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龚江辉:工业题材小说中的工业逻辑
来源:《网络文学研究》 | 龚江辉  2024年03月18日08:42

什么是工业题材小说?

工业题材小说,就是符合工业逻辑的小说。

与之相对应的,是披着工业外衣但内在逻辑是情感逻辑的言情小说。在这些小说里,车间、机床、工作服等都只是道具,是为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纠葛而提供的背景。基于情感逻辑的小说,即便故事发生在工厂里,也不能称为工业小说。

工业逻辑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模糊的概念,粗略地展开,可以分为产业逻辑、技术逻辑、经营逻辑和行为逻辑等。

产业逻辑是工业逻辑的宏观层级,具体来说就是工业发展的大背景。从全球的工业发展来看,从最早由蒸汽机的发明而带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内燃机、电动机的出现,再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其产业变迁的时代脉络是非常清晰的。中国的工业发展,包括20世纪50年代以“156项重点工程”为代表的初步工业化,60—70年代在遭受东西方联合封锁之下的自力更生,80—90年代的技术引进,以及21世纪以来中国工业在各领域的全面发力。在架构工业题材小说时,必须符合上述的产业脉络,在特定的时间要对应特定的发展阶段,如果超越特定的阶段,则违背了真实的产业逻辑。

举例说,一家企业由于某个零件受国外“卡脖子”而陷入经营困难,最终干部职工群策群力用土办法突破瓶颈,打破封锁,这样的故事放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都是可以的。但如果放到21世纪,尤其是在近10年间,则缺乏了真实性。这倒不是说当今的中国不会受到国外“卡脖子”的威胁,而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工业体系已经达到空前的规模,即便遇到这种“卡脖子”的问题,也完全可以通过产业协作来解决,工业瓶颈的特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与从前大不相同了。

技术逻辑是指工业生产中的技术路线。以上述提到的零件瓶颈为例,制造一个零件所需要的因素,不外乎设计、工艺、材料、设备和工人。一个零件能够成为瓶颈,不外乎是这几个因素中间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无法得到满足,而解决问题也必然从这些因素入手。

例如,如果是材料方面的障碍,则解决方案包括开拓新的渠道以采购到所需要的材料、组织技术力量开发所需要的材料、采用其他材料替代这种无法获得的材料。具体采用哪个方案,取决于小说情节的需要,但情节设计不能超出这些方案的范畴,否则就不符合工业逻辑了。

工业生产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的,工业企业的经营,包括投资、研发、销售、采购、招聘、培训、生产、管理等诸多方面,所有这些方面构成了工业小说中的经营逻辑。

一部工业小说,需要展现的是一家企业如何融资,如何开发新产品,如何开拓市场,而每一项经营活动都有其规律性。例如,市场的开拓首先要区分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在供不应求的条件下与供过于求的条件下,市场策略是完全不同的。在面对竞争者时,企业可以采取压制策略,也可以采取回避策略,这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实力,有时候也与经营者的个人性格相关。比如,有些市场竞争可能是你死我活的结果,对于双方的经营者来说,就是一场“比谁先眨眼”的游戏,经营者的个人性格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技术逻辑和经营逻辑共同构成了工业逻辑的中观层级,是创作者设计情节的基本逻辑。一部小说能够称为工业题材小说,要求其情节是由工业生产中的技术逻辑和经营逻辑推动的。

以本人的作品《何日请长缨》为例,故事的开头是老国企临河第一机床厂陷入严重亏损,机械部派出机关干部周衡和唐子风前往临一机任职,帮助临一机脱困。周衡上任后,第一件事情便是解决工人工资发放的问题,于是派出唐子风前往客户企业金尧车辆厂讨要欠款。

在这个情节设计中,首先考虑了宏观背景,即20世纪90年代全国工业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三角债”问题,这个问题在此前和此后都是不存在的。其次,讨要欠债这一情节是由经营逻辑推动的。老国企陷入经营困难,工人工资长期拖欠,这就影响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解决这个问题,后续的脱困方案就无法实行。这样一来,讨要欠债这件事的重要性就彰显出来了,各种矛盾冲突便可以围绕着这个环节全面展开。

