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告别是为了更好地拥抱未来 ——评张晓玲《水塔再见》
来源:文艺报 | 姚苏平  2024年02月26日09:33

长篇小说可以有多少容量?吴义勤说:“长篇小说的‘长度’既是一个‘时间’概念,又是‘空间’概念,这两者可以说都联系着叙事文学的本质。”二者都涉及到了长篇小说时空的广度与深度、叙事方式所构成的故事样貌,以及在上述经纬的绵密编织中缂绣出的人物角色。

儿童长篇小说能否实现这样的生活广度与心灵深度的探寻?张晓玲的《水塔再见》在寻常无奇的书名下,展开了一场不动声色的先锋写作。全书充满生活气息的对话、不经意的幽默、收放自如的节奏、用抽离和“再组合”的方式搭建的情节结构,赋予了作品艺术品般的光泽。

《水塔再见》的故事梗概极为简洁,即泰安乡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周小武三次登上当地最高建筑物——水塔。这一“近于无事”的故事却弹奏了近40年城乡变革的变奏曲:以外公武百寿为代表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为改善家乡的居民用水质量而自谋自建高达30米的水塔,同时在日常的邻里相助中谱写了一代平凡国人的美德牧歌;以舅舅武小军(自己改名为“武未来”)为“非典型”特征的跨世纪大学生投身祖国道路建设,在不羁个性与执着定力的推动下,逐渐与童年、原生家庭和解的“后青春”别调;以10岁周小武的所思所行为故事牵引线的当下乡村景象,以留守儿童与老人院互为风景的日常民谣。他们用各自独特的声音,唱响了寻找外公武百寿的民间之“风”,继而生成为令人动容的平凡、实诚的国人之“颂”。

时代的大潮以不择细流的方式深刻地改变着家庭和个体,而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在这一变革中,是随波逐流、随遇而安,还是以自己可以迸发的能量“介入”到变革中,生成哪怕是零星的化学反应,“无用功”的物理运动。外公武百寿普通平凡,却以一己之力建造了改善整个泰安乡用水方式和质量的“水塔”;即便下岗、患病,也从未失去对乡邻求助维修水管的热忱。他在儿女眼中是极不称职的父亲,因为成天泡在水塔修建工地、在水塔值班而疏于陪伴和照料孩子,使得儿子武小军一直耿耿于怀,更直接导致武小军读大学和工作以后采用了近于“失联”的方式来封存这份家庭关系。不过,他在外孙周小武心目中却是极为体贴、慈祥的外公,在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岁月中,彼此相依相伴、亲密无间……这些无法等量齐观的生活碎片,拼贴出了一个极具张力的武百寿形象。继而,在水管站站长吴勇先,邻居冲强爷爷、亚美奶奶等人的多类型“口述”中,外公的形象一点点地被凿刻出来:他急公好义、不计得失、不拘小节;尤其是他的下岗、寡言、与子女失和等被同辈人描述为是一种人生“失败”。这是张晓玲最想驳斥的庸俗成功学。

张晓玲将急切而念念不忘的写作动力,化为故事中舅舅武小军、妈妈武燕子、水管站站长吴勇先等人的叙述,让读者跟着周小武一起慢慢读懂外公高尚的执拗,读懂武小军貌似放荡不羁中的深情。对叙事方式、情节结构的精心而不刻意的安排,成就了《水塔再见》的叙事容量和艺术高度。

无论是尼采还是海德格尔,都认为“向死而生”赋予生命以意义。在小说开场已经病逝的武百寿,用精神力量的暗河,推动着十岁的外孙一次次登上水塔,去再次眺望生前描述过的星辰和远方,召唤着桀骜的儿子用登上即将被炸毁的水塔的方式祭奠父子一场的遗憾与和解。从周小武在夏日黄昏中莽烈登塔的“横截面”式的狂欢书写,到一场场倒叙、插叙所闪回出的父子暌违、祖孙情深,构成了武百寿人生不同阶段的立体样貌,以及他竭尽全力去补偿家人的良苦用心。文本在紧锣密鼓的开场和漫长逶迤的追念中,夯实了故事的质感:在全书28章中,最先发生的因登塔周小武两天两进派出所的“中心事件”,占据了20章的篇幅;在这一“事件”48小时的时长里,容纳了外公大半生一心为公、急人所难,也不断闪现了晚年的外公把所有的爱倾注在周小武身上,乃至用拆除水塔底部阶梯的方式来安排身后事的苦心——期望周小武得到更好的保护,具备更强大的力量后再去登顶水塔。武百寿被“解封”的过程,正是他的儿女、孙辈、乡邻不断理解、缅怀他的过程,也是一种可贵的民间精神力量浮出历史地表的过程。

毕飞宇曾提醒大家:“小说家究竟该拥有多大的权力?”在面对人类基本情感时,要有“人类架构性的基本常识”。张晓玲对人物的塑造非常注意分寸,比如外公千算万算,哪怕已经惨淡地接受了水塔被废弃的命运,却没有料到水塔将要被炸毁。这是周小武无法承受的至暗时刻,也是武小军要认真面对的父子告别。因此,张晓玲让他们各自登塔,冥冥相遇。张晓玲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把略显沉重的告别与纪念,用别具匠心的诙谐方式呈现出来。诸如葛红豆爷爷在小超市赊账时的装聋作哑,武小军和外甥交流时的难以招架,以及葛红豆的古灵精怪、杨大海的鲁莽憨直……每一个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质,也正是在他们的众声喧哗里,将封印在水塔中的武百寿的故事,一点点地抽丝剥茧,且愈加地自然鲜活起来。

用孩童的认知、行动去追念故人,并在躬身实践中寻找生活的答案,这本身是一件颇为冒险的工作,因为我们不敢确认兜兜转转之后,周小武是否能理解外公的苦心,和他深藏的辽阔与高尚;更在于周小武在确信了这份辽阔与高尚之后,是否还能接受水塔被炸毁的命运。“水塔”作为一个时代的劳动人民智慧与勇气的结晶,是一段历史物证,更是外公的人生见证。但是为了修建跨江大桥、高速公路,为了让外出打工的爸爸们更快、更多地回家看看,水塔一定会被炸毁——这正是这本书的立意精妙之处。在了然于生活的真相之后,仍以赤子童心为内容和方法,让旧与新、守与变、僵局与和解、老去与成长,在彼此的成全中砥砺前行。这是武百寿们的顾全大局,也是武小军们的与时俱进,更是周小武们的双向奔赴。

(作者系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