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五湖八荡》:回望故土风物,体味沧桑柔情
来源:兴化日报 | 顾维萍  2024年02月13日10:33

正如多年前陈建功先生所说的那样:“刘仁前笔下静静流淌而出的,大抵是乡情。如梦如幻,如丝如缕。”陈建功先生当初的这段话是用来评价刘仁前的小说创作的,而这种乡情,如今在以刘香河为笔名的散文集《五湖八荡》中似乎更加浓郁!真可谓:“乡情袅袅,忧心殷殷!”

作为一个作家,他的笔终其一生都离不开童年与故乡,所以,福克纳一生都在写他那个邮票一样大小的故乡,沈从文一次又一次地写下他的湘西,汪曾祺最让人难忘的也是他笔下家乡高邮的吃食、植物、风俗与人情。在我们生活的里下河平原上,在这个崭新的时代,也应当有人用他的笔描摹故土的风物、描写家乡的风俗与人情。刘香河的散文集《五湖八荡》正是作家自己对家乡的又一次深深回望,这显明地恪守了他几十年不变的创作理念:用手中的笔,告诉世人家乡的一切!

“苏北里下河流域,是一个湖荡纵横的所在。大纵湖,得胜湖,乌巾荡,旗杆荡……所谓五湖八荡,安顿了我的乡愁。”(《湖荡》P1)打开这本装帧素净典雅的《五湖八荡》,我们轻松自然地走进了刘香河先生的故乡:水乡独特的自然生态、风俗风情与历史人文,氤氲着纯真的童年记忆与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有回忆的美好与温馨,也有岁月沧桑中的不忍与伤痛。那湖,那荡,那物,那人,那事,在刘香河的笔下深情款款,上升为故乡上空一缕甜蜜的炊烟,萦绕在我们灵魂的家园。

“民以食为天!”先贤郑板桥就写过不少有关家乡美食的诗篇,他说“卖取青钱沽酒得,乱摊荷叶摆鲜鱼。湖上买鱼鱼最美,煮鱼便是湖中水”,他还说“瓦壶天水菊花茶,青菜萝卜粯子饭。”在刘香河先生的《五湖八荡》里,美食占了很大的篇幅,《食事》《味道》《水食》《菜地》从不同角度写了水乡兴化的美食:沙沟鱼圆。米甜酒、豆腐干、苋菜馉、荠菜、胡萝卜、山芋、芋头、米饼油条、炒米、春卷、煮干丝等等。一道道美食,在作家的回望中,唤醒了我们的童年记忆,以其特有的味道,留在了我们的味蕾深处。特别吸引我的是《水食》这一章节。作家写到了菱角、河藕、茭白、荸荠、茨菇。写菱蓬的开头极具画面感,让人仿佛一下子走到了某条小河边:“菱蓬在故乡河汊之上出现,时令已是夏季。乘船而行,河面上满是菱蓬,傍着堤岸,铺向河心……菱蓬长得旺时,挤挤簇簇的,开着四瓣小白花。远远望去,一大片,一大片,随微波一漾一漾的,起伏不定。”(《水食》P125)在这样的描写之后,水乡常见的一种吃食——菱角,闪亮登场,作家就像一个极富生活经验的“老农”一般,告诉我们根据不同的形状,菱角有不同的名字,有的叫“麻雀菱”、有的叫“凤菱”有的则叫“野猴子菱”,生动有趣的文字,让人读来,仿佛生吃了那脆甜、透鲜的菱角,顿觉口齿留着清香,勾起了无数青涩的回忆,让人似乎一下子回到童年单纯而美妙的水乡时光!作家在记录人间至味的同时,让我们尝遍家乡美食,在对往日岁月的回味中,更让人体会岁月沧桑中的那一股股柔情!