在收回第一笔欠款,给职工发放了第一次工资之后,小说进入下一个情节,即开发废旧金属打包机床,培育企业的经营增长点。在这个情节中,涉及了大量的技术逻辑。首先,临一机是一家生产切削机床的企业,而金属打包机床却属于压力机床。临一机能否研发出压力机床,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这需要分析金属打包机床的特征,最终从技术上证明这个设想是可行的。其次,临一机的打包机床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有其技术优势,小说中用“小包块设计”和自动控制为其提供了支撑。最后,为了避免产品被山寨企业模仿,临一机在产品中设计了技术陷阱,诱导模仿者走入歧途,这一情节设计还为小说中女主角的出现提供了铺垫。那么,什么样的技术陷阱才能够骗过模仿者,就需要充分考虑技术逻辑。

许多工业题材小说最终变成了言情小说,其原因就在于创作者不了解或者不愿意了解工业中的技术逻辑和经营逻辑,从而无法根据这些工业逻辑设计出小说中所需要的冲突,只能依靠男女主角的情感冲突来推动情节,把企业的兴衰完全归因于霸道总裁与傲娇秘书间的爱恨情仇,这就是把企业经营当成了儿戏,让人不禁怀疑这样一家企业如何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活过前三集。

最后一项是工业中的行为逻辑,这是工业逻辑的微观层级。所谓“行为逻辑”,是指工业领域中特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习惯,这是使一部工业小说看起来更有“工业味”的关键。

现代工业与传统手工业的主要区别在于,产品生产严格地遵循工艺规范,工人个人能力的发挥被限制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别出心裁的行为在生产过程中一般会被视为违反操作规范,这是应当受到批评而不是表扬的。

在军事题材小说中,描写一位士兵在战场上智计百出,想出各种新奇的方法克敌制胜,是很精彩的内容。但在工业题材小说中,如果写一位工人在生产中脑洞大开,不按常理生产,产生的效果往往会是贻笑大方。

工业生产的每一个步骤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工人必须按照工艺文件的要求,不折不扣地进行生产操作,这样生产出来的零件才具有通用性,前后工序之间才能够完美地衔接。如果一名工人自己创造一套生产方法,或许有其创新性,但会破坏整体的生产协作关系,最终影响生产大局。

恩格斯在《论权威》一文中曾形象地描述说,在工厂的大门上应当写上一行字,“进门者请放弃一切自治”,其含义就是工业生产需要有严格的纪律性,不能随心所欲。人们常说工人阶级是具有高度纪律性的,其原因正在于此,大工业的特征要求每一个工人都是生产环节中的一枚螺丝钉,不能为所欲为。

有些工业小说为了制造矛盾冲突,刻意设计出各种生产中的违规行为,男女主角在车间里打情骂俏,一言不合就敢拉电闸让整个车间停电。殊不知,这种行为在工业生产中堪比烽火戏诸侯,任何一家企业对于这种行为都不会是简单地罚酒三杯,而且这种行为的后果也往往是极其严重的。

究其原因,不外乎作者对工业中的行为逻辑缺乏了解,同时也缺乏敬畏之心,只考虑情节需要,而不在意是否符合实际。这样的结果,就是作品中屡屡出现“雷人”情节,让读者瞬间出戏。

产业逻辑、技术逻辑、经营逻辑和行为逻辑共同构成了工业逻辑,一部工业小说,必须服从这些逻辑。推而广之,其他题材的小说,例如农村题材小说、军事题材小说、律政题材小说等,也有其对应领域的逻辑。小说题材的区分,其实就是内在逻辑体系的区分。一名特定题材的作家,需要对自己所撰写题材的内在逻辑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够写出真正意义上的类型题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