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大鸟》:文学创作的精神归旨
来源:中华读书报 | 崔昕平  2024年02月23日10:14

主题写作,是当下时常听到的词汇,创作这类题材时作家有时过于用力呈现原始素材和开掘主题意义,文学的艺术属性大打折扣。基于此,我读彭学军的《大鸟》时,感受到作品传达出清晰的文学艺术本位观与松弛感,语言自然、生动,故事触动人心。

《大鸟》是一部聚焦鄱阳湖候鸟保护主题的时代之作。作品阅读感受的流畅、动人,源于彭学军功底深厚的人物形象塑造,主要人物周蔷积极投身于候鸟保护事业是有心灵救赎的行为驱动,而非仅仅靠理想。随着生态环境不断被破坏,导致全球98%白鹤仅剩东部鄱阳湖这一条迁徙路线,白鹤总数仅余四千多只。都市白领周蔷在一次白鹤拍摄经历中,被白鹤起舞的美所打动,挺身而出租下水田种藕,只为给过冬的大鸟(白鹤)吃。如果作品的深度止步于此,周蔷仅是一个令人仰视的理想主义者,作品中曾多次描写了她做的关于羊的梦,原来周蔷曾经违背承诺,被迫放弃救助一只落难的羊,这成了她心中长久的愧疚。高明的作家对人物处理是复杂多元的,理想主义的周蔷也在现实的打击下逃离了,敦煌石窟记载的千年白鹤和朋友们的不曾放弃,坚定了她再次回来种藕的信念,心灵救赎与保护生态的理想在她心中达成了和鸣。至此,周蔷再也不会梦到那只羊了。这样一种内在的心灵驱动,让周蔷的人物情感更加真实、丰富。

同时,真实存在的人物原型、大量扎实的生活素材,将周蔷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做了“落地”的生动描摹。村人无法理解周蔷,呵斥她引来太多鸟,糟蹋了庄稼粮食;他们与她争地,因为不能理解土地被荒废着种草。作品关涉了一个非常现实的立场问题——动物保护的立场和农民朴素的生存立场,两者观念的矛盾对立,触动我们更深入的思索,理想化的动物保护主义显然不行,需要辩证地思考应该如何合理地开展动物保护行动。作品中有意识地嵌套了蒿子妈妈讲给蒿子的童话故事,童话两个版本的结尾,也恰恰映射了理想与现实的两极。

如何化解矛盾,作家当然也并未让理性的观点论说直接进入作品,而是任由生动的人和事推动情节发展。周蔷舍弃了城里的工作,以及对未来家庭生活的美好向往,执意投身候鸟保护,她和刘芬妈争执拉扯的背后,是一种沮丧无处排遣的宣泄;水塘里的水被放了,周蔷并不去纠结是谁放掉的,而是倔强地挑水去救她的水塘,救大鸟的藕……这些村人形象并非阻力、恶的符号,而是同样鲜活的人。他们怜悯她,叹服她,会默默用抽水机帮水塘灌满了水,会善意提醒她该晒田了。周蔷身边的志愿者队伍也在悄悄壮大,有了大志和小志,二志和三志……

作品中的儿童人物,作家也逐一赋予他们合情合理的行为驱动。爱鸟护鸟的救助行为,不仅源于自我救赎的“施爱”,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心灵的慰藉与回馈。失去母亲的蒿子,沉迷网吧,因为深入了解和参与救助白鹤,让他逐渐有了虚拟世界之外更多的乐趣与寄托;学业压力下失去动力的江韬,投入自然的世界,做志愿者的经历让他逐渐恢复了活泼明朗,有了更为坚定的人生目标。他们不是一开始就明确动物保护的意义,是来自大自然的、美好生命力的吸引,推动着他们去帮助候鸟,他们在施予的过程中,也逐渐治愈了内心。

《大鸟》讲述故事的松弛感,同样特别难得。彭学军的创作,带着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美学特质,其故事往往开启于生活中具象的片段,其情节走向往往是顺着生活自然而下,随性中暗合某种内在的精神归旨。前文提到周蔷给蒿子讲白鹤迁徙图的片段,关联了后面从繁衍地雅库特专程赶来的爱鸟人,以及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鹤放归,让作品结构形成内在的紧密感。文字在她笔下,是富有灵气的。描绘白鹤,“羽尖着墨”,精妙、凝练;描绘藕田,“水面寂静空阔,所有的富庶和清甜只藏于水下”,境界与滋味全出。文字传达的美妙,真有了“羚羊挂角”“透彻玲珑”的妙境。

《大鸟》的书写是规避概念化、回归文学本位的,是颇具松弛感的。而将现实题材的意蕴价值所传达,作品显然呈现得如盐在水。周蔷看似单薄的个体行为,背后更体现一种群体力量,蒿子爸爸主动帮助看管藕田;江韬和同学肖永哲用无人机拍摄藕田宣传;老姜促成了协调会召开,规划调整停车场,最终大家合力建成芦洲白鹤保护小区,并且举办了鄱阳湖国际观鸟周。弱小的周蔷汇聚了越来越多的爱心力量,候鸟保护成为群体事业。正如作品敲响的警钟,“善待地球上所有的生命,让每个生命都能找到休养生息的处所,是一项美好的事业”。而其中写到少年肖永哲仰望大鸟时,“他热衷高科技,热衷电子产品,热衷飞行,现在他仰视的就是生命的飞行”。这句话,其实分量很重。它是一种唤醒,无论科技如何发展,都不应忘记生命本源。这个生命本源,是大自然孕育的万物生命,是万物生命共同组成的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