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破圈”与“出圈” ——我看新媒体时代的文学与电影
来源:中国艺术报 | 李舫   2023年12月01日09:18

我国电影对文学的改编由来已久。1956年,《祝福》作为新中国第一部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作品登上了银幕,自此开启了文学与电影相互成就的辉煌之路。从1981年到1999年,共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评选中,就有12部获奖作品是根据小说改编的。

创造了中国电影辉煌的“第五代”导演作品几乎都是从文学作品改编起步的,比如张军钊以郭小川的同名诗歌为蓝本拍摄的《一个和八个》,陈凯歌改编自柯蓝小说《深谷回声》的《黄土地》。此后张艺谋定格“黄土”“高粱”、长空与河流,拍摄了《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一个都不能少》等极具个人风格和象征意义的作品。陈凯歌延续“安塞腰鼓”、剪纸、窗花,交出了《孩子王》《边走边唱》《荆轲刺秦王》等一个个主题不同,却拥有相似精神内核,具备深沉人文关怀的作品。从“第五代”导演开始,中国电影面向普罗大众,面向复杂生活,面向可以戏剧化光影化传达的人间万物,面向奇异中有可能潜在的人性力量,面向人和人之间微妙且永恒的关系,从而表达复杂中国的丰富多彩、气象万千。

经得起时间和读者考验的文学作品,始终是电影创作灵感的不竭源泉。且不说经典文学作品比如四大名著,优质的文学作品可以优化电影题材的选择,促进市场繁荣。由严歌苓原著《陆犯焉识》改编的电影《归来》,一度刷新了国产文艺片票房纪录;冯小刚改编自刘震云原著的电影《一九四二》斩获诸多奖项,实现了灾难片、类型片的又一次突破。《2020—2022年文学改编影视作品蓝皮书》显示,在收录的264部文学改编剧集中,豆瓣评分7分以上的作品67部,占25.4%,文学改编剧集的平均评分人数达93054人次,远高于近三年国产剧在豆瓣的平均评分人数47331人次,由此可以窥见文学改编影视作品的热度。

文学以其对生活细节、个体心理和社会现象的深度关怀,提升着电影的生活品格和时代质感。着眼于盲人群体生活的毕飞宇原著小说《推拿》,以人性深处的尊严与梦想为切入点,其同名改编影片也唤起了银幕内外观众的共鸣。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东西的《回响》被改编为网剧,该剧融入刑侦推理与心理推敲,原作独特的文艺气质使其成为别具一格的“悬疑剧”代表。

而如今备受年轻人好评的热门“文学IP”,更是以其广博的受众基础,提升了影视作品的影响力,形成了广泛的网络话题度和讨论度。根据作家阿耐原著改编剧集《大江大河》,根据梁晓声原著改编同名电视剧《人世间》,根据紫金陈原著改编作品《隐秘的角落》,都成为历年的影视“爆款”,在观众中收获了高热度和好口碑。

以电影艺术的优质视听效果、快捷传播速度等属性为基础,也能推动形成影视与文学作品的优势互补格局,助力文学“破圈”。在网络和新媒体技术鼎盛发展的当下,改编电影可以帮助原著文学丰富传播渠道,拓展传播范围。2019年和2023年爆火的电影《流浪地球》《流浪地球2》,成功使得全国乃至全球观众的视线聚焦于刘慈欣的创作以及科幻文学,掀起了一股跨越各年龄层和社会面的“科幻热潮”,不仅开创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新纪元,更在文娱行业、商业生产、公共服务乃至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

制作精良的电影作品,可以起到反哺文学作品的效果,以鲜活的场景复现、新颖的解读视角、深刻的价值表达,形成独具匠心的“二次创作”,丰富着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表现力。

陈忠实同名小说改编电影《白鹿原》一经上映就饱受好评,电影由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改编而不失自己的风格,对演出画面的讲究、对叙述节奏的把控和对原著细节的恰当处理都得到了广泛赞誉。根据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不仅呈现了宏大悲壮的战争场面,更在原著基础上添加了中国人民浴血抗争这一条故事线索,丰富了作品的精神内核。

近年来从电影作品“反向改编”成文学作品的现象同样值得关注。例如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十面埋伏》热映后授权给作家李冯重新改写成小说,陈凯歌邀请年轻畅销书作家将电影《无极》重新编写创作成小说。文学与电影的关系在事实上变得更紧密,互动性也变得更强,读者和观众不再是两个分离的角色,而是更进一步形成融合。这在赋予广大受众多元审美体验的同时,也推动了作品艺术价值的提升。

为了更好推动文学与电影对话合作,促进文学与电影携手并行,我们需要秉持文艺创作的初心使命,抓住文学与电影发展的时代特征,对各环节加以优化。为实现文学与电影作品的双向内容升级,必然需要注重创作母本的质量打磨。电影创作可以从文学中寻找滋养,获得启迪与助益,但如果过于依赖文学原作,也可能出现人物空洞、情节老套、对原著照搬而缺乏创新等问题,还可能削弱广大编剧的创作热情,限制编剧行业的发展。在对文学进行影视化改编的过程中,既要坚持创作的严谨性,谨慎选择合适的原著,也要关注不同艺术表现方式的差异,进行合理改编。与此同时,应当继续加强对原创编剧的培养和支持力度,在文学改编蓬勃发展的同时不忘鼓励原创剧本创作,让文艺创作市场真正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气象。

在网络与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文学与电影作为传统文艺形式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也在新变化中获得了新的腾飞契机。网络新媒体的高速发展提高了文学与电影作品的曝光度,显著提升了传播效益;与此同时,网络平台的即时反馈与交互机制也极大增强了大众的文化参与积极性,使得读者和观众在文艺创作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凸显。我们应当让网络新媒体为文学与电影的推广赋能,充分发挥各大平台影响力,积极关注读者和观众群体中萌发的审美新取向,与时俱进地选取创作题材、打磨创作技艺,呈现给公众既有时代价值又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质文艺作品。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今天,我们面对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如何回答好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历史之问,文学和电影不可缺席,而文学助力电影“破圈”与电影助力文学“出圈”,正是两种文艺样式在新媒体时代的相互成就的有效尝试。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文学和电影不能缺位。衷心期盼文学与影视工作者继续携手前行,把握文学与影视发展新机遇,关注文学与影视的交融、发展与共同进步,继续担负文艺工作者责任与使命,踔厉奋发,再续辉煌。