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刘波:一座城的诗与思
来源:《长江丛刊》 | 刘波  2024年03月08日09:58

一、诗脉在这座城市的传承

2014年,宜昌获得“中国诗歌之城”的称号,首届“中国屈原诗歌奖”隆重颁奖,一时间诗者云集。这座以水电著称、以三峡旅游为特色的城市,通过官宣的形式对接了两千年前的诗歌传统,这是屈子精神的当代回响。

作为中国汉语诗歌的源头,宜昌诞生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作为中国诗歌精神的一个象征,泽被后世,同时也为他的诞生地宜昌树立了精神的标高。继屈原之后,在中国诗歌辉煌的发展历程中,一大批著名诗人,像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等,都曾写下对这片土地和山水的深情,因此宜昌也有“诗路三峡”之称。

这个传统如果没有将诗歌当作志业的同道人与后来者继承发扬,终究只是一个过去式。就此点而言,这片土地上每一个写诗的人都值得尊敬,他们还在延续这门古老的手艺,以更富现代意识的语言创造,来保存即将失传的诗性。

自近现代以来,因白话诗的兴起,宜昌诗人也加入对时代的书写之中。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宜昌出现了以黄声笑、习久兰、刘不朽等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诗人。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诗歌黄金时代的到来,宜昌诗人们的创作也从以乡土诗为主,转向了更具现代意识的先锋诗实践。宜昌城区和各县市出现了大量的诗歌社团和诗人群体,先后有屈原诗词学会、三峡诗词学会、秭归骚坛诗社、当阳长坂坡诗联社、长阳诗词协会、宜昌新诗学会等。秭归县成立了骚坛、萤火虫、兰蕙、楚风、树蕙、天问等20多个诗社,发展会员 1000 多人。诗社中的“三闾骚坛”诞生于屈原出生地乐平里,有400多年的历史,是现存最古老的诗社。

新世纪以来,宜昌诗歌的发展呈现平稳态势,尤其是继南野、姚永标、张永久、肖国松、熊平、温新阶、刘小平、徐原等诗人之后,出现了一批在全国颇有影响力的诗人,如毛子、李研(李祖贵)、周宏、徐虹兰、颜铭、冯汉斌、徐述红等。这些诗人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创作风格,不仅在整个湖北诗坛具有整体影响力,也在全国范围引起了广泛关注。从整体上来看,他们的创作在表达技巧与思想深度上都表现出整齐的态势,凸现了宜昌诗歌在中国诗坛的地位。一代又一代诗人的不懈努力,让宜昌成为名副其实的诗歌之城,同时对湖北文化的整体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最近几年,宜昌诗坛再度焕发青春活力。新兴的诗歌群体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断汲取活力,诗歌创作以各种形式呈现,本土诗群不断壮大。在湖北省乃至全国知名诗歌与文学刊物上,“宜昌诗群”都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存在。

宜昌新诗学会,2011年成立于宜都宋山,聚合起一批新诗的“实力派”和爱好者。该学会推出了自己的民刊《坐标》,并以此为平台,大力推介本土诗人的精品力作,既注重诗人的原创,也乐意刊发新人新作,同时还刊发了全国知名诗人的新作。学会成员之间相互激励,相互影响,影响力日增。每年《坐标》刊发诗歌的转载量都达到30余次。宜昌新诗学会不断推出诗歌活动,加强诗人联系,每年在社区、校园和各县区均举办多场诗歌朗诵会,撒播诗意的种子。以《坐标》为核心的宜昌诗人群,逐渐在湖北文学界打开了局面,并在全国诗坛产生了广泛影响。宜昌市文联主管的全国公开发行的纯文学刊物《三峡文学》,每期都要以大篇幅推出全国有影响力的诗人诗作,同时也给本土诗人发表作品提供良好的平台。另外一本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江河文学》,每期也要开辟一部分版面来发表诗歌,尤其是为地方诗人创作带来了福音。同时,《三峡日报》副刊版面上发表宜昌新诗学会会员们的作品,为宜昌诗歌的发展营造了自由宽松的氛围。2016年,宜昌新诗协会并入宜昌诗歌诗词学会,在更大范围内聚合宜昌诗人群体。

自2008年以来,“宜昌诗人群”已形成“诗歌原创、诗歌翻译、诗歌评论”三位一体的创作与研究体系。其中,最出色的原创代表诗人当是毛子。而作为宜昌市文联主席的周立荣,其歌词创作立足于本土,有着浓郁的土家民俗风味,又不乏时代感。他在歌词创作上的努力,近年来也获得了回报,《巴土恋歌》和《江河恋》两首歌词相继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这些荣誉对于提升宜昌的文化软实力和在全国的影响力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还有周宏、曹平、王进、邱红根、邓俊松、彭君昶、陈恳、杨光、飘萍、王雪莲、刘德权、马北桃、宋发刚、康宁、肖筱、王猛、马小强、周素素等一批中青年诗人,他们的写作在自我要求和相互学习鼓励下,也日见功力,共同构筑起当代诗城的中流砥柱。在诗歌翻译方面,当推《中国三峡》杂志总编辑柳向阳。这位金融学出身的高材生,是宜昌诗歌翻译界的领头羊,他主攻欧美诗歌翻译,曾翻译杰克·吉尔伯特、格丽克等欧美著名诗人的多部诗集。2012年12月,他推出了历时5年的翻译之作——美国诗人杰克·吉尔伯特的多部诗合集《拒绝天堂》,并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在诗歌评论和研究方面,以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为中心的诗歌批评团体已经形成,并在全国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先后有郭勇、朱华阳、余锐、鲁微等一批中青年学者发表了大量诗歌评论文章和研究著作。

