众、把剧场交给市场的一系列举措给戏剧舞台带来的生机盎然。

此届青年戏剧节上好戏连台,而让笔者特别想提到的,是东莞市推出的一匹“黑马”——话剧《倒不过的时差》。多年来,在大型舞台剧创作上,东莞基本上要靠邀请“外援”为自己“代工”,甚至有的演出剧目出现了“墙外开花墙外香”的局面。没有完善的戏剧生态,这无疑会是一座现代文明城市的重要缺憾。可就在这届青年戏剧节的舞台上,我们终于看到了这部完全由东莞本土队伍创排的现实题材话剧作品。

《倒不过的时差》通过一出家庭悲剧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从而实现相互包容与相互融合。剧中,一对父母为了帮助身在国外的儿子儿媳减轻生活压力,卖掉房子,跟随孩子们去了大洋彼岸,并用卖房的钱为儿子一家换了新居。然而在西方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包括孙子在内的三代人很快由日常的龃龉发展到情感上出现裂隙,间接导致两位老人被警察勒令不能再跟子女居住在一起而流落街头……伤心不已的父亲在返家与儿媳的争执中,误扣动了儿子手枪的扳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这部剧中,编剧很擅长制造“危机”,用悬念牢牢地抓住观众。从序幕的庭审开始,观众就被牢牢地“摁”在椅子上了。之后第一幕开始倒叙故事,用三个家庭貌似美好的“昨日重现”给了观众对情节发展的期待。再往后的每一幕、每一场不断出现新的危机和意外,一再叠加的危机又令整个戏剧情势一直在发展、推高,直至剧终,观众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

该剧在舞台呈现上,也展现出东莞戏剧人的不凡实力。导演的处理是虚实结合,有些场面在现实主义表现基调上大胆运用了表现主义的手法,有点儿像中国的戏曲。舞台装置简洁,一景多用,有虚有实,强化了全剧的整体呈现风格。

剧中全部角色几乎都由青年演员担纲。他们中没有一位是职业演员,多数没有进过专业表演院校,但他们在舞台上塑造的每一个角色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演员刘艳饰演的母亲一角,不仅让观众看到了中国母亲对子女的体谅、包容、忍让、牺牲,在悲剧发生之后更是表现出了一位知识女性对悲剧本质的认识。还有剧中饰演亲家公的莫双恩,他用朴素的表演刻画人物性格,让观众感受到了角色的朴实与豁达。饰演儿媳的臧莹竹则把一位因为有了异国身份而变得傲慢无礼,认同西方法律及文化而冷漠薄情,因公婆拖累而对丈夫颐指气使的女性表现得准确入微。这些演员大都来自基层群众文化单位或者只是普通的戏剧爱好者,但他们不仅较好地完成了角色塑造,更表现出了相当的专业素质。虽然这不是一个专业剧团,但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却令该剧的观赏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该剧编剧秦川,在小品创作上曾得到过国家级奖项的肯定,该剧是其作为话剧导演的试水之作,难免还存在着个别场次略显冗长、个别角色的变化较为突兀等不足之处。如第一幕的交代性内容就有较大的压缩空间;又如第一幕中,儿媳在国内公婆家过年中表现得温婉亲和,后来在异国却变得冰冷甚至刻薄,缺少必要的铺垫或者过渡等。当然,瑕不掩瑜,该剧在演出后得到的观众持久热烈的掌声已经表明,东莞青年戏剧人不仅具有甄选题材的慧眼,同时也能很好地完成艺术表达。

(作者系中国田汉研究会会长、中国剧协原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