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促进中西儿童文学研究交流 ——评张生珍、舒伟的《外国儿童文学新发展研究》
来源:文艺报 | 刘 江 王阳炀  2024年02月21日09:55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儿童文学新发展研究》是“新时代外国语言文学新发展研究丛书”的主要成果,该丛书旨在“分析和归纳近十年来我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重大理论的构建、研究领域的探索、核心议题的研讨、研究方法的探讨,以及各领域成果在我国的应用与实践,发现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不足,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提出可资借鉴的建议。”基于上述思想,《外国儿童文学新发展研究》在考察外国儿童文学批评演进的主体脉络,聚焦外国儿童文学批评走向的重要思想和理论问题的同时,用中国学人的视野、丰富的文献资料和严谨的逻辑推理向读者展示出儿童文学这一文学门类发生、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该著作的主体内容由七章构成,聚焦新时代外国儿童文学新发展命题的研究。

中西儿童观念的交流互鉴

理解和认识儿童是儿童文学研究的首要议题,《外国儿童文学新发展研究》就是围绕这一议题展开论述的。对外国儿童文学体现的儿童观的审视,恰与我国学界的“儿童本位”儿童观的论调形成呼应,构建起中外学者的对话交流模式。在探讨儿童文学概念的过程中,该论著强调需辩证看待当代西方儿童文学批评理论呈现出的双重性,一方面,理论研究呈现大繁荣的格局,另一方面,学派众多,理论纷繁,而且有些理论触角显得过于精细。

该论著致力于揭示有自觉意识的现代儿童文学的缘起,及当代儿童文学的学科研究发展进程。在现代儿童观形成之前,儿童一般被视为社会的预备劳动力,是尚未长大的成人,儿童的独立社会地位和人格往往不予被认可。进入20世纪,伴随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儿童心智的形成有了更为科学的了解,而精神分析学和无意识理论的出现,更促使人们对以往种种儿童观念和衡量儿童文学价值的标准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最终形成了儿童本位意识的儿童观。随着儿童观的更新与发展,专门为儿童和青少年写作的文学作品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门类,儿童文学的概念逐渐形成。

西方研究方法与本土理论的融合

这部著作在考察外国儿童文学批评领域的最新发展和主流批评方法时,既采用了“大文学”的研究视角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描述和分析,又借助本土研究理论挖掘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因此,该著作并未将儿童文学研究局限于某一特定文化范畴,而是将其纳入到文学研究的整体中来,侧重呈现研究的多元化倾向。

童话心理学通过发生论和认识论视野,深入考察贯穿世界儿童文学批评史发展时期的理论建树,相互交流与对话,接受与影响。“改编、跨媒介与流行文化”观照的是在新时期的历史文化环境中,跨越不同媒介形式来复现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与特征,特别是近年来最为常见的由小说或漫画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趋势。这种改编在对莎士比亚的青少年版本的编写中同样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更在新的时期呈现出了跨媒介的特质。此外,在儿童文学的翻译过程中,同样也会包含跨媒介的质素,在儿童文学的全球化传播过程中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交流重任。与此同时,儿童文学对流行文化的影响以及互动,不仅审视了儿童文学的流行趋势和最新发展,也考察了儿童文学与大众文化及流行文化的关系。“外国儿童文学叙事研究”探讨以《黑暗物质》(His Dark Materials,1995-2000)三部曲和《哈利·波特》(Harry Potter,1997-2007)系列为代表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具体叙事策略,特别是基于我国新兴本土研究理论双重叙事视角和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考量儿童文学的故事层面与话语层面的界限与融合。“多元视野下的儿童文学批评研究”则涵盖了比较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跨学科研究、跨界文学研究、审查制度、馆藏研究等维度,并通过对不同研究范式的历史溯源及特质梳理,关注新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下儿童文学研究的多元发展现状,思考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从后人文主义视角出发,探讨在青少年文学中虚拟现实等科技创新通过何种方式改变对人类主体性的重新认知。此外,借助后现代主义理论,同样可以对后现代绘本的形成条件和构成元素等问题进行综合阐发。该部分探索了儿童文学对生态危机的凝视与思忖,探讨儿童文学如何将生态意识融入文本之中,从而帮助儿童或青少年学会应对环境挑战,成为积极的行动者。

中国声音在外国儿童文学研究中的呈现

《外国儿童新发展研究》跟进儿童文学研究的主流和前沿,做前瞻性研究,拓展研究边界,致力于在外国儿童文学批评领域发出中国声音,建立中国的话语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直至新时期以后,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获得了极大发展,无论是国别研究还是比较文学研究,在各个不同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相比之下,我国学界的外国儿童文学研究仍然较为薄弱,成为外国文学研究学科领域的短板。放眼世界,不少国家的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超越了单纯关注题材、表现手法、以及简单讲道理、传递某种道德价值的诠释层面,进入到哲学、美学、心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深层融合的批评阶段。国内研究缺乏总体上的、学理性的归纳总结,对不同时代儿童文学批评文献的学术研究、历史传承与演变等,尚有待于进一步考辨和阐释。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在新时代,建构中国自己的儿童文学理论并指导中国儿童文学写作实践,无疑成为当下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外国儿童文学新发展研究》在秉承中国立场和中国视野,对外国儿童文学批评史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审视与阐发的时候,注重强化中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运用新的学术资源、新的学术视野,包括相关的发生论和认识论等理论批评工具,考察自儿童文学学科研究兴起至21世纪外国儿童文学研究的新发展,从而尝试建构中国视阈的外国儿童文学批评研究的话语体系和学理体系。

(作者刘江系南京师范大学教师,王阳炀系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