风物是思乡的载体,打开《五湖八荡》,我们可以回望记忆中的那个昔日的故乡。《五湖八荡》写下作家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像游子归乡一般,许多人也从这些朴素而灵动的文字里,找到了一条回归家园的小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五湖八荡》真可谓“写尽故土风物,抚慰尘世心灵”。在某种程度上,我更愿意把《五湖八荡》看作作家对地域文化的一种深情抒写与款款诉说。对一个作家而言,地域文化一直潜伏在他们的脑海里与心灵中,对他们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一旦时机成熟,地域文化就会蓬勃生长在他们的文字中,散发出独特的家乡气息,像家乡的小河一般清澈地流淌着,像雨后的田野一样温柔纯净!《五湖八荡》中对方言俚语的选择性运用,既在散文的语言运用中保存了水乡兴化的地域特色,又能让地域之外的读者能够读懂,并领略方言中承载的文化意味,这正体现了一个作家的文化素养,充分表现了作家对水乡地域文化的深入理解,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一种精神的浸润与滋养。

一地有一地的风物,兴化也是,刘香河先生的这本《五湖八荡》呈现给读者的就是极富有兴化地域特色的物事。汪曾祺对故乡风物的描写往往以回忆的视角而写,带有浓厚的对故土、亲人、少年岁月的热爱,着力在作品中营造“和谐”之境,抒发其“人间送小温”的审美理想。故而他的作品虽然写的是一时一地的风俗人情事物,却又能超越具体的时空,给人恒久的审美享受,引发不同地域时空的读者的共鸣。刘香河在《五湖八荡》中的所写大都以童年时代以及年轻时经历的“大集体”时期的人情事物为背景,在对里下河过往风情的追溯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一时一地的乡土风貌,而是以醇厚优美的人伦世界的书写夺人心魄,有人们熟悉的“汪味”。熟悉刘香河先生作品的人,一定都知道,他一向崇敬汪老,是一个铁杆的“汪迷”。他一直追慕里下河文学的标志性人物汪曾祺先生,而汪曾祺的散文就多有写风物的,这本《五湖八荡》所写到的风物中,有一些就是汪老的《故乡的食物》中曾经写到过的,作家在写到关联处时,往往有时也直接引用汪曾祺老先生的记写。比如写到“季花”鱼的时候,就引用了汪老先生的话,“汪曾祺先生著文说,鳜鱼有些地方叫‘季花鱼’,如松花江畔的哈尔滨和我的家乡高邮。北京人则反过来读成‘花季’,叫作‘季花’是没有讲的……现在很多饭馆都写成‘桂鱼’,其实这是都可以的吧。”(《湖荡》P240)在写到蚕豆的时候,作者同样直接引用了汪老先生的一段文字:“我们那时偷吃的是最嫩的蚕豆,也就是长得尚未饱满的,躲在软软的翠叶间,有细细的绒毛,尾巴上尚留些残花,像极了蚕宝宝……直接扔入口中,清甜的汁液立刻在口中迸出,新嫩莫名。”(《菜地》P179)在写到端午节的风俗时,作者联想到了汪曾祺先生的《端午节的鸭蛋》,这样的联想与引用在整本书中俯拾皆是。它们与刘香河笔下的文字相互印证,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增加了散文的趣味性与文化内涵,读来意味隽永,情意绵长,足以慰藉温暖那些忙碌之中游荡的心灵!

散文集《五湖八荡》是水乡之子刘香河先生的又一次深情诉说,它是文学中的故乡,它包罗万象,内涵丰富,如风行在故乡的水面上,自然成文,风景中有故事,风物中有情味,风俗中有诗意,作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风格独特、匠心独运的风景画、风俗画和风情画。在我们平凡而忙碌的生活中,《五湖八荡》如一缕灵魂的幽光,照亮了我们归乡的路程,正如作家自己所说的那样:“这是一曲献给家乡的歌!”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不妨放慢你匆匆的脚步,走进《五湖八荡》,徜徉其中,在故土风物的回望中,体味岁月的沧桑与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