二、诗歌活动的大力推进

如果说民间诗歌是自发生长,政府主导的诗歌活动则是推动诗城建设的重要力量。自2009年端午文化节“申遗”成功之后,文化部、湖北省政府在宜昌设立了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邀请大陆及海峡两岸的诗人与文化学者到屈原故里秭归进行诗歌和文化交流。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洛夫、郑愁予、隐地等参加端午诗会,余光中为此创作了名扬海内外的长诗《秭归祭屈原》,著名诗人于坚专门创作了长篇散文《癸未三峡记》,让宜昌的精神品格在诗人们的笔下永久定格。

2011年,秭归被中国诗歌学会授予“中国诗歌之乡”的荣誉称号,引起了全国性的反响;2012年,由中共宜昌市委、宜昌市人民政府举办“中国作家·宜昌文化建设研讨会”,舒婷、吉狄马加、韩作荣、李少君等著名诗人为宜昌文化建设献计献策;2013年,“诗意宜昌”诗歌征文大赛在宜昌举办,诗人作家的获奖作品都书写了对宜昌这座城市的热爱和赤诚。

2014年5月,为表彰宜昌在促进中国诗歌繁荣上做出的特别贡献,中国诗歌学会授予其“中国诗歌之城”称号,同时,首届“中国屈原诗歌奖”在宜昌落户。“中国屈原诗歌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的中国诗歌学会设立,是中国诗歌单项权威奖,旨在继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展现汉语诗歌的最高成就。近年来,宜昌每年举办大型诗歌活动30余场,参与各类诗歌活动的群众达10万余人,诗歌研究、创作团队和民间诗社几十家。诗歌已成为宜昌的文化标识。作为“中国诗歌之城”,宜昌已经走出鄂西地区,走向了全国,甚至走向了世界。在诗歌节的带动下,宜昌市民对诗歌有了新的认识,它关乎这座诗歌之城的文明守护与文化传统的发扬。

三、面向未来的诗歌建设

正如普希金之于俄国、莎士比亚之于英国、歌德之于德国、泰戈尔之于印度、米沃什之于波兰、屈原之于中国,一个经典诗人的出现,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一个城市因为一个诗人而有了它的风度、品格和魅力,这才是城市最好的名片。“诗意宜昌”应该成为这座城市更具悠远意境的文化名片。“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多立足于地貌和自然景观,“诗意宜昌”则专注于几千年来骚人墨客们吟咏传唱的屈子诗歌和家国情怀,是前三游和后三游的福地洞天,是《爱上宜昌》浓郁厚重的人文底色,是一座城市的内在修养,是对其精神的记录和见证。这才是更打动人心的源泉和能量。

60后和70后乃至80后,还是目前宜昌诗坛的中坚力量,他们下笔即为人生和命运的有感而发,在细节里呈现生活,在感悟中理解人生,用情,在理,入心,其活力和创造性,已经体现在那些鲜活的分行文字里。这些诗人如今还在坚持的,大概是不会再离开了。大批写作者人至中年,思想深邃,为兴趣而作,诗情的流露自然、率真,不乏坦荡的情怀。他们不是将诗写轻,而是普遍较为深沉,写出了沉稳的品质。无论在什么状态下,诗歌总能不断激起生命潜能和艺术潜能,对时代、对生存、对人性的关切,有正义感和良知的关切。

诗人除了专业作家,往往有着多种身份,医生、教师、商界人士、农民……邢浩,宜昌诗歌学会的名誉会长,不仅自己是诗人,而且热心诗歌活动,为海内外和宜昌本地的诗人提供了诸多便利。还有宜都的周宏、远安的彭君昶……他们是宜昌诗界的纽带。我常常想象王羲之《兰亭序》里描述的场景,几多兴味相投的文友聚在一起,谈天说地,与今日无异。中国古代诗歌是文人阶层普遍使用的文体,承载着文以载道的重任,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而今,脱胎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诗,已在世事变迁和文化转型中退守到了诗人的自留地上。今天写诗已不足以成为谋生手段,而是内化为诗人们的一种精神生活、一种日常的经验、一种生命的需求。写诗是什么?是兴趣,是才情,是道义。是骨子里总在向往和琢磨的事,是生命深处的渴望,是灵魂的释放与升华。“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序》),因此,无论有无他人加冕,每一位诗人都带着闪闪发光的桂冠。

一座临江之城,因这些诗人的坚守,获得了继续诗意的可能。不管江水如何东流,不管城市怎样变迁,他们不仅是在写诗,也是在以诗的形式接续更远古的文化传统,以此守护这座城市诗意的标高。诗歌和哲学一样稀缺,只要人类还需要表达,诗歌就不会消失。任何写作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地传承。我们看到了一批宜昌90后诗界新生力量的涌现,如吕宏成、杨东伟、马毅洋、刘金祥、张颖、彭思萌、任爱群、晏祺睿等,他们的写作虽然还不稳定,但较之前辈,他们不过分拘泥于章法,显得更多元、更丰富,也更具活力。诗歌的熏陶,将沉淀进他们各自的生命,终究会开出不一样的花朵。如有可能,希望今后能有机会集中展现这一群变化着的诗歌新人的成绩,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