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把握教育本质,学会学习
来源:文艺报 | 张贵勇  2024年02月21日09:57

为什么有的孩子早早就厌学?

为什么一些孩子怎么学也学不会?

为什么一些学生认为在学校里学不到东西?

为什么在各种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学习反而成了相对稀缺的宝贵品质?

这些问题都与学习有关,也与教育有关,而答案在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动能上,也隐藏在人类学习的发展演变历史之中。

学习是不是一种必需行为?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有什么不同?脑机接口或人机结合是意味着学习的进阶还是学习的终结?李韧的《学习简史:从动物学习到机器学习》一书,系统梳理了与人类进化史相对应的6个学习阶段,明确了每一阶段学习的形式、内容、所产生的社会或文化影响,在溯源学习这一行为的前世、今生乃至未来时,挖掘出学习的本质,进而在教育层面做出最优选择。与许多讲学习方法的理论专著不同,《学习简史》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集合了学习科学、脑科学、认知科学、考古学、语言学、信息科学、生物学、人类学等多学科有关“学习”的最新成果,从神经连接组的机理、人类通过语言学习的动因、文字和数字学习的联系、机器如何学习等面向一展学习的全貌,并进行哲学层面的学理分析。但这本书的“醉翁之意”不在科普,而是穿过“学习是什么”“为什么学习”等哲学迷雾,把握“如何成为终身学习者”这一时代之问。

更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全书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即从一个个我们耳熟能详却又一知半解的问题引入,如“动物会学习吗”“天才是天生的吗”“人类语言有何特殊之处”“数学为什么有用”“上学就等于受教育吗”“互联网教育为何失败”等,吸引我们反观习以为常却值得深思的教育话题,一直走进学习科学的深处,全面了解学习与物种进化、社会发展、科技跃迁之间的复杂关系,一步步深入了解学习的内在,纠偏慢慢不合适的教育观念。

以早教领域的关键期为例,许多家长总担心错过孩子成长的某些敏感期,会带来无法挽回的结果。作者在深入研究后得出结论,与其关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在早教上过度用力,不如看到大脑的可塑性,即大脑如同肌肉,能通过训练而加强,并借助美国9岁女孩卡梅伦·莫特的生活经历,强调终身学习才是科学育儿的硬道理。这对于化解家长的教育焦虑,回归教育本源,尊重科学规律,颇有现实意义。

从这种角度看,《学习简史》看似在讲学习,其实是谈教育,聚焦的是人本身,由学习与人、人的大脑与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的关联,引出学校的变化、教育的变革。书中的很多观点颇有启发意义,如“学习的进化史,也是人类超越动物的发展史”“有了文字,才能有系统反思,才能有哲学”“生存、生活、自我实现指向不同的人生目标,对孩子的教育因人生目标的不同而相去甚远”“人是学习的动物,学习是人的再生产,是有意识的进化”。不得不承认,唯有了解了学习的历史,抓住了学习的本质,才能把握教育的本质,真正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有效引导当下的孩子一窥学习的门道,成为爱学习、有良好学习习惯、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的有趣个体。

由此,为“学习”立传写史的行为,成为解开互联网时代儿童教育秘密的有益探索。的确,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很多传统意义上的儿童教育理念或教育认知,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某些教育传统也正在遭遇挑战。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快速迭代的大势之下,教育必须顺势而为、及时转型,人类学习本身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方式上,都需要一次新的革新,从明晰为什么学习达至学会学习的理想之境。

学习看似方法论,终究还是教育观的问题,观念的革新需要回到历史中寻找答案。循着《学习简史》的精细梳理,让我们回望过去,追根溯源,一览桑田巨变,预见沧海之阔,把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手中,把自己和孩子们打造成名副其实的自主学习者。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副编审、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聘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